中國人的一天:小山村裏有了大舞台 2015.11.17日
一場秋雨後,陝西漢中略陽縣木匣溝村氣温不到10度。山頂,不足30平米的“林山大舞台”上,村民正熱火朝天地在排練,為演出做準備。
一場秋雨過後,海拔900多米的陝西省漢中市略陽縣木匣溝村氣温不到10度。山頂上,不足30平方米的“林山大舞台”上,村民正熱火朝天地在排練鑼鼓草、端公戲、山歌,為下一場演出做準備。
儘管白雀寺鎮在地域面積和人口數量上都居略陽縣前列,但因沒有工業的出現,全鎮經濟發展並不突出。也正因為此,一些傳統的民間文化才得以完整保留。
謝林山是“林山大舞台”的建設者,也是木匣溝村裏端公戲四代相傳的唯一傳人。兩年前,他自己墊資7000多元錢建起了這個簡易舞台,吸引村裏年輕人蔘與進來,一方面把端公戲之類的民俗文化推廣出去,另一方面希望從活動中選拔一些好苗子,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而他自己也參與進來,在舞台上,謝林山不光是演員,還是調音師。
舞台的建立,源於一次“丟臉”。2012年5月,一場地方文化展演活動在白雀寺鎮拉開帷幕,木匣溝村沒有組織一個節目。這讓作為村支書的謝林山覺得臉上無光。“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在村裏挖掘傳統文化節目,並固定下來”,謝林山説,村裏其實有很多“能人”,只是缺乏組織。
而70歲的王金宏便是在三年前被謝林山發現的“人才”。用他的話説,“雖然沒有人教,但我從小就會唱山歌”。三年前,唱山歌只是自娛自樂,現在,王金宏已經開始到處演出。67歲高齡首次登台,一時間被傳為佳話。“演出一天給100元,吃了喝了,還能看看外面的世界,跟旅遊一樣”,王金宏樂得合不攏嘴。
後來,謝林山便將這些民間藝人組織起來,參加各種演出。
經過整理挖掘,謝林山將演出的節目固定了下來,10餘個節目,演出時長1個多小時,可以根據演出需要調整節目。圖為台下看得入神的村民。
平時農閒時,他們就在“林山大舞台”上排練,謝林山會在每次彩排結束逐一點評,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圖為村民着便裝參加彩排。
有時候舞台上缺少道具,村民就用長在自家屋後的竹子製作道具。
舞台的背後,也是演員的更衣室。
端公戲是一種源於古代祀神儀式的傳統戲,表演端公戲的道具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80歲的村民安榮是謝林山的父親,有時也會跟着表演端公戲。
村民在舞台上表演端公戲。
表演舞獅時,為了營造出表演的效果,他們還使用了泡泡機放出肥皂泡。
台上排練,台下的村民看得也格外入神。
今年8月,謝林山註冊的略陽縣林山傳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他任總經理,並將村子和周邊和一些傳統藝人收歸“旗下”,採取組團表演的形式開始了傳統民間文化市場“試水”的嘗試。
謝林山説,現階段公司並沒有指望賺錢,既不截留演出的一分錢,也不收取藝人們的管理費,重點是希望先通過在節慶活動、婚喪嫁娶上的表演,讓更多的人瞭解民間文化,只有參與和喜愛的人多了,這些文化才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