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江蘇省得名於清朝初年,是江寧府、蘇州府的第一個字的合稱。自春秋戰國以來,這片土地就以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倍受世人注目,該省擁有1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出土了無數的國寶文物,據統計,在江蘇地域內出土的可移動文物佔全國文物總量的4-5%,數量多達2812571件。50萬年前,在這片土地上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和蹤跡,所以,我們把江蘇也譽為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組成了江蘇特有的吳韻漢風,孕育出無數風流人物、國之翹楚。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述一批國寶級文物現世的經歷。古人愛玉,把玉當作是君子的象徵,尤其是古玉,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融合了社會政治、經濟、等級、審美等多種元素,玉器的發展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華夏文明的發展史。歷來就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説,玉器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20世紀80年代,正值國家經濟蓬勃發展之際,俗話説“要想富,先修路”,1986年4月,江蘇的一個以前籍籍無名的桐安鄉響應國家號召,打算從附近的山上大量開採石料,用於該鄉的公路、橋樑建設,以造福一方百姓。
春天的清晨,氣候宜人,鄉里的採石工們早早地帶着工具上了山,來到山頂採石場。但開採石料不能只靠鐵鍬、鐵鑿,還需要裝好雷管炸藥,炸開堅硬的岩石。只聽一聲巨響,菜市場塵土飛揚,碎石把周圍的樹叢、草叢打得簌簌響,採石場上炸開一個大坑,塵埃落定後,大家準備開始鑿石。這時太陽早已升起,在陽光照耀下,大家發現炸開的大坑裏閃爍着一陣白光,從大坑裏反射出來的白光柔和温涼,一點也不刺眼,大家感到非常奇怪,急忙湊攏一看,之間大坑裏出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器物。
有人大吼了一嗓子:“炸出寶啦!”眾人一聽之下,蜂擁而上,將大坑圍得水泄不通。大坑裏靜靜地躺着無數玉器,8個圓圓通體潔白的玉壁正放射着柔柔的白光,大坑周圍的泥土中,還混雜着被炸藥炸碎了的玉器殘渣。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句:“值錢的稀罕物啊!大家快搶啊!”這下便得了了,十幾個人跳進大坑,胡亂地撿起玉器往懷裏塞。很快,大坑中的玉器就被搶了個精光。生產隊長立時着急起來,朝大家打聲喊話:“這是文物!可能是國寶啊!大家不要哄搶!”可是,場面已經失控,無人理睬隊長的喊話。
搶到玉器的樂滋滋地趕回了家,沒得手的人又把大坑周圍的翻找了個底朝天,但刮地三尺也再沒見到什麼閃光的器物了。採石場炸出玉器,並被眾人哄搶的消息迅速傳到了縣裏,縣領導感到此事非同小可,急忙派文管會的專家工作組趕赴採石場。桐安鄉那些搶到玉器的人,正四處打聽尋找買家,打算偷偷把玉器賣掉,發上一筆財。得知文管會的專家到來,大多數人都不願合作,不承認自己搶到了玉器。工作組的專家挨家挨户去宣講國家的文物政策,説明哄搶文物是違法的,動員大家儘快上交手中的玉器。
與此同時,文物考古隊也迅速入駐,對採石場極其周圍的地點進行深度發掘,又零星地出土了一些高古玉器。鄉幹部們也積極配合文管會專家有關政策的宣傳,告訴那些參與哄搶文物的人:文物是屬於國家的,任何人都不準哄搶。漸漸地,大家思想開始轉變,有人主動把玉器交給了工作組的專家。縣政府立馬給交出玉器的人頒發了獎狀,並在鄉里的有線廣播中提出表彰。最後,所有被哄搶的玉器都收了回來,一共408件,有玉璧、玉虎、玉琮、玉佩、玉鉞、玉帶鈎和龍鳳玉等,除了玉器還有一些瑪瑙、石髓、雞血石、綠松石,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經專家考察,這批玉器已經在地下埋藏了近2500年,屬於春秋時期吳國的宮廷玉器,滄桑無限,卻鉛華依然。它們造型古樸,製作精美,是可遇不可求的玉石精品。這次出土的玉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遠遠勝過婦好墓中的高古玉。其中一件玉虎,全身透出琥珀色的光澤,古意盎然,顯現出少有的沁色,成為難得一見的國寶。然而,考古專家們在附近並沒有發現吳國古墓,但據文獻記載,吳王夫差戰敗後,帶着近臣逃向餘杭山,曾途經此地。專家們推測,這批玉器應該是夫差逃亡途中匆忙埋下的,為東山再起所做的其中一部分財務準備。現在,這批玉器分別收藏在蘇州和南京博物館,成為見證一段春秋爭霸史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