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
“滿員了,會議室進不去了!”“我也進不去了!”……由吉林藝術學院東北民間藝術研究中心發起的“流淌的記憶——東北地域文化”系列講座已經在線上連續舉辦了十幾期活動,日前,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方李莉做客講座,場面十分熱烈。
“流淌的記憶”項目於今年3月啓動,起初是面向學校在讀研究生和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邀請15位國內知名東北地域文化研究學者多角度解讀東北文化。隨着該項目講座的一次次進行,關注人羣越來越廣,看線上講座已然成了很多人每週期待的固定內容。
名師引流 多面開展
“我提前一個小時就上線等待了!”網友趙宇記得第一次來看講座時等了好久才“擠”進會議室,“這次方李莉老師的講座肯定又要爆滿了。”果然如趙宇所説,方李莉講座開始的瞬間,線上會議室就達到了300人的上限。
多項榮譽加身的方李莉著作等身,她的參與讓“流淌的記憶”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此次她以《中國藝術人類學發展之路》為主題,從7個方面對中國人類藝術學的發展作了系列總結性的講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從吉林到雲南,從上海到新疆,從相關專業的學者和學生,到從事不同行業的社會人士,共數百人相會雲端共同學習。前衞的視角、嚴謹的理論、紮實的方法,在方李莉的講述和帶領下,觀眾對藝術的生存發展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與研究。講座結束後,網友們紛紛在評論區留下了“受益匪淺”的感受。
正如方李莉的講座所體現出來的,“名師雲集”是“流淌的記憶”最大的特色。雖然是由吉林藝術學院發起的學術講座,但授課人卻不侷限於高校教授與吉林省本地學者,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吉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邴正,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理論室副主任高荷紅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位專家學者齊聚線上,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開展講座,不僅具有吸引各方面人才加入的“名師效應”,更是一次對東北地域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深入探討。
學生參與 完善細節
在方李莉講座開始的前幾天,吉林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許冠華就陸續在講座的微信羣中發佈相關資料,而在線上會議室滿員時,另一組學生迅速操作,通過直播平台對講座進行轉播,保證觀眾能及時收看。
持續關注這一項目的網友不難發現,“流淌的記憶”是個細節滿滿的項目——從課前準備到課上輔助,再到課後梳理,每次講座都有一支學生隊伍分工明確,保證了專家授課的順暢與效果。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院長、東北民間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劉國偉告訴記者,這正是“流淌的記憶”另一個獨特之處。
雖然受疫情影響尚不能開學,但在參與講座的過程中學生們得到了另一種鍛鍊。“每次講座都會有一組學生全面參與進來,與專家一起製作課件、對觀眾進行課中輔導、課後整理學術報告。”劉國偉説,由學生完成的大量細節工作保證了講座的完整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參與者,每次講座都會有很多收穫,這就是最好的課程。
微信羣“固粉” 講座有“售後”
“流淌的記憶”雖然是公益性講座,卻有着完善的“售後”服務。
除了通過微信公眾號對講座進行系統地回顧梳理,以“流淌的記憶”為核心建立起的微信羣目前也已達到300多人,羣內有講座的觀眾、文化愛好者、授課專家、相關學者以及很多非遺傳承人隨時為大家答疑解惑。隨着講座的開展,羣成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活躍,大家經常會分享相關講座、書籍,一起探討問題。
“流淌的記憶”還有着更長遠的思考,“很多對東北地域文化感興趣的專家和年輕人都關注並參與了這個項目,這將為今後開展相關科研項目提供極大的便利。”劉國偉介紹道,“流淌的記憶”將成為東北民間藝術研究中心成果發佈與交流的新渠道,也將成為保護、傳承、發展東北地域文化的重要陣地,同時還會為社會文化產業提供建議、諮詢等方面的服務。(記者裴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