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956年,古董富商無償獻國3000余文物,日常卻捨不得吃1塊錢的肉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休閒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有感而發:"真正的學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默默做了許多偉大的貢獻,可生前卻不因此出名。"總有一些身影,於漫天風雪中為眾人抱薪,於滿地荊棘裏為世人開路。他們是真正心懷天下,大義凜然、大愛無疆的人。這樣的人值得歲月温柔以待,更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與緬懷。

一代古玩鑑定泰斗卻無比樸素

1893年,孫瀛洲出生於河北冀縣。作為貧苦家庭出身的孩子,他自然早早就踏上了四處謀生的路。1900年,孫瀛洲來到北京,在古玩鋪"同春永"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此後,他又先後在"聚寶齋"與"銘記古玩鋪"任職。

憑藉着自己的聰明勤奮、膽大心細,孫瀛洲積累了豐富的文物知識,掌握了不少古玩行業的內裏乾坤。這為他今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1923年,孫瀛洲在北京開設了自己的古玩鋪"敦華齋"。凡是由他經手的文物,孫瀛洲一定是仔細觀察記錄,認真甄別鑑定的。為深入研究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以辨別真品與贗品,他還常到景德鎮親自仿燒明清瓷器。

由於為人誠實温和,出價合理,藏家都願意與他做生意。他文物鑑定水平高超,備受同行的稱讚與敬佩,可以稱得上是我國近現代古陶瓷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這樣日積月累下來,孫瀛洲收藏的古玩數量相當驚人。其種類也十分龐雜,除瓷器、青銅器之外,還有犀角杯、琺琅器等其他珍貴文物。

孫瀛洲雖然是鼎鼎有名的古董富商,但日常生活卻十分節儉。他與家人都衣着樸素,甚至連女兒的手套都是用襪筒改制的。孫家一日三餐也是隻圖飽腹,全家人一個星期只吃二兩肉,連1塊錢的肉都捨不得吃。就這樣肉也必須切得極細,以便於可以多夾幾塊。

孫瀛洲自己也很少在外就餐,出門辦事也只在路邊攤上隨便吃點。對他來説,最大的"奢侈"是上飯館吃一碗刀削麪。可是就是這樣"摳門至極"的人,為了收購明朝成化年間的鬥彩三秋杯,毫不猶豫地將40根金條給了賣家。我們要知道,在當年的北平,一根金條就能買下一整個院子!

多年積累悉數捐贈毫不吝嗇

抗援時期,孫瀛洲特地捐出一批珍貴文物進行義賣,所得款項全數捐給國家。他還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派去西北,為了支援我國的邊疆建設。

1956年,孫瀛洲又陸續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3000餘件文物。其中瓷器的數量相當龐大,足有2000多件。這些瓷器從各朝代的各大名窯到明、清時期歷代的景德鎮御窯,基本無所不含。從門類上看,這批捐贈的文物也令人驚歎,多達十數種,估算出來也有200個億了。孫瀛洲先生的義舉,很好地豐富了我國故宮博物館的館藏。

在孫瀛洲捐贈的國寶中,有25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價值非凡。如珍品"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有專家曾進行過估價:如果拿去拍賣,這一雙三秋杯至少能拍出10億美元的價錢。

孫瀛洲的女兒孫文冬也曾説起這件事:"父親從來不和我們談他的收藏。捐贈的時候我也不知情,只感覺家裏變得熱鬧了,一個多月都有人在我家進進出出。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在進行登記造冊的工作。直到最終捐贈的前一天晚上,父親把全家人都叫到房間,我才第一次看到那對珍貴的三彩杯。"

知識傾囊以授只為培養後輩

1956年,孫瀛洲也受到故宮博物院邀請,專門前往從事古陶瓷的研究與鑑定工作。面對數以萬計的館內藏品,他盡心竭力,一絲不苟。他帶領工作人員們,對故宮所有陶瓷藏品進行了重新鑑定與評估,並協助故宮搶救性收購了大批文物珍品。

在鑑定組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孫瀛洲將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與提煉,從而撰寫了《瓷器辨偽舉例》、《成化官窯彩瓷的鑑定》等9篇論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跟隨孫瀛洲工作的研究館館員李輝柄看來,孫瀛洲先生創造的明、清瓷器的鑑定方法和思路,可稱得上是"科學鑑定明、清瓷器的領航人之一"。

孫瀛洲身為德高望重的專家,卻始終平易近人。對於後輩研究者,他始終傾囊相授,毫不藏私。據研究館館員葉佩蘭介紹,孫瀛洲先生並不是坐而論道,而是在實踐中指導學生探索和理解。整理藏品時,他就以現場的藏品為例進行指點,然後給時間讓學生觀察和討論。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孫瀛洲感到如魚得水,十分愜意。他曾動情地説:"我活到60多歲啦,沒想到還能在博物館裏工作。我願意把我這一點經驗,都貢獻給祖國的文化與館藏事業。能為國家、為人民做些事,我覺得很快樂"。

孫瀛洲老先生桃李滿天下,培養出了大批文物鑑定人才,其中就包括馮先銘、耿寶昌等古陶瓷鑑定大家。孫先生及其門下眾多弟子,也是此領域的著名學術研究羣體。他們的為人品格和研究水平,都令人敬佩無比。

孫瀛洲先生這一路,走的漫長而又堅定:他從寂寂無名的小學徒走向小有名氣的經營者,從經營者轉為人脈寬廣的收藏家,從收藏家成為享譽業內的鑑定專家,最終從文物鑑定專家變成世人歎服的文物捐贈大家。這不僅是孫瀛洲先生的一條艱辛成才路,更是孫老由"小我"成就"大我"的感人經歷。

在人類文化的傳承歷史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匆匆過客而已。歷史文物不應該是獨屬於某個人的私人財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真正值得我們引以為榮的,是在歷史變遷的悠悠歲月裏,我們可以成為這些文物的見證者與傳承人。

如今,我們不僅要追憶與緬懷先生的事蹟,探討與研究先生的學術思想;更應該弘揚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傳遞赤誠真摯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