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瀘定橋,這個承載着中華民族魂的橋樑一直被人們歌頌。小學課本中就記錄着飛奪瀘定橋的事蹟,我軍頂着槍林彈雨面對沒有木板的瀘定橋毫不畏懼,一人搭一塊木板強行渡河奪取瀘定橋,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

瀘定橋不僅因為有些歷史的分量,它自身也十分沉重,總重量達到了四十噸,在沒有大型設備的封建社會中是如何搭建的?這其中一定有能工巧匠的智慧,令人驚歎不已。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漢藏之間運輸受阻迫切需要改變現狀

公元一七零五年,漢藏之間道路梗阻需要解決,又因為朝廷需要經常向西藏運輸兵力,於是康熙命令國家統一調度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橋。這座橋樑經過康熙考慮取名“瀘定橋”,意思是希望“平定”。“平定”則是要平復此時的“準噶爾之亂”。

瀘定橋使用十三根鐵鏈,長達一百零三米,寬三米,鐵環數量有一萬餘,所有鐵件重量相加竟達到了四十噸。在崇山峻嶺之間,波濤洶湧的河面上修建如此大的工程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其實瀘定橋最原始的計劃並不是鐵橋,康熙僅是希望打造木橋,當時搭建木橋技術成熟,木材又取材容易。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剛打好地基,就被汛期無情的洪水沖垮。

無奈之下,又做考慮想改石橋。但是經過一番勘察,大渡河岸邊土質鬆軟承受不住石橋的重量。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多方考慮決定建造鐵鏈製造的瀘定橋

最終,有人提議可以嘗試做一座鐵橋,康熙也採納了此建議,命人從其它地方運送鐵和人力。

工匠先是打造上噸重的鐵鏈,當時瀘定不產鐵,鐵鏈是在滎經縣鑄造完成然後運輸至瀘定。鐵鏈關係到橋的質量,萬一成豆腐渣工程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像建造南京城牆那樣學習,每個鐵環也對應到每個鐵匠,一旦出問題將會追究責任到個人甚至是子孫後代。正因如此,每個鐵環都製造極為精緻,反覆打造經得起歲月的洗禮。

鑄造鐵鏈容易,可是要環環相扣造成一座橋就很困難。上有崇山峻嶺,下有湍急的河水。開始是用小船運輸到對面,但是因為河流湍急許多小船都被掀翻了,這個方法行不通。

建造過程如此艱難,建成後巧奪天工讓人難以置信,於是民間流傳着一個傳説。傳説瀘定橋鐵鏈無法連通對岸時,一位藏族勇士左右各夾一根鐵鏈乘船到對岸安裝,當安裝完之後力竭而亡,當地人修建噶達廟祭奠這位英雄。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能工巧匠解決問題想出索渡辦法

後來有能工巧匠想出辦法,利用索渡的原理把一根足夠粗的繩子連接對岸,再穿上短竹筒,依次把鐵鎖送入竹筒內,對岸拉動繩子鐵鎖自然就劃到對岸去了。鐵鎖被拉到對岸之後,工匠又花費大力氣把鐵鎖拉緊並且錨固牢靠。讓瀘定橋承受足夠的壓力才能擁有較大的安全係數。

瀘定橋兩岸又設立漢族木結構形式的古堡,造型獨特;錨固鐵鏈上上又建造出橋亭,造型古樸大方;橋西邊觀音閣下有康熙親立的牌匾。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一年完成建造瀘定橋任務,實現自身價值

這項大工程耗時僅僅一年時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後也有氧化鏽蝕的情況,被後人加強加固過。

瀘定橋的建造具備非凡的意義。在沒有這座橋之前,大渡河兩岸想要運輸物資、人力主要是通過下游的渡船,在陰雨天水漲船高之時渡船不得不停止運作。碰到長達一個月之長的陰雨天也是無奈之事。

大量的貨物長期囤積導致像瓜果蔬菜這類貨物腐爛,損失商人的利益。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商業活動。鐵製的瀘定橋並不會出現諸如此類問題,徹底解決了運輸的難題。曾有對聯寫到“西出鹽光第一橋”來讚美瀘定橋。

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瀘定橋是四川和西藏之間的重要交通樞紐,是維護中國邊疆和睦,貿易往來,促進國家統一的橋樑。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歷史上對瀘定橋的爭奪並不少見,除了飛奪瀘定橋,還有在太平天國起義之際翼王石達開搶渡失敗全軍覆沒的事蹟。瀘定橋的建成代表了當時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不遜於當代人,即便沒有重型機械,古代人依舊是能建造出偉大的工程。世界上也只有中國人在面臨巨大挑戰的時候,臨危不懼,維持秩序,刻苦勞作,團結力量辦大事,取得一項又一項令人驚歎的成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4 字。

轉載請註明: 300年前,古人如何將40噸鐵鏈搭建在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瀘定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