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的創作中,自然界的萬物,大到山川河嶽,小到花鳥蟲魚,皆可成為歌詠的對象。而詩人在歌詠的同時,往往會寄託自己的感情,這便是詠物詩的由來。古往今來,也誕生了很多詠物的千古名作。譬如,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梅花》、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清代畫家鄭板橋的《竹石》等等。
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紅牡丹》,便是王維的一首詠物經典。它是王維晚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夕,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的取勝之處,在於它以美人喻花,且以紅牡丹的自愁、自哀、自傷、自嘆,來暗言王維心中的愁緒。這種特別的表現手法,不僅把紅牡丹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感,還達到了詠物詩形神兼備的極境,令人拍案叫絕。
《紅牡丹》
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前兩句“綠豔閒且靜,紅衣淺復深”,王維主要描寫了牡丹枝葉、花朵的色彩和情狀。它的意思是説,碧綠鮮豔的牡丹葉,簇簇擁立在一起,就像一個身穿綠妝,嫺靜文雅的少女。時淺時深、錯落有致的牡丹花片,則像少女的紅色衣裙一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在以美人喻花,將美人和牡丹融為一體,來突出牡丹枝葉、花朵的色彩和情狀,是對牡丹外部形象的一個描寫。這種將無情之物有情化的手法,就可以使得牡丹有血有肉有情感。也就是説,紅牡丹同此時的王維一樣,會因為外界的環境動盪而產生愁緒。
然後,我們再看這首詩的後兩句“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意思是説,牡丹在美好的春天裏,盡情綻放了它的美麗和芬香。然而春天不能常在,牡丹也面臨着凋零,這是讓它產生愁緒的地方。然後世人只知道欣賞春色,欣賞牡丹的鮮豔,卻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同理,王維眼看着唐代開始步入社會動盪時期,他憂國憂民的一片愁心,卻是隻有自己知道。理想抱負的無法實現,和國家開始走入衰敗的跡象,無疑讓王維想到了會調零衰敗的牡丹。但王維卻只能同詩中所描寫的牡丹一樣,自愁、自哀、自傷、自嘆。
總的來説,王維這首詩前兩句寫牡丹嬌豔的姿態和閒雅的氣度,後兩句寫牡丹欲凋謝時的愁怨,以此暗中表露了王維晚年,愁春光易逝,愁容顏易衰,愁國家衰落等複雜的心理。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卻寫得含蓄藴藉,餘味悠長,是一首令人拍案叫絕的詠物名作,
明末清初學者唐汝詢曾説:“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所説的最深,便是指王維能夠對於自然景物認識描摹到深處,也就是景物的“心”。它是一種將自然人化的特別表現手法。無疑這種表現手法,不僅將牡丹描摹的形神兼備,還將詩人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