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陶器篇-16#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2020年重頭戲“世界陶瓷之——陶器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圖:伊朗彩陶碗,公元前2800—前2400年;伊朗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漩渦蛙紋內彩盆,公元前3000—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蘭州市博物館藏)
前面説到:原始社會時期彩陶的發明使陶器由普通日用品進入到陶器藝術品之列。而世界各地博物館所珍藏的這些彩陶遺存,讓今天的我們能夠有機會去認識並瞭解那一時期先民們的美術意識與生活情趣。
今天,我們將繼續欣賞:中國古代彩繪陶器之——蛙紋、神人紋彩陶。
(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蛙紋陶壺,公元前3000—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上古時代,人們對科學的認知有限,往往把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等人類的命運與自然現象聯繫起來,從而產生了人類的原始信仰。而中國彩陶紋飾中最能體現先民們這種原始信仰的圖紋就是鯢魚紋與神人紋(蛙紋),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將自然生靈與人相結合,體現了原始信仰中靈魂互通的樸素思想。
(菱格寬帶神人紋壺,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甘肅秦安縣博物館藏)
神人紋,也稱蛙紋,它是由蛙紋逐漸演變而成的變形體蛙紋。其主要特徵為人蛙合體、人首蛙姿造型(上圖)。
(變體神人紋壺,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藏)
神人紋是馬家窯文化中、晚期彩陶代表性紋飾之一。在#陶器篇-14#中我們已知“中國古代彩陶發源於大地灣文化,繁盛於仰韶文化,巔峯於馬家窯文化,最後隨沙井文化消失於茫茫戈壁中……”馬家窯文化以發達的彩陶著稱於世,是新石器時代出產精品彩陶最多的地方。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和青海東北部一帶,已發掘的馬家窯文化遺址有甘肅蘭州曹家嘴和青海樂都灣等多處。由於這些遺址所出土的文物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徵,故以首次發現此類文化遺存的馬家窯遺址命名之,統稱為“馬家窯文化”(年代約公元前3190—前1715年)。
(神人紋演變示意圖)
由上圖可見早期的神人紋,其人首蛙身的形象比較明顯;之後逐漸圖案化,褪去了蛙的脊柱,簡化為肢爪紋;最後演化成三角折帶紋等。具體來看下列實例:
神人紋壺,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蘭州市博物館藏。該神人紋的頭部被填充以紋飾且蛙體的脊柱直觸地面,此類紋飾帶有明顯的原始宗教色彩(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神人紋罐,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蘭州市博物館藏。此神人紋仍保留有蛙的脊柱,但人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罐口為首。
上述神人紋罐俯視圖。由圖可見,罐口代替人首與蛙身共同組合成神人紋。
(變體神人紋罐,公元前2300—前2000年,馬家窯文化;甘肅省博物館藏)
此神人紋中蛙的脊柱與人首完全消失,僅剩簡化後的肢爪紋。簡化的紋飾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變化,也反映了人們信仰思想的變化(本文圖片由作者拍攝,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最後,來看這件精緻的鯢魚紋彩陶瓶(上圖)。
鯢魚紋彩陶瓶,約公元前3500—前3000年,仰韶文化晚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鯢魚,俗稱娃娃魚。鯢魚紋是甘肅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的特色紋飾,多裝飾在彩陶瓶上。觀此鯢魚紋,其頭部為人臉形象,雙目圓睜,身體彎曲扭轉,周身遍佈鱗片狀網格紋,形象寫實生動,具有鯢魚、人、蛇三者組合的特徵。有學者認為它可能代表了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嘿嘿,説得這麼熱鬧。然鵝,關於此鯢魚紋彩陶瓶至今卻尚有一事未解:
器身上那些精緻、規整的網格紋是怎麼畫上去的?迄今為止,考古並未發現那一時期繪畫所用的筆、尺之類用具出土。
小夥伴們,你覺得它是怎麼畫上去的?如果沒有工具,單憑人徒手有可能畫出如此規整的網格線麼?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快傳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