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在我們印象中就是一個戰爭不息,特別是近七十多年來來流血不斷,當地人提心吊膽生活的地方。但同時克什米爾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不然怎麼會有2000多年來,無數君王都對他夢寐以求呢?
克什米爾全稱查謨和克什米爾,泛指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蓬奇、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的廣大地區,面積1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00萬。
皇帝的御花園
克什米爾風景迷人,尤其是克什米爾河谷土地肥沃、氣候宜人,他位於喜馬拉雅山的雪峯與皮爾本賈爾嶺的羣峯之間。
約在6000萬年前,克什米爾河谷是一個湖底,此湖深900米,長140公里,寬30公里,冰川融水和流量充沛的高山河流都流入湖中。此湖後湮滅,留下一個土壤肥沃的山谷;現在傑赫勒姆河蜿蜒流過其間,到巴勒穆拉才離開克什米爾。
在印度神話裏,水妖就住在這個湖裏,眾神均欲除掉此魔,怎奈他在水裏戰無不勝。後來,造物神梵天的孫子用其神劍把巴勒穆拉山砍斷,泄去湖水,使水妖不能防禦,除妖之戰才取得勝利。
現在克什米爾一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內,但克什米爾河谷位於印度北部的查謨和克什米爾邦。這個河谷海拔1600米,有大山屏障,不受酷熱的季風影響,氣候遠比附近地區温和,所以在英國統治期間,每當盛夏,怕熱的英國人都到此避暑。
首府斯利那加更受人歡迎,但土邦主不許英國人購地建屋,英國人便在德爾湖上用長船做船屋。英國人撤離後,留下的船屋租與度假的遊客。此湖亦以漂浮湖面的園圃而聞名。農夫乘坐小艇料理園圃,採摘番茄、南瓜或鮮花。每個漂浮園圃都是在約2米寬的蘆葦織條上鋪上泥土而成的,然後系在錨杆上,可放置在湖上任何地方。在這個耕地有限之地,既增加收穫,又可增添景緻。
公元前3世紀時,阿育王派遣佛教僧侶到克什米爾,斯利那加就是那時建立的,自此直到公元144年,克什米爾先後受53個皇帝統治過。之後,有些統治者引進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到1585年,克什米爾被莫卧兒帝國皇帝阿克巴攻克,成為阿克巴的帝國領土。夏天,阿克巴住在克什米爾,這是個理想的地方,既靠近阿克巴在德里的大本營以及由山區來的貿易路線,又可避開山下平原的溽暑和塵囂。
阿克巴宣佈克什米爾是其“御花園”,並認為這裏居民的唯一工作便是料理這個花園。在斯利那加興建宏偉的宮殿
庭園
就是他的主意。所有
庭園
都依循同一設計,把長方形的梯級平台一個接一個的連起來。在斯利那加的
園子裏
,清水翻過矮牆滾流而下,從亭台下流過,沿着園子形成多道瀑布,最後匯入德爾湖。斯利那加最大的花園是尼沙園,長548米,寬383米,建於1633年,由卡恩設計,他是建造泰姬陵的沙也汗的妹夫。沙也汗也建造了克什米爾的舍利默爾園,號稱是
世上
最華麗宏偉的庭園,裏面有美輪美奐的亭台,連串的瀑布,以及無數奇花異卉。
城外,農民在耕地上種稻、麥、玉米和各種果樹;在農田周圍那些只可騎矮種馬或徒步攀登的喜馬拉雅山麓上,是半遊牧民族放牧牛羊之地。
克什米爾最重要的一項產品是藏紅花,這是世界最貴重的香料,既可做染料,也可供食品調味。藏紅花在秋天開花,在斯利那加東南13公里處種植,用人手採摘。每朵花有三根柱頭,橘紅色頂端的花品質最好,莖部的則較次。4000朵藏紅花才重30克。克什米爾亦是以出產高品質的羊毛毯而聞名於世。
克什米爾有“快活谷”之譽,因為它不受外界的塵囂所擾,其實並非如此。由於克什米爾所處的位置,500年來鄰近的君主都為此互相爭鬥。今天,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與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巴基斯坦為管治這片土地時而有爭執。
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英國殖民政策造成的。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脱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按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
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0%以上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為以後印巴之間曠日持久的對立和衝突埋下了禍根。
造成克什米爾問題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遠因,又有近由,現就其形成過程,作一歷史追溯。
歷史上的宗教和民族問題
克什米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阿育王對該地區的征服。為傳播佛教,阿育王派了一個佛教傳教團進入該地區。阿育王死後,原盛行於該地區的印度教重新活躍起來。克什米爾在貴霜帝國統治下(約公元一世紀至三世紀),佛教復興。在以後數世紀,佛教與印度教長期並存,而印度教較佔優勢。公元630、631年,中國高僧玄獎在迦濕彌羅國(即克什米爾)住了兩年,所著《大唐西域記》記載:此國兼信佛教與印度教,有佛寺百餘所、僧徒五千餘人、佛塔四座。直到十四世紀,該國一直處於印度教國王的統治之下。
1301年,印度教國王薩哈代沃(1301-1320年)開始了他的統治。在這以前不少克什米爾人巳經接受了伊斯蘭教。一個名叫林欽的亡命王子帶着幾百名武裝追隨者從西藏來到克什米爾,一個叫夏哈米爾的穆斯林冒險家也來到克什米爾,投奔薩哈代沃。在克什米爾遭到韃靼人入侵時,薩哈代沃出奔,林欽奪取了王位,接受了伊斯蘭教,成了克什米爾第一個穆斯林國王(1320-1323年),並以夏哈米爾為宰相。
1323年,薩哈代沃的兄弟烏迪阿納代沃奪取了王位,統治到1338年死去。夏哈米爾奪取克什米爾的統治權,稱蘇丹沙姆斯·烏德·丁,開始大力推行伊斯蘭教。在其後繼者之一塞幹達爾蘇丹統治期間(1389-1413年),克什米爾人幾乎全部成了伊斯蘭教徒。
1560-1586年查克王朝統治克什克爾,繼續擴大伊斯蘭教的影響。1586-1752年克什米爾屬於莫卧兒帝國的版圖。1752-1819年阿富汗人統治克什米爾。如果從1320年算起,到1819年,伊斯蘭統治克什米爾將近五百年,這是目前穆斯林在克什米爾佔多數的重要原因。
十八世紀末,錫克教徒們已是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他們分成十二個密斯爾,組成軍事聯盟。其中一個密斯爾的首領蘭吉特.辛格蕩平反對勢力,建立了強盛的錫克教國家,自立為王(1799-1839年)。1814年蘭吉特·辛格派大軍進攻阿富汗人統治下的克什米爾,被打敗。後阿富汗發生內亂,駐克什米爾總督離任而去。蘭吉特·辛格抓住這一時機,發兵三萬,派古拉布·辛格進攻克什米爾。經過激戰,打敗阿富汗人,奪取了克什米爾。
值得一提的是,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經常向清朝中央政權朝貢。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主體民族是藏族,受當時清朝的統治,1834年錫克帝國入侵,拉達克向清朝駐藏大臣求援未果,拉達克地區併入錫克帝國。後來錫克帝國又被英國打敗,克什米爾又成了英國的殖民地。對於這塊失地,清朝道光皇帝也無可奈何,自己的本土都顧不上了,還哪管得了這裏。但自清朝以來歷屆政府都不承認拉達克地區屬於別國,而是屬於中國。
如今稱為查謨的地區,古代有二十二個多格拉小邦,多格拉人信奉印度教。前面提到過的古拉布·辛格就出身於多格拉族。1820年,蘭吉特·辛格派古拉布·辛格前往查謨徵收賦税,他在查謨發展自己的勢力,成了查謨的主人。同時,他與其兩個兄弟在錫克教王國的朝廷和軍隊中的權勢也日益增大。
1839年蘭吉特·辛格死後,錫克教王國內亂。在爭權鬥爭中,古拉布·辛格失利,被囚禁在拉合爾。以後他越獄選住查謨,在那兒靜觀局勢變化。英國人在進行殖民擴張過程中,同錫克人發生衝突,爆發了第一次英國一錫克戰爭。在戰爭中,古拉布·辛格擁兵自重,眼看錫克軍隊苦戰而見死不救。結果錫克軍隊戰敗,英軍也受重創,於是雙方進行和談。
古拉布·辛格擁有查謨多格拉軍隊,舉足輕重,在和談中起了重要作用。英國方面要求割地之外,還要求賠款一千五百萬盧比,但是錫克政府無力支付,摩訶羅闍打算再割讓包活克什米爾在內的大片土地充作一千萬盧比賠款。英國方面認為與其接受克什米爾,進行直接統治,不如把克什米爾‘轉賣”給古拉布·辛格。
1846年3月9日,英國與錫克教國家簽訂了《拉合爾條約》,其中有一條款,允許古拉布·辛格另外單獨與英國簽訂條約。於是古拉布.辛格與不列顛政府另於1846年3.月16日簽訂《阿姆利則條約》,查謨一克什米爾地區正式歸古拉布·辛格所有,而他則付給不列顛政府七百五十萬盧比。
從1846年直到印巴分治,克什米爾一直處於多格拉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這個土邦起初一直拒絕在其朝廷中派駐不列顛公使,但1885年以後終於接受了不列顛駐節公使。英國加強了對這個土邦的控制。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後,整個南亞次大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克什米爾也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多格拉家族與被統治的以穆斯林為主的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
後來就有了英國殖民者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頓方案”不僅沒有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反而讓衝突和仇恨不斷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