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風雲記》:一代儒商的家國大義

作者:範詠戈(中國作家協會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憑藉着跌宕起伏的劇情、史詩中人物的命運以及跨越歷史又觀照當下的情感,傳奇題材年代劇向來備受觀眾青睞。近日,又一部年代劇《塞上風雲記》在央視八套播出。該劇講述了口商(張家口商人)呂俊傑的事業、愛情、家國故事,展現了一部別樣的英雄史詩,不僅重現了張庫大道從晚清到民初的發展歷史,更體現了張庫大道在促進民族經濟往來、加強民族融合和繁榮中外貿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真正實現了現實題材與傳奇題材之間的交織融合,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別樣的張家口。

家族、商戰、命運三位一體,歷來是傳奇題材的創作熱門。《塞上風雲記》自然也不例外。但這部劇更有不同尋常的氣質,即氣韻生動的正劇味道。它超越了詭譎離奇為賣點的傳統傳奇劇,將鏡頭對準了歷史角落裏的細小縫隙。眾人皆知張庫公路的修建頗為重要,卻少有人對其緣由溯源;眾人皆知修建京張鐵路艱難困苦,卻不瞭解那些大寫歷史人物背後的無名英雄。傳奇而不離奇、民族而不民粹、通俗而不低俗,《塞上風雲記》看似是呂俊傑的成長史,實則是以小事件襯托大背景、以小人物刻畫大時代的“劇史”。

在堅守傳統傳奇劇集敍事結構的同時,《塞上風雲記》更傳遞出跨越時代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紈絝出身的呂俊傑,面對家破人亡的悲慘人生不僅沒有自暴自棄,反而不斷成長、學習各種手段技能,終究蜕變為一代實幹企業家;孫鵲喜也沒有僅僅秉持“出嫁從夫”的理念,在丈夫亡命天涯的日子裏,她跳脱出後宅束縛,成長為白手起家的女銀行家。面對舊時代的權貴惡勢力,他們不僅沒有成為車輪下的塵埃,反倒“弄潮兒向濤頭立”,以積極進取的姿態將所面對的腐朽陳舊盡數摧毀。呂俊傑與孫鵲喜所處時代雖距今已有百餘年,但他們向前向上的思想與言談舉止,仍然能讓熒屏前的觀眾為之讚歎。

雖然講的是歷史故事,但《塞上風雲記》的創作是對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尊重,難能可貴地映照了當下。尤其是劇中呂俊傑的種種主張和行動,更是以小見大地體現了“打造人類共同命運體”的理念,展現了一代口商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兼顧他人的合理關切。“我修商台,不僅僅是為了賺錢,也不僅僅是為了這十年二十年。咱們要把這條商道給維護好,這條路,是要子子孫孫走下去……”呂俊傑這句千金一諾的話,道出了口商重義輕利的情懷,傳承着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氣神兒。

可以説,“家國大義”與“儒商文化”是《塞上風雲記》最為動人的硬核主題。於商人身份來説,營利是第一要務,但為國民,維護國家利益更是重中之重。以呂俊傑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們,有無數次機會可以與國外勢力合作去賺大錢,可他們拒絕了所有機會。面對外國人的威逼利誘,他們從不妥協,勇於抗爭,使其侵蝕中國商業獲取暴利的目的終不能得逞,將中國商人的選擇與堅持展現得淋漓盡致。《塞上風雲記》投射出一個時代的縮影,在風雨變幻、民族危急之時,中國商人仍能堅守本心,保持着一貫心懷家國、誠信經商、勤儉有道的商人精神。可以説,這是對“儒商文化”的最好註解,更是對“家國大義”的精準破題。

《塞上風雲記》的創作源於現實土壤,“歷史真實”讓劇集具備了直抵人心的力量。這部以百年前張庫大道上跌宕起伏為創作基要的傳奇劇中,不僅隨處可見張家口的人文風土:九曲黃河燈、懷來葡萄、沙城老窖、赤城温泉、沽源天鵝湖、蔚縣打樹花、陽原毛毛匠,也增加了大眾對張家口地域的認同感,於鄉土歷史中提升着張家口人民的文化自信,更見證着張家口市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籌辦冬奧會工作中着力傳播中華文明要求的具體實踐行動。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1日 15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58 字。

轉載請註明: 《塞上風雲記》:一代儒商的家國大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