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村:蓮花山下風味正濃

石碑村:蓮花山下風味正濃

石碑村:蓮花山下風味正濃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它坐落於兩座秀麗的大山中間,有着優美的自然環境;它曾以一碗麪片為過往的旅客送去味蕾上的温暖,也因此而聲名遠揚;如今的它,憑藉豐富的旅遊資源成為海東市鄉村旅遊的網紅打卡地之一。它,就是平安區古城回族鄉石碑村。

大山腳下美麗傳説

從海東市平安區出發,沿省道206向南前行,經過古城回族鄉政府所在地,不遠處一座形似蓮花的大山便出現在眼前,山下便是石碑村。

石碑村的故事要從“山”開始。雖然蓮花山是一座獨立存在的大山,但在民間傳説中它與周圍羣山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蓮花山西側不遠處是原石山,原石山附近是一個峽口,以前叫百寺關峽,也叫關音堂口,現在叫青沙山。青沙山往西10公里是一座名為阿米吉利山(俗稱八寶山)的大山,民間傳説是蓮花山的“父親”。蓮花山往東8公里處是一座名為阿依賽邁的大山,傳説是蓮花山的“母親”。

相傳:遠古時期,有一對夫婦居住在阿米吉利山山腳下,男的叫賽太歲,女的叫羅剎女。夫婦以狩獵度日,生育一男一女,男孩叫神娃,女孩叫蓮花。有一天,夫妻二人為一件小事發生爭吵,妻子一氣之下,離家東去。臨走時,妻子只背了一口水缸。因實在太累,就將大缸放在中途,據説現在的元石山就是那口水缸。

神娃和蓮花見母親離去,也隨後趕去,但因年小無法長途跋涉,便抱頭相哭,久而久之,就在這裏出現了一座大山,即現在的蓮花山,人們也稱蓮花兄妹山。前面為哥哥神娃山,後面為妹妹蓮花山。兄妹因思母心切,流淚化作清泉,身上的毛髮化作山中花木。

清香面片回味無窮

發源於蓮花山的水,是石碑村人賴以生存的資源,也為石碑村帶來了財富。

在平(安)阿(岱)高速公路還未開通之前,石碑村是進入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唯一通道,聰明的石碑村羣眾抓住機遇,藉助地理優勢紛紛開起了清真飯館,一個個主營面片和手抓的清真餐館便應運而生。據説,這裏的飯館最多時達16家,每天可以接待司機和乘客4000餘人次,飯館從業人員達100餘人。

那時候的石碑村,街道兩邊是一面面迎風招展的藍布白字的招牌,旅客們下車後,紛紛走進飯館,一邊品着三炮台茶,一邊吃着面片、手抓羊肉,讓人不敢相信這裏竟是一個地處腦山的小山村。短短30多年時間,“石碑面片”就聲名遠播,精明的石碑村人不但把飯館開到了縣城、省城,還開到了全國各地。

這裏的面片歷史淵源並不長,但自成一脈,獨具特色。大多飯館經營家常面片,按面片形狀、配料和烹飪方法不同,有做工細緻、纖小玲瓏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雞蛋麪片”“羊肉面片”;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帶湯而用炸醬拌吃的“燴麪片”,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麪片”以及常吃的“菜瓜面片”,特別是回族婦女們揪出的“指甲面片”,形似指甲蓋,潔白鮮嫩、柔韌爽滑、清香可口,讓人回味無窮。

“主要是水,其他的是秘密,不能説。”當記者問及這裏面片味道的秘訣時,村民們給出了一致的答案。據村民介紹,石碑村的水甘甜可口,長期飲用可強身健體。

生態旅遊迴歸自然

2006年10月1日,隨着平(安)阿(代)高速的正式試通車,石碑村賓客迎門的場景成為往昔,但這裏的人們從來沒有放棄改變家鄉面貌的初心。

今年54歲的馬海龍,是土生土長的石碑村人。他從20歲開始便跟着家人在村上經營飯館,之後將石碑面片帶出了村子,輾轉各地做起了餐飲生意。“雖然外面能掙到錢,但我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事。”馬海龍説。

“石碑村有着優美的環境,便利的交通,還有口碑良好的面片,如果利用好這些資源,那將是村子長久發展的道路。”2016年,馬海龍有了在本村發展旅遊業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夏季,一個環境優美、百花齊放的新石碑村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石碑村又一次火了。”前來遊玩的老人不禁感慨。嘗一嘗正宗的石碑面片,也成了人們來石碑村的理由。

“2017年,我們以農家樂為基礎着手發展鄉村旅遊,為遊客提供場地、炊具等,遊客們可以自己動手在鄉野做飯。後來,在鄉、村兩級黨委的支持鼓勵下,依託石碑村獨特的自然景觀,我們又新開發了徒步健身、森林木屋休閒度假等項目,帶動全村的經濟發展。”馬海龍説。

隨着近年來的不斷建設,如今石碑村不單單隻有一片花海和木棧道,全程約400多米的全玻璃透明水滑道、七彩斑斕的彩虹滑道、遊樂場,讓遊客在移步換景之間玩得盡興的同時,也真切感受到了鄉村旅遊的魅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59 字。

轉載請註明: 石碑村:蓮花山下風味正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