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宜興地方小“能量大”
是我國院士教授之鄉
而實際上宜興重文興教的傳統
在明清兩代時就已十分顯著
今天
在宜興就舉辦了一場研討會
一位清代傳奇文人的一生
彷彿穿越劇直撲小編面前~
01 他是誰?
賙濟(1781-1839),清代著名詞人,求志堂主人。《清史稿·文苑》中有其小傳,他的求志堂就在今天宜興市丁蜀鎮畫溪河畔、畫溪橋邊上。
清朝嘉慶十三年(1808年),賙濟考取進士,後到淮安府署從政,官至淮安府學教授。
據宜興相關史料記載,在清代,賙濟代表作《晉略》被收入國史館,他的詞作深受曾國藩等大家推崇。其詞作可與當時的常州詞派代表人物張惠言的力作媲美,是蔣捷和陳維崧後宜興出現的又一重要詞人。他還是常州詞派的理論奠基者,常州詞派一度領銜中國詞壇百餘年,賙濟功不可沒。
02 他傳奇在哪?
論文,他是參加了殿試的三甲進士,論武,他和紅粉知己(如夫人)金紅娥都有一身好武功,行俠仗義。可謂男的風流倜儻,女的英姿颯爽,是一對神仙眷侶。
今天
《賙濟遺集》首發式暨賙濟作品研討會
在宜興舉行
關於他的書和他的事
今人得以第一次瞭解得那麼詳細
01 關於他的書
《賙濟遺集》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此之前,《賙濟詩詞集》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兩本書均由秦樂明主編。
秦樂明介紹,雖百餘年歲月更迭,但賙濟的部分詞作得以保存下來。於是,他與朱再平、畢士雄、邵湘君等詩詞愛好者悉心整理,終於成書。
《賙濟詩詞集》、《賙濟遺集》內容浩繁,編著者反覆校核原稿、查對異體字和繁體字,併為部分字和詞標註漢語拼音、詮釋義項。此舉對研究賙濟和清代文學,對挖掘、整理和展示宜興歷史文化底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傳承價值。
02 關於他的事
陽羨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原宜興市檔案局副局長宗偉方在當天舉行研討會上談到,賙濟在揚州、淮安等地與官府及民間豪商巨賈都有交往,顯露過人才幹。
而當年賙濟考進士,前二輪都名列前茅,殿試時他縱言天下事,議論宏闊,寫了一篇長文,可惜字數超過規定,所以僅中了個三甲進士,未能進入翰林院,吏部就授其知縣一職,賙濟不樂意,在友人幫助周旋下,改任淮安府學教授。
到了道光八年(1828年),對官場心灰意冷的賙濟帶着金紅娥離開了揚州,但並未回宜興,而是寓居金陵的春水園,時年他47歲,一改之前的豪蕩氣概,再也不過問什麼武藝政論,重新撿拾起學問故業,在南京完成了《説文字系》四卷,《韻原》四卷,蒐集編輯平日古今二體詩二卷,詞二卷,雜文二卷,最後還寫成了傳世名篇《晉略》十冊。
雖然是位文人
但賙濟文武雙修
最後他的人生結局
也令人十分嘆息
01 他當過林公保鏢
1839年的虎門銷煙,令林則徐成為清朝當時“名聲最響”的官吏。後人在《林公案》中,詳細描述了賙濟和林則徐的交往。
1820年7月,林則徐受命奔赴浙江協辦海防,此時賙濟接到了從北京發來的書信,原來是他的恩師王鼎請他前往北京,護送林則徐前往浙江任職。
雖然賙濟與林則徐並不相識,因同出王鼎之門,也算有同窗之誼,於是欣然成為林則徐此行的“保鏢”。
02 他最終死於仇殺
1839年,賙濟告老還鄉回到淮安,因與私鹽販子針鋒相對,遭到仇家殺害,終年59歲。
斯人已去百餘年
陶都何處覓舊影?
據介紹
求志堂曾是丁蜀鎮湯渡老街一處建築
位於畫溪河畔
畫溪橋今猶在
但求志堂一度毀於兵火
後有部分建築被恢復
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被拆毀
畫溪橋畔花依稀——王辰熙 攝
“希望我們都能從賙濟的作品中,不僅能欣賞到詩詞文學的美,更要領略到賙濟思想的美。能洞悉現實,把脈時代,提出改革思路的,就是時代的思想家。”
——江蘇國信協聯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宗偉剛所撰《賙濟遺集》前言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