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
倒退式發展
1956年,美國IBM公司研發了全球第一款電腦硬盤,它有兩個冰箱那麼大,容量是五兆。2019年一款普通的M2固態硬盤,厚度是2.3毫米,容量是500G。從機械硬盤到固態硬盤換代是一次跨越式的提升,但是為什麼説固態硬盤自身的迭代卻是一種倒退式發展呢?
一塊普通的機械硬盤,它有一張每分鐘旋轉7200次的磁盤和一根每隔十幾毫秒就寫入一次數據的磁頭組成,你平時聽見的電腦噪音大多就是硬盤的機械運動產生的。
一塊固態硬盤,由主控,緩存和幾塊閃存芯片組成,通過電信號傳輸主控只需要不到0.1毫秒的時間,就能存取閃存上不同位置的多個數據,所以要比機械硬盤的讀寫速度快上幾百倍。固態硬盤中最關鍵的部分是負責存儲數據的閃存,它決定了固態硬盤的性能。閃存最初誕生於一塊硅晶元,芯片廠商根據不同的需要把晶圓上品質合格的晶片切割出來,再進行封裝,就得到了被稱為圓片的閃存。十幾年來,各大芯片廠商先後推出了四種帶有不同顆粒結構的閃存。
初代SLC
在第一代的SLC顆粒中,閃存的最小存儲單元只能存儲一比特的數據,也就是一個0或者一個1,所以一個單元只有兩種狀態。
二代M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