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邊界的今日頭條真的好嗎?
從品牌、用户獲取信息的成本、算法精準度等三個方面一一論證,一個沒有邊界的今日頭條真的好嗎?
在1.1版本時,頭條的簡介是這樣的:
而如今頭條的簡介是:
它的功能已經遠超一個普通新聞客户端所能承載的內容,成為一個集微博、新聞客户端、視頻播放app、問答社區、知識付費等產品為一體的大融合。
在19年舉辦的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CEO朱文佳給出了今日頭條的產品邏輯,是以“一橫一豎”概括過去歷年的演化,“一橫”是儘可能豐富的內容體裁,“一豎”是儘可能多的分發方式。
就是這一橫一豎,使得今天的今日頭條既可以看電影又可以看新聞,還能發動態。
牛奶不是什麼行業大佬,但以牛奶粗淺的產品認知,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產品邏輯。下面開始從品牌、用户獲取信息的成本、算法精準度等三個方面一一論證。
01 品牌意識模糊
品牌是消費者對於一個產品的記憶點。
現在讓你回憶趕集網能幹什麼,還能想的起來嗎?那一串找什麼,我只能記得找工作了,這樣的品牌定位不算優秀,信息點太多,很難讓人記住。
有沒有什麼品牌的定位是我能解決你的一切問題?手機算嗎?
手機雖然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但它終究是通訊工具,我不能把它當作空調來用。
互聯網產品都會給自己的產品做定位、做品牌,是希望用户在想到一類問題時第一個是能想起自己的產品。比如:想學習知識,我們可以想到「得到」;想看電視劇,我們會想到「愛奇藝」。政府給頭條的定位是新聞媒體,但這顯然不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媒體。
在營銷領域有一個著名的4P原則,第一P就是產品,好的產品是要有清晰的定位、目標客户,並通過核心功能滿足顧客利益點。
通常情況下,用户會根據自己的訴求,選擇適合的媒體,想看娛樂熱點打開微博,想看深度文章打開微信公眾號。這裏其實存在一個用户自主選擇的過程,而今日頭條希望用户不用選擇,在一個app內解決,這就引出了我們下一個要討論的問題。
02 增加了用户獲取信息的成本
我們通過不同的媒體平台可以高效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產品經理可以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學習相關內容。
搜索平台什麼都有,但我們仍然會選擇一些專業平台,是因為可以免去信息篩選的成本。比如:用户想要看專業深度的文章,搜索結果給用户提供的內容類型卻多種多樣,包括問答、微博、視頻和文章,這就需要用户自己篩選信息。
當然在搜索的場景中,用户是知道自己需要篩選信息的。這是符合用户預期的。但如果用户打開愛奇藝,裏面全是深度文章,這就與用户預期不相符。
那麼根據上述幾個觀點,用户打開今日頭條的預期該是什麼?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成本是否被平台放大?
牛奶認為大眾對今日頭條的定位還是新聞熱點,我們可以看一張數據報告。
看似這個報告顯示了今日頭條在科技領域的縱深發展,但仔細看熱點文章的前五名,都是和熱點新聞息息相關的。
科技類有一個大號叫「科技美學」,他在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閲讀量有10萬 ,而打開他的頭條號,閲讀量不過一千多,互動評論幾乎沒有。
這一定程度説明了用户在今日頭條app時,對熱點之外的垂直深度的解讀文章是沒有興趣的,容納太多這樣的文章反而增加用户的信息篩選成本。
有人可能會説,今日頭條的算法很好啊,是興趣推薦,系統會推薦用户想要的。但當不確定因素過多時,算法推薦會準確嗎?
03 不確定因素太多,對算法是一種傷害
眾所周知,今日頭條的算法是它的制勝法寶。算法的準確性是在用户對今日頭條的定位是新聞資訊平台時才能起作用。
計算機是怎麼知道我們喜歡看什麼內容呢,主要從人的特徵(興趣、職業、年齡、性別、機型、用户行為)、環境特徵(地理位置、時間、網絡、天氣)、文章特徵(主題詞、興趣標籤、時效性、熱度、質量、作者來源、相似文章)、所關心的內容綜合分析得出。
看似無比精準的計算,可這是人啊,人是有心情變化的。
我們想學習的時候打開學習產品,我們想娛樂的時候打開娛樂產品,可當一個產品沒有定位的時候,我什麼時候都打開你,你怎麼知道我此刻想什麼,心情如何,難道要在我的大腦植入芯片?
當一個計算機面對的信息太多,隨着系統複雜性的提升,系統噪聲變大,作為一個機器,它還如何作出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