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買了一雙NIKE到“毒”鑑定,結果“中毒了”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科技

"我連一雙DIOR AJ都不如",這句話已經不單單是戲稱,近期DIOR聯名AJ發佈一雙價格為1.8萬左右的球鞋,被炒到了 99999元,逼近10萬。

"炒鞋"的威力堪比股票市場,"毒"APP就是從炒鞋風潮中脱穎而出的。2020年"毒"改名為"得物",仍舊是一款主打潮鞋的二手交易平台。

得物早已成為潮流青年的天堂,甚至流傳着你在天貓、京東旗艦店買的Adidas、Nike可能是假的,只有你在“毒”上買的才是真的流言。除了二手交易外,得物也是一款相對權威的潮品鑑定APP,並且得物一直堅持"先鑑定,再發貨"的售賣流程。

但是今年6.18剛過,6月29日, 中國消費者協會點名指出得物APP,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鑑定費、優惠券等問題。有關負面信息分別在6月9日和18日出現兩次峯值。

得物"先鑑定再發貨"的交易流程有待商榷。

1、 被打臉的鑑定服務

在黑貓投訴上,得物的投訴信息共有32681條,多是關於商品質量、商品為假貨,商品服務這些類型。

其中有網友表示,在得物平台上面購買了一款貨號為FX9028的椰子350亞麻亞洲限定鞋子,購買前平台鑑定為真品,但收到後發現鞋子有很多瑕疵,通過得物平台再次檢驗後,得物APP合作鑑別師的鑑別結果為假。

並且這樣的投訴在得物上比比皆是,這和得物一直告知外界的"先鑑定,再發貨"的操作流程背道而馳。

得物的鑑定渠道包括免費鑑定社區和付費平台鑑定。免費鑑定社區多為潮品達人通過得物的一系列線上測試升級而來,可以從鑑別小白最終升級到高級鑑別師。

付費鑑別,得物對外宣稱與中檢集團奢侈品鑑定中心達成戰略合作,也就是得物的付費鑑別與權威機構達成合作。但是得物自建的達人鑑別師升級道路,明確説明在高級鑑別師有可能成為得物APP合作鑑別師。

那麼得物合作鑑別師究竟有多少是專業鑑別師,又有多少是從達人衍生而來的呢?這一點並沒有數據表明。

另外,平時得物APP鑑別師鑑定需要網上排隊,少則幾十個,多着上百號,那麼不排除6.18期間,鑑別體量太大,鑑別師難免出批露。

但是消協收集的8735條負面信息,和黑貓上32681條投訴,似乎並不具有偶爾性。

2、變質的鑑定服務

得物2015年上線,截至2019年,得物APP註冊用户1個億,DAU大約800萬,目前其估值已超過10億美金。作為任何一個企業來説,盈利是其永遠的核心。

"鑑別服務"是得物的一項業務,同時也是其"獲客"手段之一。隨着消費升級,潮鞋消費變得越來越普遍,應運而生的是淘寶上像個無底洞的代購店鋪下拉框,朋友圈、微博到處充斥着潮鞋、化妝品、名牌包包的代購信息。每一家都信誓旦旦説自己是正品,但是顧客總是心存疑慮,但是也抵不住代購低價的誘惑。

這時候得物的鑑定服務就成了消費者的定心丸,就算不在得物上購物,那麼鑑定服務也會使消費者下載得物APP,並且使它停留在手機頁面上。

然而卻不得不説得物的"鑑定服務"初心是為顧客服務,有點大公無私意味,這一點和最初的淘寶商品評論類似。

淘寶購物評論,初心是想讓消費者從別的消費者那裏得到商品的真實使用信息,但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評論也能變成一種營銷模式,"刷評論"現象現已氾濫成災,好評返現,刪除差評等操作,已然讓評論區不再具有參考價值。

得物推出"鑑定服務"的初心也和淘寶評論區相同,都是想為消費者更好地服務,但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似乎成為了企業之間的普世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