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了朋友圈,你就能過得更開心?

  在朋友圈喜歡曬幸福的朋友,為什麼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被朋友圈中的一些信息擊中,朋友圈那些“人生贏家”,彷彿不知不覺中拉高了我們對生活的標準,原本開心的情緒一下煙消雲散。那麼,朋友圈是如何操縱我們的情緒指數的?

  朋友圈高頻啓動“社會比較”

  社會心理學家費思汀格指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依靠與他人的比較來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這種現象叫做社會比較。社會比較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我們從小到大也都是在社會比較中度過的。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社交媒體也讓我們在碎片化時間裏得到足夠多的信息來進行社會比較。於是“相似性假説”就出現了:為什麼朋友會比我好?

  費思汀格提出的“相似性假説”認為,個體想要了解自己的觀點和能力時,往往會傾向於和自己能力和觀點相似的人比較,因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實有效的信息。心理學家也已證實,相比於跟我們差距很大的人,我們更不能忍受的是:跟我們相似的人比我們好。

  而朋友圈,正是一羣跟你學歷相近、年齡相近、成長環境相近的人的集合,他們的好,或多或少會成為引發你“羨慕嫉妒恨”的來源。

  不對稱信息引發“不合理信念”

  在信息量和曝光率如此高的社交網絡上,我們用於社會比較的信息,大多是被上傳者加工和美化過的非真實或非完整的信息。

  社會心理學中的印象管理,指的是人們試圖管理和控制他人所形成印象的過程。試圖使別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叫獲得性印象管理;而儘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他人消極看待自己的防禦性措施,叫保護性印象管理。

  朋友圈作為新型社交場所,不再是最開始一羣知心朋友酒後聊天吐槽的地方。那裏包含了同事、上司、客户,還有好友、父母、親戚,所以“印象管理”漸漸成為朋友圈的必備技能。

  印象管理造成的不對稱信息,讓你可能只看到別人滿世界旅行,卻沒看到他熬夜加班;只看到別人收到名貴禮物,卻沒看到他們聚少離多……而你自己,在這種不對稱信息中,形成了許多“不合理信念”——這才是讓你不開心的根源。

  關閉朋友圈我們就一定能開心嗎?

  我們可以關閉朋友圈,但是沒辦法關閉自己對別人生活的好奇心,更抵擋不了心裏的默默比較。很多人避免這種情緒的第一反應就是:關閉朋友圈入口,隔絕信息源。但是這樣只是掩耳盜鈴,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切斷所有的信息入口,生活中總有源源不斷的社會比較、同輩壓力,會讓我們感到對自我認同的迷茫。

  我們只有找到讓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才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真正的“治本”。

  其實,讓我們不開心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身,是隱藏在我們認知模式中的“消極思維模式”。■ 簡艾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1 字。

轉載請註明: 關了朋友圈,你就能過得更開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