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長城汽車是一家踐行“深耕細作”精神的企業
本報記者 尹麗梅 童海華 保定報道
3月31日,2021年“對話總編輯”系列沙龍在河北保定·長城汽車總部舉行。《中國經營報》攜多家財經媒體總編輯深度走訪了長城汽車保定研發、生產基地,並與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進行了一場充滿思辨與顛覆的頂級商業談話。本次活動以“踏浪前行 啓示未來”為主題,深入解析了長城汽車體系全面創新、進階背後的商業邏輯以及未來中國汽車品牌創新破局之道。
在當天的沙龍上,《財經》雜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談道,成立30年來,長城汽車發生了較大變化,它已不是一家傳統汽車企業。長城汽車之所以能在中國汽車業脱穎而出,成為現在三大自主品牌之一,以及成為做得最好的自主SUV品牌,與其採用“差異化定位”找準市場密不可分,同時,長城汽車深入洞察消費者需求,推出了多款適合國人的爆款產品,這使其積累了深厚的用户基礎。
《財經》雜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主編何剛
“當大家都一窩蜂生產轎車的時候,長城汽車並沒有把生產轎車作為自己的重點發展戰略,而是集中精力做市場上相對稀缺的皮卡和SUV車型。長城汽車的這一差異化策略在當時存在爭議,當時有觀點認為,僅做細分市場或許難以形成規模。實際上,在中國沒有細分市場,中國任何市場都會是規模化市場,不管你做什麼領域,做到極致就會成為規模化市場。”何剛表示。
在何剛看來,長城汽車另一大成功之道是推出了多款深受國人喜愛的“爆款車型”,也這正是中國汽車市場起步和形成規模化的最重要原因。
何剛分析認為,中國市場不能完全按照西方邏輯,一定要根據中國市場多樣性的特性以及用户的真實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發展策略。等到產品打好基礎,形成規模以後,再去佈局產品的換代升級。
何剛指出,總體而言,長城汽車是一家將“精耕細作”踐行得非常好的車企。事實上,如果一家企業的產品做不到“精耕細作”,無論它的品牌多麼有知名度,最終都會被用户拋棄。多年來,中國的自主汽車品牌“死”掉好幾個,每一個“死”掉的自主品牌背後的邏輯基本趨同,都是欠缺產品力。
根據行業變化尋求創新和突破是長城汽車取得成功的另一大秘籍。在電動汽車發展方面,長城汽車不算佈局最早的車企,但它是一家大膽選擇氫能源汽車以在新能源汽車賽道彎道超車的車企。雖然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當之無愧的主流電池,但中國是一個多樣化市場,可以有多種選擇。
近日,長城汽車發佈了氫能戰略,長城汽車預備打破核心技術壁壘,聯通上下游產業鏈,加速氫能商業化推廣。從清潔能源角度來講,相對於鋰電池與太陽能,氫能源在全領域應用、續航等方面具有很多優勢。可以説,目前來看,長城汽車很好地抓住了大力發展氫能源汽車的機會。
據悉,依託於氫能戰略,長城汽車將採取“商乘並舉”的模式,通過場景探索帶動技術及產業發展,加速產品落地。“今年,長城汽車將推出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並在全球率先完成100輛49噸氫能重卡應用項目落地;2022年,首支高端乘用車服務車隊將出現在北京冬奧會的舞台上;2023年實現核心動力部件推廣數量國內領先,2025年劍指全球氫能市場佔有率前三。”長城汽車相關負責人近日在公開場合表示。
長城汽車是一家採取多品牌戰略的車企。目前,長城汽車旗下有哈弗SUV、長城皮卡、WEY、歐拉四大品牌,若加上全新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和即將獨立的坦克品牌,還有與寶馬的合資項目光束汽車,長城汽車旗下的品牌將更多。
在業內看來,長城汽車能否玩轉多品牌,是一大挑戰。何剛認為,長城汽車需要去思考,如何建立起自身多品牌之間明顯的內在聯繫,“讓它看起來是一個體系”。
當前,汽車生產日益趨向模塊化和標準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城汽車也在進行幾乎全產業鏈的佈局,包括髮動機等大部分零部件都由長城汽車自己生產。這使長城汽車可以做到更高的管理效率,靈活性以及柔性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可以做到成本可控。
長城汽車未來發展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麼?是整體制造能力,是對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是對產品差異化的佈局,還是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方面的創新?何剛認為,包括長城汽車等車企,在往前走的時候,不能忘記思量自己賴以生存的底氣何在,只有這樣才能長久保持自己的優勢。
(編輯:張碩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