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大勢的風口裏,註定會哀鴻遍野

造車大勢的風口裏,註定會哀鴻遍野

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藍莓財經(ID: ITparty),作者藍莓君,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從前慢,車,馬,郵件都慢。”而汽車普及的今天,這些問題正不斷改善、優化。近日,小米造車的傳聞迅速流傳,在業務不斷拓展的前景下,小米或許早就瞄準了造車這一業務。

雖然小米官方發出回應,但是既未否認也未承認的態度,讓業內人士心中都有了一定的猜想。在早先小米投資蔚來和小鵬的時候,很多人猜測小米是為了未來的生態佈局,但目前來看,或許當時,小米就已經在佈局造車業務。

造車大勢的風口裏,註定會哀鴻遍野

從室內生態到“室外生態”,汽車被小米當作外在業務的戰略佈局,但是華為、百度等互聯網企業的“造車風”,卻不像是空穴來潮,更像是預謀已久的一場變革。

燃油車與新能源電車的較量,出現了互聯網造車風口

古老的馬車與逝去的蒸汽車早已成為我們需要考證的歷史,而今天新能源汽車想要取締燃油汽車成為出行時代的主角,就要有比燃油汽車更加動聽的故事,才能讓更多的資本躋身其中。

但説起新能源的起始,其實很早。

相關消息顯示,在21世紀初期,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五”期間的“863”重大科技課題,並規劃了以汽油車為起點,向氫動力車目標挺進的戰略。

新能源車被人為能減少空氣污染和緩解能源短缺,因此在研究之初就被賦予極高的生態價值,但是隨着燃油資源的不斷開發,新能源車仍舊未曾佔據目前汽車市場的大頭。只不過隨着新能源的持續升級,新的市場機遇也在資本市場迸發。

據有關信息顯示,在相關政策和各方努力下,2014年至2020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延申,已經連續五年產銷量世界第一位。一方面説明國內新能源車的技術在不斷提升,而另一方面就是國人對車的需求也在增加。

有車可以方便出行,有車也能滿足虛榮心。未來的時代,車或許不能完全滿足出行要求,但是卻在人們的需求中不斷加重。拋開科技與互聯網不談,在人們的風俗逐漸高檔化的今天,結婚的要求早就從自行車、摩托車升級成為了汽車類。

汽車的升級與風俗的升級神離貌合,汽車體現在燃料使用與架構上的改變,屬於車的內外動力結合,往往是研發者不斷探索的結果。而這些專業性內容,放在大部分會開車但是不懂車的消費者身上,卻又顯得無關緊要。因為只要是安全的,性能滿足要求的,那麼消費者都無法挑選出弊病,只能按照喜好來選擇。

對於行業來説,新能源帶來的是全新的改變,能源升級、互聯網造車聲勢浩大,而在造車呼聲之下,卻是利益的可圈可點之處。有人強調新能源造車,也有人説無人駕駛才是造車的終極目的,但爭執的話説的再漂亮,都不如付諸行動來的實在。

在相關政策的支撐下,造車這個新風口,像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互聯網造車的真正目的,似乎各家都不相同,有的真能造車,有了只是為了借勢上升,挑槍扛旗的或許都在默默無聞。

與技術無關的股價增值,造車成了造勢

小米要造車、蘋果要造車,但是我們都看不到車的影子。

比亞迪董事局主席王傳福曾表達自己對互聯網造車的看法,“互聯網造車?那都是笑話。”這種不看好正是因為傳統車業已經沉澱百年,而這些空有造車概念的互聯網玩家,如何能掰過擁有強硬製造能力的老玩家,確實讓人費解。

其實互聯網説造車,卻沒有説自己有造車的技術。

就拿小米造車的傳聞來講,就算小米真的要造車,那它主打的是什麼呢?如果和傳統車企一樣,那麼將會沒有賣點,畢竟經驗豐富傳統車企會做得更好。如果小米主打與小米生態結合,那麼汽車能不能作為終端去承載小米生態,又或者小米造車僅僅是想要推出車載生態都未曾可知。

華為造車是因為華為與寧德時代合作業務,那麼小米又與誰合作,至今我們都還未聽到風聲,是蔚來還是小鵬。這兩家互聯網造車企業,在與特斯拉競爭的過程中,真的有餘力去與其他互聯網企業另謀業務嗎?

造車並不是空有概念或者能夠在短時間內見效的業務,儘管特斯拉市值在美國一直攀升,但是也有很多資本認為特斯拉真正的市值存在泡沫,那麼小鵬與蔚來等國內互聯網造車“勢力”的泡沫價值又有多少,資本也不能確認。但是在政策扶持下,行業有利可圖的時機或許才是讓資本心動的一大原因。

互聯網造車的口號雖然喊得響亮,但是實際上在特斯拉的影響下,這樣的狀態就有些拉跨。據相關信息顯示,在特斯拉公佈Model Y售價10小時內,訂單數量就超過了10萬輛,而小鵬和蔚來與之相比就比較遜色。

況且特斯拉的降價策略讓國內新能源車退無可退,在先天優勢高於小鵬與蔚來的前提下,特斯拉在國內市場前景一直都被看好,相反之下,國內新能源車在價格和性能的對比下,生存狀況就很吃力。

但是特斯拉市值攀升,讓資本看到了新能源車的利益空間,因此資本都想在這塊大蛋糕上分上一塊。就拿賈躍亭的“FF”來説,概念之下的造車被人們稱作“PPT造車”,空有抱負,未曾實現,讓人始終覺得不真實、不可靠。

而互聯網造車,真的是造車嗎?

不敢苟同,但是也不會否認,畢竟造出車對行業來説是一次技術進步,但造不出也不會讓行業退步。資本青睞的或許是利益的迸發,而並非項目帶來的意義,所以互聯網造車,大概是真假摻半吧。

就像服裝行業有南極人專攻貼牌模式,如果未來出現一家造車工廠可以為其他企業貼牌生產汽車,那麼不管哪家企業説要造車都無可厚非,但是在沒有製造業那麼齊全的技術之前,任何一家企業説造車,都有可能是泡沫幻影,隨時消失。

未來説起造車的目的究竟如何,僅僅是百年前為出行方便而創造出來的汽車嗎?也許汽車正在被一些高端玩家在互聯網造車的過程中,賦能更多新功能吧。

説了很久無人駕駛,但時機什麼時候成熟?

從蒸汽到燃油,再到新能源,是汽車動力資源的更替升級,當然也是一次次技術的變革、提高,但未來的改變並不是侷限於對新能源的利用,而早已研發多時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正在逐步完善,暴露在未來的舞台中。

雖然無人駕駛距離完全應用還存在一定的距離,但是無人機的廣泛運用早就讓市場迫不及待的想要無人駕駛技術成熟並安全的運用到汽車上。

無人駕駛或許不是汽車的終點,但卻是汽車變革必定試水的方向。

據彭博社報道,蘋果與現代汽車展開談判,希望能與現代聯合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並且蘋果與多家跨國汽車廠商溝通談判,非常重視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製造。雖然在手機領域蘋果已經獨佔鰲頭,但顯然在汽車製造領域,蘋果也想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僅蘋果,像谷歌、百度等互聯網科技企業,也都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發力。比如百度,在阿里、騰訊不斷增值的過程中,百度已經被字節跳動、美團等互聯網後來者超越,曾經的BAT早已名存實亡。

百度做搜索一做就是二十多年,但是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卻也是百度在不斷推廣的技術項目,有人説百度正在憋大招,一旦無人駕駛這項技術有所突破,那麼百度或許能夠重新迴歸原本的BAT的位置。

在造車聲勢浩大的階段,百度也傳來了造車的消息,只不過百度造車終究沒有衝破常規,又或者説,或許只有百度的無人駕駛技術能夠真正應用時,才是百度的轉折點,也將會成為國內互聯網造車初步的成功。

當然這項技術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造車大廠特斯拉同樣在深耕這項技術難關,但也只是初步試水,並沒有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當然,也有很多人在看國內互聯網造車的笑話,但互聯網造車,又焉知非福?

在社會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人們更加看好互聯網企業對無人駕駛等技術的開發、應用,也更看好各大車廠對汽車架構的升級、探索等,在二者不斷結合之下,才能統稱為互聯網造車,而像某些可能只是在“借勢營銷”的企業,並不在這個行列。

互聯網造車這個詞在資本不斷吹捧的同時,或許就已經膨化、變質。互聯網企業造車並不能稱為互聯網造車,只能證明它延申了這項業務,在資本不斷吹捧之下,這個巨大的泡沫終究會破碎。從概念到技術,並不是一朝一夕,想要顛覆傳統,更多的還是需要用實力説話。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55 字。

轉載請註明: 造車大勢的風口裏,註定會哀鴻遍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