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朋友發語音,想要購買某個國際名牌的運動鞋,這款運動鞋的廣告推送就會出現在某個購物APP裏;你和閨蜜打電話,傾訴最近在存錢買某一個品牌的包包時,包包打折的廣告就會彈現在正在瀏覽的網頁內。
也許你非常好奇,為何手機總是如此“懂你”?當你發現這樣的狀況時,只能説明,我們的個人信息正在被APP竊聽!
當我們首次開啓一個應用時,這個應用會獲取相關的權限,如存儲空間等,這些權限屬於正常讀取範圍。但有些APP,會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默默獲取的相關權限,如個人隱私,包括郵件、麥克風、相機等。
這些權限能夠調用大量的個人隱私。不法分子收集這些個人隱私後,通過不同的算法,很快就能瞭解用户對什麼感興趣,再對應的推薦用户感興趣的廣告,獲取相關利益。
這樣的竊取方式很快就被消費者識破,有關部門着手開始進行監管,某度、某多多、某信等常用的大型APP紛紛榜上有名,它們或多或少對用户的隱私動過手腳,要知道這些是我們平時最信任的軟件呀。
有些人在使用手機時,用了一切可以防範隱私泄露的方式,然而還是躲不過不法分子的“謀害”。狡猾的不法分子,利用手機上自帶的加速傳感器,捕捉麥克風震動的聲音,再利用一些特殊算法,還原麥克風震動頻率,用户在講什麼完全一清二楚,一些更高階段的破譯方法還可以捕捉到用户的銀行密碼。
仔細想來是不是細思極恐呢?難道我們只能處在隱私暴露的風險之中嗎?
事實上,想從軟件上杜絕這樣的風險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人會不在手機裏面安裝軟件,我們能做就是定期檢查軟件權限,仔細觀察軟件有沒有獲取違背自己允許的權限,如果有,這些軟件列入“危險”名單。我國對隱私問題比較開放,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個人的隱私理應被盜取,對於這些觸碰底線的行為,我們應該大膽説“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