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網絡互助關張不代表傳統保險可以“躺贏”
近日水滴互助發佈公告稱,原互助計劃將於本月底終止,對於在保障中的互助會員,將通過保險為其延續保障,投保一年期,最高保額50萬元的健康險,由水滴互助承擔保費。而在水滴互助之前,已有百度互助、美團互助、輕鬆籌旗下輕鬆互助等多家網絡互助平台宣佈關張。眾所周知這一現象的背後,一方面是受普惠性健康險產品的衝擊,另一方面,是網絡平台對監管風險的考量。
網絡互助畢竟不是保險,尚處於“無主管、無監管、無標準、無規範”的“四無”狀態當中,隨着平台做大,風險自然逐漸高企。去年下半年銀保監會曾發佈《非法商業保險活動分析及對策建議研究》,點名一些網絡互助平台會員數量龐大,屬於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台形成沉澱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水滴、輕鬆都曾被傳有上市計劃,在IPO之前剝離政策風險較大的業務,為上市之路掃清障礙,也並非不可理解。
筆者作為早期體驗者,對於這類網絡互助平台持相對開放的態度。可能不少人和我一樣,參與也只是當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小慈善”來做,畢竟每月或每季微小的付出,就能夠幫助到一些亟須幫助的陌生人,特別是對於傳統重疾險服務覆蓋不到的用户。當然,對於大部分出險的用户來説,網絡互助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但少了這一補充,很多人從人生的困頓中重啓的希望就微小了許多,因為對於傳統普惠性保險產品,很多人還是不夠了解或者説不夠信任。作為客户,總是希望花最少的成本換來最大的保障,而保險公司總希望花最少的成本換來最大的利潤。這就使得人們對保險公司容易“有罪推定”在先,生怕“入坑”。加上內地保險長久以來營銷手段良莠不齊,早期不少營銷人員行為舉止口碑不彰,本身就容易催生客户從“不喜歡營銷行為”滑向“不喜歡保險產品本身”。
因而,現時網絡互助平台關張,對於傳統保險業來説,可能是樂事一件,但並不代表他們可以“躺贏”。相反,傳統保險業更應對網絡互助這一行為體現出的優點進行學習與借鑑,在為民眾“保疾病”“保健康”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例如網絡互助在透明性方面做得較好,數目有限的管理費僅用於分攤金額收支、案件調查審核、訴訟仲裁公證、項目日常運營維護等方面;而對於傳統保險業一直以來被用户廣為詬病的痛點——“理賠難”,也已經有平台通過“賠審團”機制進行了創新性改善。有別於司法仲裁、訴訟、行政投訴等傳統消費者維權手段,短時間內,多名“賠審員”對某一客户該不該給予賠付給出了確定結果。這一種新型的社會矛盾解決機制,創造了首次由賠審員決定是否理賠,而非保險公司説了算的先例。同時,相比傳統投保宣教與購買方式,網絡互助平台上的操作更是令人髮指的簡潔,年輕人買理財、買基金,一部手機若干App就能搞定,買保險也的確沒有理由可以例外。
客觀去看,近期網絡互助平台的紛紛關張,並非不能理解,但亦頗為遺憾。倘若可以如同今年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議的那樣,加強網絡互助監管頂層設計,創新監管方式,解決網絡互助平台當前“四無”現狀,把風險關進制度籠子裏,網絡互助模式可能還會有重啓規範化、可持續發展的那一天。
(作者 蔣光祥,摘自《南方都市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