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表情包以其適應碎片化傳播的語境、能使人們在信息洪流中快速準確地獲得信息的特點而比文案更加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很多時候,表情包可以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目的。表情包是怎樣一步步侵入我們的生活?本文作者對錶情包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分析,一起來看看~
“有一次我在內部開玩笑,未來人們生活會越來越線上化,人們會懷念很古老的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所以表情是我們表達的基本元素。”
張小龍在“微信之夜”上這段產品思考,隨後成了微信8.0若干功能更新中的一項。小黃臉開始可以動了,大家可以在屏幕上“放煙花”、“扔炸彈”了。微信表情似乎從未如此熱鬧。
我對參與這場熱鬧不是太感興趣,但我很好奇它背後的歷史淵源,表情包是怎麼被髮明出來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如今又增添了哪些新的時代內涵?
帶着這些問題,我研究了符號語言的發展歷史,發現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表情包,來自1881年的一本諷刺漫畫雜誌《Puck》……
01 表情符號時代:給笑話作註釋1871年,美國政治漫畫家約瑟夫·柯普樂在民主黨支持下創立《Puck》,其名來自莎翁戲劇《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帕克一角,角色專搞惡作劇,認為“凡人皆愚蠢”——這正是雜誌的內核。
1881年3月,四個被稱作印刷藝術的表情符號出現在《Puck》上。它們被稱作“豎直的表情符號”,因為需要豎着看,而不像平常閲讀文字一樣橫着。
之所以創造這樣一套表情符號,《Puck》的編輯們是這麼説明的,“我們故意想讓大眾看看,在所有漫畫家都曾經駐足過的印刷線上,我們能編排出什麼樣的東西。”雜誌最後還特意強調這四個表情符號沒有版權。文字中透露着一種戲謔,這很《Puck》。
圖為當時的表情符號,分別表示喜悦、悲傷、冷漠、驚訝
由於《Puck》的想法過於超前(沒找到表情符號的實際用途),加之傳統印刷工藝的限制,這類表情符號未能成為當時的主流元素進入大眾生活。直到百年後,微型計算機的出現,符號表情才有了標準化和大範圍傳播的可能。
20世紀80年代,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系大量使用BBS(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公告板,也就是在線聊天室)。這是系裏一個重要的社交手段,教職員工和學生可以在公告板上自由討論當天的重大問題。
鑑於計算機科學系的領域,當時公告板上的帖子大多嚴肅,但也有不少幽默或試圖幽默的。如果有人開了一個輕鬆愉快的玩笑,卻被不明真相的人誤解為嚴肅內容或真實實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這羣科學系的“書呆子”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書面文字中清晰表達自己是在開玩笑。
有人建議用 * 表示精彩的笑話,用 % 表示惡趣味的玩笑,用 * % 來表示那些惡俗卻有趣的笑話;有人建議用 & ,認為它是鍵盤上最有趣的字符;還有人認為代表笑話的字符串應該是 {#} ,因為它看起來像是露齒笑……
這些想法有個共通點,都在嘗試將鍵盤上的符號與人的情緒匹配。只不過每個人給出的理由過於主觀,未被普遍接受。
或許受到這些想法的啓發,1982年9月19日,斯科特·E·法爾曼博士在校內 BBS 上發表了一條評論:
我建議使用 ???? 字符串來表示笑話,請側着頭看。
不過考慮到當前的趨勢,標註不是笑話的內容可能更省事。這種情況可使用 ????
2002 年,有人從備份中挖出了法爾曼最早使用的表情符號
這兩個由字符串組成的表情符號與人臉非常相像,即使不加解釋,人們也能一眼看出它們代表的表情(笑臉和哭臉)。
???? 和 ???? 在卡內基公告板大受歡迎,以至於迅速傳播到了USENET,一個早於萬維網的在線討論系統,然後在那便迅速走紅,還有其它用户提供自己的符號表情來拓展法爾曼最初的笑臉和哭臉。
自此以後,凡是在支持 ASCII 編碼系統的計算機上,人們都可以使用這些表情符號來豐富語言表達、傳遞某種情緒。
02 顏文字時代:從簽名開始ASCII,即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國信息互換標準代碼。它是基於拉丁字母的一套編碼系統,主要用於顯示現代美國英語和常用標點,一共只有128個字符(其中有95個是可以顯示的,剩下的都是“控制符”)。
ASCII 字符代碼表
雖然只有 95 個字符可用,但 ASCII 可以形成的排列組合在前期還是比較豐富的,法爾曼使用的笑臉 ???? 以及由此拓展出來的橫向表情符號,只是其眾多組合中的一類。
1986年,一位名叫若林泰志的日本人,基於 ASCII 字符排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笑臉—— (^_^) ,電子通訊史上第一個豎直笑臉。
它原本是若林泰志在當時名為ASCII NET的電腦通信局為殘障人士設置的 BBS 上使用的,放在文章末尾作為簽名。當時誰也沒想到,這麼一個小小的符號,將會開啓一場如此盛大的顏文字狂歡。
不過,在這場狂歡到來之前,工程師們還得解決一個問題,即如何讓 ASCII 顯示除現代美國英語外其它更多語言。
當時全世界很多個國家都在為自己的文字編碼:
- 歐洲制定了EASCII,即拓展版的 ASCII,解決了部分西歐語言重音符號的顯示問題,比如naïve、café、élite;
- 中國製定了GB2312,是對 ASCII 的中文擴展。後面又拓展出GBK、GB18030、Big5,適用於少數民族文字和繁體中文;
- 日本製定了Shift_JIS,容納了全角及半角拉丁字母、平假名、片假名、符號及日語漢字……
由於做擴展 ASCII 的組織太多,標準並不兼容。同一份文檔拷貝至不同語言的計算機,就可能成了亂碼。
於是當時有兩個機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統一碼聯盟——試圖制定一份可以容納全世界所有文字字符的“通用字符集”。
前者於1984年創建 ISO/IEC JTC1/SC2/WG2 工作組,後者由Xerox、Apple等軟件製造商於1988年組成,並開發出 Unicode 標準。
藉助 Shift_JIS 和 Unicode 編碼,顏文字得以吸納以日語為主的多種語言文字中的符號,形成更多樣的組合,呈現出更加細膩和豐富的表情與肢體動作。因此我們談到顏文字時,一般指代日式顏文字。它是由日本人發明並傳播開來的。
由各國文字組成的顏文字
在日本,顏文字非常流行。有專門的顏文字網站,比如這個名叫“顏文字屋さん”的網站:
有專門的顏文字輸入法,比如2011年被百度收購的“Simeji”,以及由Simeji舉辦的“年度顏文字大獎”:
2015年的年度表情是“認真臉”(˙-˙)
據日本文化廳“平成15年度國語世論調查”結果顯示,光是電子郵件中使用的語言表達,顏文字就佔了28.6%。顏文字在日本的流行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紀初,當 emoji 在其它國家大行其道之時,顏文字在日本依然很受歡迎。大部分日本人能接受這種偏卡通的,表達情感的方式。“(相比顏文字),日本人覺得 emoji 不夠卡哇伊,”慄田穰崇在一次採訪中這麼説。他被認為是 emoji 最初的創造者。
03 繪文字(emoji)時代:商業競爭下的創新不同於在交流中自然生長出來的表情符號和顏文字,emoji 的誕生,完全是出於商業的需求。
1995年,Windows95剛剛發佈不久,電子郵件正伴隨着尋呼機的繁榮發展在日本市場上冉冉升起。
當時,日本運營商 NTT Docomo(以下簡稱 NTT )推出了一款新型尋呼機,在發短訊的時候還能帶上心形符號。這一無心之舉,恰好滿足了年輕人對更豐富的情感信息表達的需求,因此備受日本年輕羣體歡迎。NTT 市場份額隨之水漲船高,佔比一度接近 40%。
但 NTT 顯然沒注意到自家產品的成功原因。在最新版傳呼機中,它放棄了心形符號,轉為使用企業更喜歡的功能(如支持日本漢字和拉丁字母等),其結果是,曾經因“愛”而來的那批年輕人紛紛出走,轉向突然崛起的競爭對手東京通信。
那時 NTT 才意識到,這個不太起眼的符號,才是年輕人使用自家產品的“超級誘因”。
NTT 準備發起反擊。
1998年,慄田穰崇被指派為 NTT 的新項目 i-mode ——一個移動互聯網平台,集天氣預報、娛樂預訂、新聞和電子郵件等各種功能於一身——製作一套包含各種情緒和想法的圖像。
由於 i-mode 平台的限制,用户發送的每條信息不能超過250個字符。如果使用 ASCII 和 Shift_JIS 編碼的表情符號(都是由多個字符組成),會極大地擠佔由文字主導、空間有限的短信內容。所以慄田穰崇想尋找一種更簡單的解決方案。
他將目光投向兒時的各種元素以獲取靈感,如日本漫畫和日本漢字等。“日本漫畫中有許多不同的符號。漫畫家會畫出一些表情,表現一個人滿頭大汗或是迸發出一個想法時頭上出現一個燈泡。在很多情況下,我(慄田穰崇)借用了這種表達方式,然後進行了重新安排。”
在短短5周內,慄田穰崇設計出了 176 個 12×12 像素的表情符號。這就是最早期的 「繪文字」,日語發音為 「emoji」。
由於只有 12×12 的柵格可用,慄田穣崇在設計 emoji 時不得不在空間使用的問題上精打細算;其結果是,他設計的這些符號極其簡約。舉例來説,最初的笑臉表情擁有矩形的嘴巴,還有倒V字形的眼睛;“藝術”和“牛仔褲”的符號幾乎讓人認不出來。
慄田穣崇最初設計的 176 個 12×12 像素的表情符號(你們能找到“藝術”和“牛仔褲”的符號嗎)
儘管如此,NTT 這套表情符號在 1999 年正式發佈後依然大獲成功。也因此吸引了越來越多“跟風者”加入自主研發 emoji 的行列,大家熟悉的 J-Phone(軟銀前身),QICQ(QQ前身)、Apple、Google等都在其中。它們擴充了慄田穣崇原先的 176 個 emoji,有的還增加了動畫增添亮點。
鑑於有了這麼多不同版本的 emoji,各大科技公司覺得有必要增加“翻譯”其它友商 emoji 的服務,這樣就算運營網絡不同,用户也能看到朋友發來的 emoji 而不是“無法顯示”。這為 emoji 在 2010 年加入 Unicode 鋪平了道路。當然這是後話了。
emoji 在 Unicode
04 表情包時代:複雜示情的需要在日本 NTT 孵化 emoji 的這段時間,一場互聯網革命正在對岸的中國激烈上演。
1997年-1999年,國內第一批 BBS 論壇興起,其中包括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户旗下的論壇(主要作為 PGC 內容的補充),以及以天涯、貓撲、西祠衚衕為代表的興趣社區。
同樣在這個時期,以 QICQ(QQ前身)、碧海銀沙為代表的社交也在迅猛發展。它們共同構成中國使用複雜表情的第一陣地。
今天流行於彈幕的 23333333,最初就源自貓撲 BBS。在貓撲從 001 到 999 的表情編號中,第 233 號是一個大笑捶地的表情。
233
不過,233 當年並非貓撲的標識,使用頻率遠低於另兩個表情:253 和 874。前者是一個跪拜的武士,據稱源自日本的「土下座」,用於表達尊敬或佩服,而且是佩服到五體投地;後者則是一個女生用掃把打猥瑣男的 GIF,用來招呼那些不懂規矩惹人討厭的樓主。
253
874
到 2000 年的時候,OICQ 已經佔領了中國在線即時通訊 90% 以上的市場,基本逛 BBS 的也都是 OICQ 的用户。他們都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同一年,OICQ 正式更名為 QQ。
2003 年 9 月,QQ 2003 II Beta 2(5067)開始支持在聊天內容裏直接顯示圖片。於是很多網民會用貼圖的方式將那些在 BBS 中廣泛傳播的「P 圖」用在 QQ 上,充作特別的「表情」。
隨後,QQ 推出表情漫遊、添加自定義表情、表情導入導出等功能,在官方層面上支持了這種互動玩法。自此,中國進入表情包“大爆炸”時代。
2006年起,喵魂、小幺雞、兔斯基等網民原創表情包開始在網絡走紅。
2008年,流行於北美的暴走漫畫進入中國,雖然畫風粗糙,但反響強烈。暴漫的表情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出現在中國網民的語言交流中。
還有一些明星真人、劇集綜藝、社會事件、流行議題等元素,也都被神奇的中國網民轉換成為表情包中的視覺符號。
於中國網民,似乎萬物皆可表情化。
中國表情包的這種空前繁榮,一方面得益於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以及軟硬件介質的不斷髮展。它們降低了表情包製作的門檻,直接刺激了人們參與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個人化表達的強烈訴求,也加速了表情包的生產和流通。
小幺雞創作者劉倩的初衷,是因為煩透了領居家養的雞。“我當時很討厭這些雞,就畫了一隻便秘的雞,拉不出來才一直喔喔直叫。”
王卯卯用“相由心生”來形容兔斯基,他説:“‘兔斯基’兩隻眼睛看似很茫然,實際上它表達了一種生活態度,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順其自然,處之泰然,沒快樂就製造快樂、自娛自樂、自得其樂。”
炮炮兵創作者郭徵,則表示希望通過這羣熱血的“小兵“,向網友傳達自己的世界觀:做最真實的自己,彰顯性格,永不言敗。
即使我們這些不直接參與表情包創作的普通網民,也會因為不同的代際、職業、圈層、興趣、性別,而選擇各自偏愛的表情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觀點和態度。
表情包發展至今,已經從最初對人類表情的模仿、防止語意誤解,被注入了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複雜的示情內涵。
05 寫在最後表情包這百年發展史,其實也是技術、商業、人文三股力量盤根錯節、相互影響的歷史。缺少技術支撐,再肥沃的商業和人文土壤也孕育不出表情包;而沒有商業化場景的應用,表情包也很難實現超大範圍的生產和傳播。
另外,需要承認的是,這篇文章故意略去了關於表情包的商業化歷史,比如日本的 Line,比如微信和 QQ 的表情開放平台等,都沒有提到。一來想把主要落點放在人文上,二則受限於自身水平,未能同時操作多條主線。
還有關於“過度使用表情包是否會弱化我們的交流能力”的討論,也是我在研究符號語言發展歷史的過程中非常感興趣的,但未在文章中提到的議題。希望之後有機會和大家繼續交流探討。
以上。
作者:一拳超人的弟弟,互聯網媒體人,產品愛好者;個人公眾號:遊牧志(ID:nomadic-diary)
本文由@遊牧志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