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人生不會更好,只會越來越差”“求求自己活下去”,由於受到不少音樂愛好者追捧,網易雲音樂App平台成為抒發情感的“公共空間”,、由於其中包含不少“喪文化”、負面情緒內容,“人均抑鬱症”,被網友稱為“網抑雲”。
“網易雲”為何成了“網抑雲”?從中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積極向上的音樂,往往激發參與者積極的情感和評論。格調低沉、悲情的音樂往往引發出負面的情緒表達。網易雲音樂平台中,個性化的,多少帶有一些悲情色彩的音樂有時更能夠吸引音樂愛好者的參與,如果音樂表演者的渲染手法能夠放大音樂題材中的某種社會情緒和個人心境,就能夠引來更多的參與者並促進他們在平台中自我表達。
筆者並不太認同“網抑雲”的提法。從這個音樂平台中流露出來的情緒和相關評論,實際上與我們這個社會一樣多元。有很多情緒表達和評論積極向上,符合時代精神特點;有一些情緒表達中性、隨心所欲;也有相當一部分情緒表達是悲觀、壓抑的,反映了一些人人生境遇的挫折和不順。從高考、就業、升職、經濟收入、家庭矛盾到興趣愛好所引發的糾結、不安,這種自由、非接觸性的表達,是人們宣泄和整理情緒,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應對機制。面對挫折,由於有這種貼近生活的應對機制存在,很多人學會了自我調適,給自己、家庭和社會減少了不少的“麻煩”。在平台“表達”的過程就是自我康復、自我治療的過程,對此,我們應該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沒必要表現出過高的敏感性,跟着去放大其中一些“抑鬱”情緒。
從專業心理學的視野來看,伴隨着音樂的欣賞與體驗表達“抑”的情緒和想法,可以讓內心煩惱得到傾訴,從而緩解心理壓力。表達情緒的平台是互動區,它可能引發評論和跟帖。同情、理解、幫助性的評論有助於參與者走出悲觀情緒,這也是很多悲觀情緒表達者期待的一種結果。面對悲觀情緒的表達,一些跟帖評論的人好像找到了“知己”,也跟着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和內心創傷,這樣的“共情效應”可以使自己感到不再“孤獨”,“哦,原來別人也有這樣的境遇”。但也可能因為情緒上的相互渲染,大家的境況都不好,因而產生更加無助的感覺,這就是病態的“命運共同體”現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表現出嘲笑,幸災樂禍的心態,這對負面情緒表達者來講只會加重心理負擔和抑鬱情緒。在非接觸的網絡社交平台中,由於“責任擴散”這種社會心理現象的廣泛存在,評論者胡説亂説、惡意攻擊、去個性化,這樣的“烏合之眾”行為,是網絡“抑”情緒表達後的不安全因素。
我們每個人都有境遇不順的時候,都會經歷一些階段性的心理問題,這就是成長的煩惱。人格修煉中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面對成長中的問題形成積極的“應對方式”,遺憾的是我們面對問題,並非總能表現一種理性的行為,有了挫折和煩惱,有了抑鬱和焦慮的情緒,有的人選擇迴避和退縮,有的人選擇頹廢和墮落,有人通過成癮性行為來應對,有人表現出某種攻擊性行為,也有人通過網絡空間來表達內心的積怨。這些應對機制大都具有不成熟性和風險性。
人們經常引用心理學家羅傑斯的一句話:幫助別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助人自助”。一個人面對挫折和煩惱,他人幫助的效果也許是不夠的,最終是要靠自己心中的“能量”,靠自己的“自助” 行為走出心理的陰霾。幫助的“資源”別老在非專業的網絡平台上尋找,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一個人“自助”的資源主要是自己的學習、成長、自我人格的修煉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真正的“諮詢師”其實在自己心中。
當然,在網易雲這樣的音樂平台表達情緒也是有價值的,它給我們各級管理部門提供了一個觀察民眾情緒的“真實”窗口。公眾在思考什麼,抱怨什麼,我們的工作可以做哪些改進以促進公眾心理健康,這樣的良性互動顯然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作者是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