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蓬佩奧:西方將主宰電信行業,華為將面臨5G強勁對手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科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9月15日表示,他相信將有西方廠商以可比的價格成為中國華為公司有效的5G競爭對手,並補充説,相信西方技術將主導電信行業。

  

  蓬佩奧在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活動中做出上述表述,“我相信,西方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可以在成本相當的情況下提供相同的服務,或更好的服務。”

  蓬佩奧表示,各國已經認識到將“不受信任”的供應商放入其系統的成本。“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認為世界會認識到這不是正確的道路,你會看到西方以可驗證的、值得信賴的、透明的技術來主宰電信市場。”

  9月15日,美國5月15日下發的對華為芯片管制升級令正式生效,台積電已停止為華為代工生產麒麟芯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將不再供應芯片給華為。

  

  “華為已經為短期需求囤庫存,所以最新的禁令不會立即產生影響。”日經援引騰旭投資(J&J Investment)首席投資官程正樺(Jonah Cheng)稱,但是我們密切關注的是,美國11月的大選之後是否會修改華為禁令,以及如果屆時沒有修改,北京方面將如何反應。

  業內人士分析,11月美國大選後,對華為的禁令的確有可能鬆動,因為華為體量龐大,一刀切的禁令使美國半導體行業受損不小。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和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此前都相繼發佈聲明希望禁令延期,並強調禁令對產業利益的損害。

  相關報道:

  明天,美國親手把華為送上“逆襲”之路

  大家應該都知道,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公佈了對華為搞許可證禁令的計劃。通俗點講,就是美國準備禁止業界公司代工生產華為設計的芯片。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擴大對華為芯片供應鏈的限制,華為作為買方、中間收貨人、最終收貨人或最終客户參與相關交易,除獲得許可外,均被禁止。

  此外,所有使用美國基礎技術和軟件的公司都受到禁令限制。

  這意味着,即使華為放棄自研芯片,選擇向第三方芯片設計企業購買通用品,若使用美國基礎技術和軟件,也需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

  由於目前的所有半導體芯片都包含美國技術,新規定等同任何人在全世界製造的所有芯片,都不能夠提供給華為。

  因此,這實際上是完全封死了華為採購芯片的渠道,是一場360度無死角的追殺截堵。

  這個禁令什麼時候正式生效呢?就是明天,9月15日。

  從明天開始,包括台積電、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將不再供應芯片給華為。

  甚至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在7月16日的台積電法人説明會上就表示:5月15日後沒有再接受華為的新訂單,現階段也沒有計劃在9月14日之後向華為供貨。

  儘管華為在過去120天的緩衝期內大規模囤貨,但是庫存終究是會用完的,客觀來説,芯片斷貨對華為的影響將會非常嚴重。

  那麼,華為會就此死掉嗎?

  強芯片業務將受到嚴重影響

  華為營收大概分成三個部分,比例分別為60%、30%和10%,這是華為生存的三大命脈。

  其中這個“6”,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強芯片業務,它以智能手機銷售為核心,具備以下特徵:

  對芯片製程和技術要求很高,圍繞芯片構築的軟件生態難以被替代,而且往往芯片的需求量很大,總之就是最難以“去美國化”的業務。

  這部分業務牽扯到多少收入呢?根據華為的財報,今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人民幣,其中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收入,合計佔比高達64.3%。

  扣除掉其中的軟件,和售後服務收入部分,我們可以估計華為的強芯片業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存儲等,佔集團營收比重高達60%左右,也就是每年5000多億元。

  由於核心業務手機每年發貨量高達2億台,導致難以長時間備貨,因此這部分營收將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受到嚴重影響。

  當然在強芯片業務上,有的產品由於銷量比手機小得多,例如華為筆記本電腦,今年銷量估計會在五六百萬台左右,因此理論上備庫存可以更長的時間,甚至可能持續銷售到2022年以後。

  另外華為可以採用新一代產品加老芯片的模式,控制每一代產品的發貨量,讓出貨在2022年以及之後繼續延續。

  另外,還可以全力在未來幾年做出14納米級別的“去美化”芯片,讓這些業務從低端重新出發。

  但是從時間上看,這個進度無法做到業務不受嚴重影響,因此對於強芯片業務,華為要做好受到嚴重影響的心理準備。

  弱芯片業務勉力支撐

  華為生存的第二支撐是弱芯片業務,大約佔總營收的30%,大概是2000多億人民幣左右。

  這部分業務的特徵是對芯片的製程和技術要求不高,也不涉及到軟件生態問題,而且往往發貨量不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以5G為代表的通信設備研發和製造,相比於華為手機2019年2.4億台的出貨量,到2020年底中國三大運營商開通的5G基站預計總數只有大約80萬個,佔全球的70%。

  包括5G基站在內,目前全球的基站總數量也就是千萬的級別,而華為每年基站發貨量是幾十萬到上百萬的級別,對芯片的需求量相對小多了。

  弱芯片業務還包括華為的光伏逆變器,數據中心電源和華為電視等業務,這類產品更多依靠出色的系統設計能力,受芯片製程的影響並不太大,發貨量也沒有太大。

  所以我們大膽估計,平時的庫存加上120天緩衝期海量囤貨,華為弱芯片業務支撐2到3年,甚至更久是可以實現的。

  只要中國能夠做出28納米,甚至是45納米的“去美化”芯片,業務就不會斷檔。

  無芯片業務絕地逢生

  再悲觀一點,即使我國在未來兩三年內沒有能夠做出28納米的國產化芯片,導致華為通信設備為核心的弱芯片業務也無法出貨,相當於90%的業務受到了影響。

  但別忘了,華為還有10%左右的無芯片業務。按照華為今年的營收,這部分收入差不多是千億人民幣的規模,並且具備持續增長的潛力。

  什麼是無芯片業務呢?首先就是華為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以及華為通信網絡帶來的收入。

  僅以智能手機為例子,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華為累計銷售了差不多7億台智能手機,如果看2020年到2021年的預計,華為估計會售出大約3億台手機。

  即使有的用户換機,這個數字打個折,存量手機仍然是數億台的數量。

  通過這些手機從華為應用市場下載的APP,還有華為自己的應用,例如華為視頻和華為音樂,那麼廣告、遊戲充值和會員訂閲等都會給華為帶來持續的收入。

  我們參考小2019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1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4%,相信華為的服務收入只會比小米更高。

  除此之外,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還會帶來硬件收入,比如電池、屏幕、充電器 、充電線、耳機、後蓋、攝像頭、主板等等。

  尤其是高端機的屏幕千萬不要隨便摔壞,例如華為商城上P30Pro的高配板屏幕,如果摔壞了,更換需要1279元人民幣。

  如果説手機一般兩三年一換,存量收入增長潛力有限的話,那麼華為還在全球擁有數百張通信網絡,保證網絡在遇到擁塞或者自然災害時不中斷。

  網絡也需要通過更新軟件來升級功能,同時也需要通過更換備件來維持網絡的繼續運行,這又是一筆收入。

  國內有家叫做新炬網絡的公司,給各大科技公司做IT運維,2018年營業收入達到5.28億元,第一大客户就是中國移動。

  而新炬網絡只是中國移動眾多運維供應商中的一個,可見運維市場的龐大。

  以愛立信為例,2019年起財報裏面數字服務加管理服務收入達到了654.22億瑞典克郎,差不多510億人民幣,佔到了愛立信營收的30%。

  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每年可以通過向全球提供網絡運維獲得數百億人民幣的收入,而這筆收入,並不會突然中斷。

  以英國為例子,他承諾2027年去除華為5G設備,而對於其他那些沒有承諾要去除華為設備的國家,正常情況下華為通信網絡在2027年之後還會繼續運行。

  而非常顯然,如果説對中國在未來兩三年內搞出28納米的全流程“去美化”芯片還有疑問的話,那麼2027年以後做出“去美化”的芯片顯然是毫無懸念的。

  無芯片業務的第二部分,是華為的專利費用。

  根據2019年6月27日華為發佈的數據,截止到2018年底,華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項,自2015年以來獲得知識產權淨收入累計超過14億美元。

  只要華為願意,就可以大大提高收入,至於有多大的上升空間,我們可以參考高通。高通2018年財報顯示,它的專利收入達到了51.63億美元,差不多350億人民幣。

  而拿諾基亞作參考的話,2019年其技術收入為14.87億歐元,大約為114億元人民幣。

  過去華為出於戰略考量,對於知識產權費用收取不多,但目前華為已經發出的信號,要加大對美國公司收取專利費用。

  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及對美國運營商Verizon收取專利費時,説我們要價是合理的,10億美元是5年的總量,不包括5G。

  隨着華為在5G領域專利優勢的增強,那麼只要他願意,專利費一定可以大幅增長。

  無芯片業務的第三部分來自華為的軟件和技術服務對外拓展。

  華為的軟硬件技術是可以對外進行技術授權和合作的,這裏面擁有巨大潛力的就是華為海思的芯片設計對外授權。

  京東方每年花費超過60億元人民幣購買顯示面板的驅動芯片,主要來自韓國、台灣等地區的廠商,那麼京東方能不能購買華為的顯示驅動芯片技術來實現芯片自主化呢?

  答案是可以的。

  另外還有人工智能業務,以在人工智能領域提供視覺識別和語音識別業務的商湯科技和科大訊飛為例子,它們在2019年營收分別達到了50億和100.79億人民幣。

  還有就是華為版本的操作系統,也就是鴻蒙,還在不斷完善當中。除了用在電子終端上,也能用於智能汽車,為汽車廠家提供軟件操作系統,對標手機界的安卓。

  另外華為還有強大的製造能力,華為在松山湖擁有高度自動化的工廠,理論上華為也可以學習富士康、比亞迪之類對外提供製造代工服務。

  無芯片業務的第四部分是投資業務,2019年4月華為成立了哈勃投資,到2020年7月這家公司已經累計投資了13家國產半導體公司。

  從動機上講,華為的主要目的是支撐和加快半導體產業鏈的國產化,但從結果上看,隨着這些半導體公司陸續在科創板上市,將使得華為在財務上受益。

  比較典型的就是在準備上市的燦勤科技,華為哈勃花了1.1億元人民幣入股,持股佔比4.58%,該公司的估值是24億元,而燦勤科技公司預計上市後的市值會在150億元人民幣以上。

  這意味着華為的投資將會有數倍的收益,未來中國的半導體業務註定是風口,投資收益也即將成為華為的一個收入來源。

  華為無芯片業務最後部分還包括無芯片的硬件,比較典型的是華為在全球基站天線市場,全球份額高達32%,排名第一。

  天線並不需要芯片,未來華為還可以繼續保持這一優勢。

  如果華為願意,這個無芯片硬件業務還可以大大擴展。比如手機的零部件,很多並不需要太高的資本門檻,也有不少具有很高的淨利潤率的零部件,被台廠、日廠、美廠佔領。

  在以往華為都是聚焦高價值的大業務,但是在生存壓力下,誰知道華為會不會在這些領域做業務擴張呢?

  美國對華為的禁令是一個昏招

  百年一遇的新冠病毒疫情,對中美體制的考驗客觀直接,完全沒法忽悠,哪怕是最頭鐵的公知也吹不動美國了。

  本來中國疫情最先爆發,美國還在看熱鬧呢,沒想到中國迅速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開始着手復工復產,供應全球,而自己呢,損失慘重,疫情看樣子一時半會兒控制不了。

  而且特朗普團隊前期防疫不力鐵證如山,留下了天大的把柄,對競選很不利,這就讓特朗普心態完全失衡。

  先是定下了甩鍋中國的宣傳策略,答不上來就“Ask China”,還要起訴中國,但這一招沒有達到目的,只能另想辦法,最後選在了高科技領域,把華為列為首要攻擊目標,企圖對中國實現高科技全盤壓制。

  但美國這一舉動,實則是一個超級大昏招。

  首先,美國這次對華為的禁令,其實是在赤裸裸地越界搞霸權,直接破壞了行規。這不僅會讓華為與中國感到壓力,全球的業界公司也都會因此震動,對美國霸權產生警惕。

  其次,儘管芯片斷供會在2021年開始嚴重影響華為60%的營收,但是30%的弱芯片業務卻能夠持續發展到2022至2023年甚至更久,而10%的無芯片業務更是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請注意,這還不是華為生存的全部實力,因為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華為完全依靠自己的基礎上,不要忘了華為的背後還有國家的存在。

  中國在戰略領域的國家力量投入從來都是堅定不移的,京東方、中國商飛和長江存儲都是例子。

  目前的華為在技術、體量和產業鏈價值上,比其他公司都要大,國家必定會從資金、技術等各方面強力投入,形成國家和企業聯手的局面。

  其實芯片產業本就沒有太多秘密,之所以不容易做成,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一是投資巨大,一般國家搞不了,但這對中國不是問題;二個是投資時間相當長,短期見不了效果,需要持續投資堅定向前的耐心,這個中國也可以有;三是要有需求,有客户,這個中國更有優勢。

  | 觀課堂 -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系列課程 |

  所以在芯片上,中國遲早都會做到去美化。而且中國並不是零基礎,十多年來也取得了不俗的進展,中國自己完全掌握的光刻機技術,馬上就能做到28nm,這離產業界主流也沒多遠了。

  而一旦實現了半導體制造“去美化”和“國產化”的那一天,即使只是28納米,或者更低水平的製程,也意味着華為走到了最低谷。

  換句話説,那也將是華為王者歸來的時刻。

  到那時候,是不是美國政府把禁令去掉,美國公司就可以在業界和以前一樣做生意?對不起,回不去了!

(來源:觀視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