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這就意味着品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在營銷推廣上。“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流量至上的商業邏輯裏,生意越來越難做了。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此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阿里巴巴創立之初,馬雲提出了震撼人心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截至2020年初,超過25萬個品牌和商家入駐天貓。上到國際品牌,下到本土農户,都可以藉助阿里巴巴的電商平台做生意。阿里巴巴正在成為中國商業的基礎設施。
但是自2016年以來,原本在電商平台發家的企業,逐漸轉向賠本賺吆喝的無利繁榮。作為數字經濟推手的互聯網流量,披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概念的外衣,為什麼讓天下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呢?
本文將從以下4個問題入手,揭開互聯網流量商業的真相:
- 互聯網流量和紅利的本質是什麼?
- 流量精準度的陷阱是什麼?
- 流量時效性的陷阱是什麼?
- 做流量和做品牌的增長模式有什麼差異?
互聯網流量之所以會成為商業焦點,不只是因為企業需要流量來獲客和銷售,更是因為流量是互聯網企業主要的盈利手段。
互聯網流量是內容化的用户注意力。為什麼互聯網產品大多講究剛需、高頻?
剛需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夠強,用户對衣食住行的關心程度(非興趣程度)遠超休閒娛樂;高頻意味着用户注意力夠多,用户對社交文娛的關注頻率遠超醫療健康。
又強又多的用户注意力才能產生高品質的流量,互聯網企業才能把流量賣出好價格。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幾乎都是圍繞着流量的獲取和變現展開的。
阿里巴巴一直都有社交夢,來往、Real如我兩個社交產品以及支付寶的社交功能相繼失敗。但是阿里巴巴為什麼還不滿足於電商呢?
阿里巴巴作為電商老大,擁有最強的流量變現能力,但是流量獲取是變現的先決條件。社交產品產生的剛需、高頻的流量正是阿里巴巴需要的。
阿里巴巴商業生態,匯聚了視頻、音樂、外賣、瀏覽器、電影、旅行、文學等業務,正是在為電商的變現能力獲取源源不斷的流量。
阿里巴巴商業生態
來源:東方證券
騰訊商業生態
來源:東方證券
流量獲取需要內容能力,流量變現需要電商能力。近年互聯網行業流行着內容電商化、電商內容化的新概念。其實,內容電商化就是“我有流量,需要賣錢”,電商內容化就是“我能賣錢,需要流量”。
隨着流量成本提高,你可能來不及理解流量紅利,就已遭受衝擊。
2017Q1-2020Q1中國主要電商平台獲客成本
來源:東海證券
其實,紅利是由短期供需失衡產生的獲利機會。
疫情初期,全國各地的口罩一夜清倉,口罩行業順勢漲價,與口罩相關的企業賺得盆滿缽滿。這就是口罩紅利。
後來,大批企業轉向口罩業務,庫存暴漲,價格驟跌。這些後來者經營口罩的利潤連覆蓋製造設備的成本都不夠。這就是口罩紅利消失的必然結果。
按照驅動增長的層級,互聯網流量紅利可以分為如下四種:
- 宏觀經濟增長紅利:人口互聯網化:淘寶上第一批淘品牌、微信上第一批公眾號作者、拼多多挖掘下沉市場用户
- 產業增長紅利: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和進化:今日頭條作為流量後進,為優質作者和廣告主提供流量扶持、淘寶特價版為了對抗拼多多而大肆補貼用户和商家
- 模式增長紅利:新商業形態和模式的產生:今日頭條的推薦算法取代百度的搜索算法、淘寶的資源向直播帶貨模式傾斜
- 運營增長紅利:新的運營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字節跳動旗下巨量引擎等流量分析和運營平台為廣告主的賦能
守株待兔的人最後餓死了,不能抱怨兔子沒來,應該抱怨被兔子紅利綁架的思維。
企業之所以會陷入流量困境,根本原因不是流量紅利消失,而是互聯網流量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被流量洗腦的企業和營銷專家卻渾然不知。
二、流量精準度:犧牲市場滲透率的陷阱互聯網企業流量變現主要依靠廣告。互聯網技術可以記錄消費者的身份信息和行為數據。企業利用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哪些是消費者,哪些是非消費者,進而把廣告精準地推送到消費者面前。這種可以精確計算投放效果、並按效果計費的互聯網廣告就是效果廣告。投放效果廣告,俗稱買流量。
與效果廣告對應的就是品牌廣告,品牌廣告通過電視、電梯、海報等媒介進行內容展示,塑造大眾對品牌的認知。但是品牌廣告難以量化追蹤展示效果和受眾行為,因而被視為“不精準”。
1. 效果廣告遺漏潛在消費者效果廣告的精準度依靠互聯網用户數據。如果數據囊括市場內所有消費者,那麼效果廣告100%精準度投放自然是最理想的結果。但是這種理想狀況恐怕永遠不會發生:
- 消費者的隱私觀念: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2018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聲稱 “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方便”,遭到罵聲一片。
- 法律對數據隱私的保護:人民日報多次公開批評互聯網APP非法收集和濫用用户數據的問題。
- 需求的多變和數據的滯後:今天消費留下的數據,有多少可以印證明天的消費決策?
互聯網只能收集到目標市場中部分消費者的數據,而且收集到的數據只是消費者願意“用隱私換方便”的部分數據而已。更確切地説,效果廣告不是廣告,而是窄告。
如果説品牌廣告不夠精準,如同大炮打麻雀,浪費昂貴的火力,那麼效果廣告就是太過狹窄,如同狙擊打麻雀,忽視潛藏的目標。
2. 效果廣告忽視消費影響者一個市場包括四種人羣:決策者、購買者、體驗者、傳播者。效果廣告只會投放到有數據支持的用户,而忽略其他類型的人羣和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效果廣告會使品牌影響力侷限在小圈子裏,失去很多銷售機會。
2019年,Adidas全球媒介總監説過去一年投資效果廣告佔比高達77%,導致業績受損,正是這個原因。
史玉柱在創立腦白金時,發現老人們需要保健品輔助睡眠,但是這些老人不捨得花錢購買。因此,史玉柱提出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的廣告口號,提醒年輕人為父母購買腦白金。
這就是需求和購買關係的錯位。如果換成效果廣告的精準邏輯,沒有掌握老人購買保健品的行為數據,就會默認老年人沒有需求。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飛回來的戰鬥機機翼中彈最多,於是你決定加固機翼,但是你想得到嗎,那些發動機中彈的戰鬥機根本沒命飛回來?
一批高端住宅打算出售給企業高管、政府官員等上流人物,但是這些高端人羣注重時間效率,通常不愛看廣告。你要向他們投放效果廣告嗎?
恐怕各種VIP就把廣告推送屏蔽了。相反,那些時間充裕、注重生活的闊太太才是值得關注的傳播受眾。
效果廣告的侷限性,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 效果廣告達不到引爆點“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STP理論,強調企業要進行市場細分(Segmenting)和市場選擇(Targeting),然後通過旗幟鮮明的品牌定位(Positioning)佔據細分市場中的顧客心智。
STP之所以強調市場細分,甚至把市場細分放到品牌定位的前面,是因為市場中的消費者是分散的,廣撒網似的市場拓展是低效的。你要聚焦在一個關鍵細分市場,高密度覆蓋消費者,當市場滲透率達到臨界點時,整個市場就會自動引爆,實現指數級增長。
簡言之,10個市場1%的滲透率不如1個市場10%的滲透率。因為1個市場10%的消費者會引爆剩餘的90%,甚至引爆其他相關市場。
這個道理非常普遍,邁克爾·波特的集中化戰略、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引爆點、傑弗裏·摩爾的跨越鴻溝、維爾弗雷多·帕累託的冪次法則、華為的飽和攻擊、毛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老師讓愛説話的同學分散坐位……
效果廣告基於有限的用户數據,會忽略掉潛在消費者和影響者,市場滲透率難以達到引爆市場的臨界點。
相反,品牌廣告可以在目標區域市場高密度覆蓋,讓市場中的決策者、購買者、體驗者和傳播者都能接收到品牌信息。
品牌廣告是大炮打麻雀嗎?不,品牌廣告連鳥巢、鳥蛋都不放過。
三、流量時效性:犧牲品牌自主權的陷阱1. 效果廣告是短效的效果廣告的目的是促進即時轉化,只有用户產生點擊、購買或下載等行為時才會計費。因此,效果廣告的媒介和文案設計都會圍繞刺激用户行動的目的展開。
引發用户行動有兩種路徑:
效果廣告在互聯網上展示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通常採用激發情緒的方式,力求在1-2秒內促成用户點擊購買。互聯網上盛行的銷售力文案由此風行天下。
這給4A廣告公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品牌廣告的傳播媒介和銷售渠道通常是分離的,需要塑造消費者的認知來強化記憶,便於以後的購買行為。
打個比方,效果廣告如同情人,撩撥你的情緒,引發你的行為,但是豔遇之後,你就會失去感覺和印象。而品牌廣告如妻子,你和妻子之間的共同認知是長期生活的保障。
不過,正是因為品牌廣告達不到效果廣告“所見即所得”的時效性,所以 “品牌理論在互聯網時代失靈”的謬論才會甚囂塵上。
持有這種觀點的企業和營銷專家,恰恰忽視了這兩種決策路徑的深層問題。
任何情緒刺激,都只適合短暫的衝動性消費,對於培養長期的品牌偏好和消費習慣幾乎沒有幫助作用。因為情緒作用來得快,消散得更快。效果廣告能讓你1秒內下單,也能讓你1秒後忘記。你還記得本月看到的效果廣告有什麼品牌嗎?
最近,騰訊廣告發布《輕互動閃屏廣告價值白皮書》,其中有兩個觀點:
- 消費者注意力呈粉塵化,越來越忙的消費者記住品牌的難度越來越大。
- 數字時代的消費者需要更強、更新鮮的刺激,才能對營銷形成記憶。
來源:騰訊廣告《輕互動閃屏廣告價值白皮書》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大多數讓消費者記不住的品牌,恰恰是因為依賴效果廣告的即時轉化,忽視品牌認知的投資。
根據益普索《2019年中國國內流行廣告語受眾調研報告》,2019年消費者對流行廣告語的認知渠道主要為電梯媒體(81%),其次是互聯網媒體(54%)和電視媒體(50%)。
來源:益普索《2019年中國國內流行廣告語受眾調研報告》
近年,電視收視率逐漸下降,消費者的資訊、娛樂時間大幅轉向互聯網。但是,我們記得起的新品牌,像神州租車、餓了麼、猿輔導、妙可藍多、小仙燉、元氣森林等,大多數是從每天經過的電梯廣告中獲知的。
品牌對企業的盈利作用有三個方面:
- 提高溢價率(提高產品利潤)
- 提高復購率(提高用户購買量)
- 提高推薦率(提高用户總量)
換言之,企業利潤=產品利潤×用户購買量×用户總量。效果廣告在這三個方面幾乎都沒有促進作用。
效果廣告往往通過降價促銷的手段,謀求轉化率的提高,最終會犧牲品牌溢價能力,讓消費者形成低價依賴。
在效果廣告投放期,消費者傾向於低價囤貨,提前購買,這就造成了短期銷量暴漲,長期業績疲軟的無利繁榮景象。
效果廣告的作用在於提高單次、精準的銷售轉化,但是由於缺乏認知的持續作用,在不考慮產品體驗的情況下,效果廣告本身對復購和推薦幾乎沒有幫助。
為什麼私域流量一詞會流行起來?因為效果廣告(商域流量)缺乏復購和推薦作用,所以才需要私域流量,把顧客進行社羣留存,反覆觸達和裂變。私域流量就是針對效果廣告的Bug編寫的補丁。只可惜,全都是泡沫,一霎那的花火……
情緒易消散,認知永留存,這是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的人性基礎。
缺乏品牌認知,效果廣告只會讓你形成依賴,越陷越深。即便在互聯網時代,做流量做得生活不能自理,這樣的營銷不要也罷。
2. 效果廣告依賴品牌認知有營銷專家説:傳統時代的消費邏輯是人找貨,消費者記住品牌後,去零售終端購買,所以品牌更重要;但是互聯網時代,電商實現了商品的所見即所得,消費邏輯是貨找人,所以流量更重要。
凡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基本上是把消費者當作沒有意識的植物人。因為健康的人,即便面對廣告推薦,也會用認知來判斷買或不買。
其實,傳統時代的消費是“人找貨、貨等人”的追求邏輯,而互聯網時代的消費是“人找貨、貨找人”的相遇邏輯,消費者認知品牌後,在互聯網收到廣告推薦,於是一拍即合。
如果消費者對你的品牌沒有足夠的認知,即便你投放效果廣告,也產生不了多少效果,甚至你的效果廣告正在為消費者認知強大的競爭品牌引流。
多倫多大學普拉卡什·納東加迪教授研究發現:當大品牌對消費者進行廣告提示時,選購該品牌的比例會提升;當小品牌對消費者進行廣告提示時,選購大品牌的比例同樣會提升。
道理很簡單,當你在路邊看到小商販售賣漢堡時,你更可能轉向漢堡王或麥當勞消費。
有研究表明,同樣投放一波效果廣告,擁有強大認知的品牌比擅長流量運營的品牌轉化率更高。
電商發展早期,很多新品牌藉助互聯網流量紅利登頂雙11榜單,但是2019年天貓雙11榜單幾乎全被傳統大品牌壟斷。
2020年直播帶貨異常火爆,其中銷量最高的仍然以傳統大品牌為主。
大品牌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流量運營能力強,而是因為品牌認知足夠強大,流量效果水到渠成。對於大品牌來説,投放效果廣告約等於在品牌認知的大樹下撿拾勝利的果實。
況且,效果廣告計算效果的方式本身就存在問題。如果你在電視或電梯裏看到一則品牌廣告,對該品牌產品產生興趣,然後在互聯網效果廣告中點擊購買,那麼這次銷售就會計入效果廣告。品牌廣告的功勞,硬生生被算在效果廣告名下,而且品牌廣告還背上了“不精準”“沒效果”的罵名。
這鍋,誰背?
四、流量模式(效果廣告) VS 品牌模式(品牌廣告)理解了流量的精準度和時效性的本質,我們還要回到營銷現實,看看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對企業增長的影響。
1. 流量模式(效果廣告):等比線性增長三隻松鼠業績逐年攀升,2019年營業收入101.73億元,但是淨利率僅為2.35%。
三隻松鼠2014-2019年營業收入及增速
來源:Wind、華安證券
三隻松鼠2014-2019年歸母淨利潤及增速
來源:Wind、華安證券
三隻松鼠是典型的依靠流量模式和效果廣告維持增長的。2019 年三隻松鼠線上渠道銷售佔比約為87%。
但是隨着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三隻松鼠增長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
三隻松鼠營業收入的增長嚴格依賴銷售費用的增加,形成了20%的比例關係,而且2017-2019年銷售費用的增速均高於營收增速。
三隻松鼠2016-2019年銷售費用率
這就是流量模式的增長規律:效果廣告即時投放,即時產單,投放多少,產單多少,投放結束,效果即止。產品銷售和流量運營有着綁定的比例關係。流量成本牽制長期的盈利能力。
三隻松鼠就是長在電商這棵松樹上的器官,用血肉和松樹交換松果。
總之,流量模式(效果廣告)的收入和成本是等比線性增長關係。
2. 品牌模式(品牌廣告):S型指數增長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品牌失去信心。外資奶粉品牌趁勢漲價,市場份額在2010-2017年期間從48.5%提高到59.3%,國產奶粉品牌被排擠到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
中國老牌奶粉企業飛鶴也受到重創,業績增長乏力。2015年飛鶴開始高端化轉型,確立“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品牌定位,着手品牌傳播戰役。後來,飛鶴攜手中國兩大品牌媒體央視和分眾傳媒,全面發力品牌廣告。
2016年飛鶴的業績沒有顯著的提升,但是2017-2019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飛鶴2019年營業收入137.22億元,淨利率高達28.7%。
飛鶴2014-2019年營業收入及增速
來源:Wind、開源證券
飛鶴2014-2019年歸母淨利潤及增速
來源:Wind、開源證券
根據艾媒諮詢,2019年中國嬰幼兒奶粉品牌認可度前五中,飛鶴成為唯一上榜的國產品牌。同時,飛鶴的市場份額達到13.9%,超越惠氏,成為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第一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飛鶴2019年線上渠道銷售佔比僅為11%,與三隻松鼠的傳播和渠道系統剛好相對。
不僅如此,由於央視和分眾傳媒品牌廣告的加持,飛鶴積累了深厚的品牌資產,銷售費用率正在逐漸下降。
飛鶴2016-2019年銷售費用率
來源:Wind、開源證券
這就是品牌模式的增長規律:品牌廣告投放初期,增長緩慢,投放半年,銷量驟起,投放結束,效果持續。隨着品牌認知和市場滲透率達到臨界點,收入呈現指數級增長,併產生長期效果,廣告費用相應減少。
總之,品牌模式(品牌廣告)的收入和成本是S型指數增長關係。
品牌的心智份額是長期市場份額、利潤份額的先兆,而流量份額只是短期市場份額、費用份額的預警。
如果你的企業一直處於線性增長的發展模式中,最終你會發現,成本永遠比收入增加得更快,風險係數也會水漲船高。而擁有指數型增長的企業才會基業長青。
五、互聯網流量泡沫的反思互聯網的便利性降低了創業門檻,也加劇了商業競爭。
互聯網企業主要通過效果廣告實現流量變現。效果廣告可以切碎以百、千、萬為價格單位來銷售,而品牌廣告所依靠的電視、電梯媒介需要以十萬、百萬、千萬為價格單位來銷售。因此,預算微薄、無力投放品牌廣告的絕大多數小企業,開始湧入效果廣告的採購競價當中。
效果廣告需求數量的激增,必然導致供給價格的暴漲。於是,互聯網行業效果廣告的競價機制應運而生,流量成本水漲船高。
近期,字節跳動上線搜索競價廣告,業界一片譁然。大眾紛紛質疑,難道字節跳動要變成第二個百度?
其實,競價機制是調節市場供需平衡的自然法則。互聯網企業無不享受着競價機制的紅利。只是百度和字節跳動把競價機制放到了前台,而其他互聯網企業將其放到後台。
由於競價機制的存在,效果廣告的價格最終會維持在既能保證企業生存,又能最大程度攫取企業利潤的水平上。因此,那些互聯網品牌的利潤,往往處於艱難度日的境地,而且難以擺脱對互聯網平台的依賴。
效果廣告宣傳的精準、快速的特點,滿足了企業增長的一切幻想。那些困窘在流量裏的企業,到死都沒有看透流量的真正問題,還把流量奉為神藥——效果極好,只是貴了點。殊不知,神藥裏裝了多少致幻劑。
流量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和營銷專家的思維定式,他們希望用流量解釋萬事萬物。比如把用社羣維持顧客終身價值稱為私域流量,把整合營銷傳播產生的效果稱為引爆流量……
你把各大互聯網企業發佈的廣告營銷類研報拿出來,你會驚奇地發現,無論包裝了多少科技概念,他們都在論證同一句潛台詞: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記不住品牌,品牌理論失效了,不如買流量,新鮮刺激,投放精準,轉化率還高。你還等什麼?
但是,科技始終存在侷限性,不可能替代人性的力量。流量精準度,是以市場滲透率為代價的;流量時效性,是以品牌自主權為代價的。
那些相信互聯網流量成就偉大企業的人,可曾研究過互聯網企業如何向你推銷他們的流量產品?
你幾乎不會看到互聯網企業向你推送效果廣告來推銷流量,相反,他們主要通過品牌手段,比如舉辦大會、展示科技成果、製造新概念、發佈白皮書,不斷塑造你對流量的認知。
換言之,連賣給你流量的人,都不是依靠流量手段賣給你流量的,你又憑什麼相信流量會讓你成功?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在國內盛極一時,或許並不適合現階段的中國。因為大多數中國企業偏愛操作簡單、見效迅速的實戰方法,並不喜歡研究經典理論,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因此,中國才會流行“買流量找死,不買流量等死”的説法。這和“偷竊找死,不偷竊等死”有什麼區別?除了買流量或偷竊,就沒有其他出路了嗎?
一言以蔽之,寧願被動吃互聯網流量的苦,也不願主動吃研習商業的苦。
買流量累了的時候,不妨坐下來看看,還有哪些科學而系統的商業方法,自己從來沒見過。
聖·埃克蘇佩裏的《小王子》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只有心靈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最後,分享一張關於效果廣告和品牌廣告的對比分析表,祝你有所啓發。
#專欄作家#鄭光濤Grant,科特勒諮詢集團商業顧問,微信公眾號:鄭光濤Grant(ID:Grant-Insight),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增長戰略系統」方法論創立者,專注研究營銷管理、商業模式和增長戰略。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