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要不要接種新冠疫苗”,不應該是個“問題”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科技

北京一疫苗接種現場。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文|張田勘

近日,全國多所高校組織師生接種新冠疫苗。但在3月29日晚,“大學生要不要打疫苗”的提問,衝上某問答平台熱榜,題主表達了對“會不會有副作用”的擔憂。

與這一現象相似的是,“疫苗猶豫”也成為當下很多人的現實糾結,不少人躊躇再三,對接種新冠疫苗依舊持觀望態度。

接種新冠疫苗是“最優選”

在免費接種新冠疫苗面前,人們的猶豫是一種自然反應。因為要考慮疫苗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有效。

還有些不願接種的人,存在這樣的想法:本土確診病例比較少,自己又不出國,沒必要接種疫苗;況且已有1億多人接種疫苗,只要其他人接種了,自己也就安全了。

而國家層面也是明確將“知情、同意、自願”作為接種疫苗的基本原則。

但從免疫學原理去看,除非你生活於“世外桃源”,否則,接種新冠疫苗就是最優選擇,也是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當然,由此也能產生羣體和社會的利益最大化。

免疫學的一個基本理論是免疫印記(免疫記憶):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患病還是接種疫苗,都會在免疫系統中留下印記,在以後的生活中再次接觸同一種病原體。

如新冠病毒,就可引起比初次接觸時更強和更多的抗體,以抗禦疾病,也稱之為再次免疫應答或免疫記憶。而且,無論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均可發生免疫記憶現象。

可以説,如果你能生活在一個“世外桃源”,那就不會有這種免疫印記,且微生物(病原體)也不會傷害人和攻擊人,引發疾病。

但很抱歉,世上沒那麼多“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在哪兒?

就免疫而言,地球上確實也有所謂的“世外桃源”,那就是深海。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海洋生物研究團隊,選擇了深海中人們不曾接觸過的細菌進行研究,找到了太平洋中部的基里巴斯鳳凰羣島保護區。這裏不僅僅是深海,而且是海洋中最深、最古老、最偏遠、最受保護的部分。

要成為防病毒的“世外桃源”,除了人類不可能接觸到這個深海中的細菌,也要保證其他海洋哺乳動物,如鯨、海豹的免疫系統也沒有接觸過此地的細菌。否則,通過人與鯨的接觸,也會與深海細菌有某種程度的交流,會在免疫系統中留下印記,從而觸發免疫防禦機制。而這個深海區,就能提供這樣的環境。

研究人員從樣本中鑑別出了117種可培養的菌株。在確定了細菌特徵後,將其中50種菌株引入小鼠和人類的免疫細胞。結果發現,80%的微生物(大多屬於莫里特拉屬)都逃脱了免疫反應。

問題是,人類不可能到深海這樣的環境中生活。

病毒也會識別人

如今,新冠病毒及其家族已經成為陸地生境環境中的一部分,且未來還會變異。人們與新冠病毒共同生活,也就必然會與它接觸。因此,長期去看,除非接種疫苗,感染這種病毒的風險很難完全消除。

如果接種疫苗,提前讓免疫系統感知和認識這種病毒,併產生免疫記憶,那未來再次接觸這種病毒,要麼不會患病,要麼是患病後症狀也非常輕,不會產生重症,當然也會免於死亡。

此外,根據許多疾病的免疫結果可以看到,免疫系統也像人一樣有舉一反三的領悟和行為,擁有深度學習的能力。

接種新冠疫苗後,即便像有人懷疑的那樣,產生的免疫效力不強或抗體滴度不大,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作用,但是哪怕有30%以上的效力,也可能在個體的免疫系統中產生記憶。

在未來,不僅能對新冠病毒識別和產生免疫反應,也能對冠狀病毒家族產生同類識別的免疫反應,甚至對其他病原體產生免疫反應。

而那種“別人接種疫苗後就不會危及自己”的想法,也並不現實。因為人們在一生中的任何時候,都會接觸各類病原體。疫苗建立的羣體免疫長城,固然可以建立起人際間的隔離屏障,但人們仍然會接觸環境和其他物體,沒有接種疫苗的自然比接種了疫苗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而且,患病後的症狀會更重,因為只有你或一小部分人沒有接種疫苗,病毒也是會識別人的,專門找沒接種疫苗也沒有在機體中形成免疫記憶的人攻擊,後果就會更嚴重。

就此看,無論是從個體利益還是從社會利益最大化考慮,接種新冠疫苗都是首選。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陸玖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