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有一天騰訊宣佈微信事業羣總裁張小龍調任集團,不再負責微信了麼?
但換成阿里巴巴就沒什麼突然的。
9月27日晚間,阿里巴巴公佈了最新的“戰略部署”,已經在去年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的釘釘事業部,“吞下”包括阿里雲視頻雲團隊、政企雲事業部、數字政務中台事業部和此前收購來的阿里雲Teambition團隊等多個事業部或團隊,升級為“大釘釘事業部”。
同時,品玩從知情人士處確認,一手創辦釘釘並一直擔任釘釘CEO的陳航(花名:無招)將離開釘釘。對此阿里雲給出的表述為“集團另有任用”。
釘釘的過去六年與陳航密不可分,2013年,阿里巴巴對標微信的社交產品來往誕生,陳航成為負責人,但之後這款產品經歷了大潰敗。之後陳航帶着幾名來往員工,在馬雲創辦淘寶時的“故地”湖畔花園的居民樓裏,想出了釘釘的點子——不再在社交領域與微信競爭,而是瞄準企業溝通工具。
據知情人士對品玩透露,釘釘初期基本獨立於集團體外野蠻生長,改變發展命運的一個訂單來自復星集團,至今復星集團也是釘釘的標杆案例,是對釘釘進行個性化改造最深的企業客户之一。當時,復星集團向陳航伸出橄欖枝,希望併購釘釘。而阿里巴巴的一些合夥人當時也已經同意出售。但最終是馬雲“説服”了陳航,讓他選擇繼續留在阿里巴巴體內。
之後的釘釘依靠“免費打電話”等功能,快速獲取客户,成長為中國企業通訊工具的一哥,並且遙遙領先。從大型企業,到中小型企業,再到政務和教育,釘釘的滲透率不斷提升。
而與這種快速增長同時發生的,還有兩件事情。一個是阿里雲的崛起——過去5年,阿里雲快速開展商業化,併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廠商。另一個是釘釘“獨立性”的弱化——隨着釘釘的用户增多,阿里巴巴以雲服務為主的各類toB業務開始和釘釘增加互動,捆綁銷售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2019年6月,在張勇正式接任董事局主席前的最後一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中,釘釘被併入阿里雲智能事業羣。2019年底,阿里雲開始強調“雲釘一體”的説法。釘釘與阿里雲的關係越發密切,並且在整個阿里雲的戰略中角色也越來越關鍵。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了這種變化。疫情中,全行業都開始尋求在線協同辦公的方案,釘釘的用户和滲透率激增。據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透露,疫情期間阿里雲一度從整個雲上調撥了2萬台服務器來支持釘釘。
在阿里巴巴宣佈這次對釘釘的升級時,這樣説到:要整合集團所有相關力量,確保“雲釘一體”戰略全面落地。
事實上,雖然“雲釘一體”的説法沒變,但內涵已經在今年發生很大改變,並最終讓釘釘在阿里巴巴的定位翻篇。
最初講雲釘一體時,更多還是在強調釘釘作為一個企業效率工具的協同辦公能力。陳航在各種場合不停重複着“五個在線”。但疫情期間釘釘承接了阿里雲諸多能力輸出的任務,讓它開始找到在阿里雲整體裏更準確的定位——整個阿里雲智能的對外接口。
與此同時,釘釘開始服務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這使得阿里雲更多的解決方案能力可以通過它對外輸出。因為從再早一點的情況來看,阿里雲最近幾年在拓展市場時採取的策略是在各個重要細分領域拿下最大的幾家公司,做出標杆案例。但釘釘卻更多是在服務中小企業。所以,當釘釘的大型企業客户增加,這些企業的需求會很多,甚至很多是要“打造一個全新的貫穿企業內部所有系統的平台”,而這時候,這些用户需要的也是阿里雲的整體的解決方案。
同時,雲計算的競爭也進入新階段,更多的不再是底層技術能力的競爭,因為差別可能都已不大。阿里雲和騰訊雲等廠商比拼的已經是生態的廣度和深度。所謂生態,比較傳統的思路是按照雲服務的分類,在提供“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和“平台即服務”(PaaS)後,通過各種方式吸引來各種垂直領域的“軟件即服務”(SaaS)提供商,形成協同,從而讓自己可以獲取各行各業的更多客户。
不過,在國內,這種生態搭建又要面臨很強的中國特色:“中國99%的企業都沒有信息化,而美國99%企業都信息化了,美國軟件公司、SaaS公司非常大,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的一大堆。中國真正能付費做信息化的企業數量都是中大型,可能不超過10萬家,而中國中小企業超過了4300萬多家”。陳航在今年的雲棲大會上接受採訪時説。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以釘釘CEO身份接受採訪。
“而釘釘可以幫助中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在零成本、零門檻的情況下直接進入雲計算時代”。他説。“以前是買很多軟件裝在自己的電腦上,裝在公司裏用,現在使用釘釘之後,原來完全零基礎,不懂軟件,不懂技術架構,CRM、ERP都不懂,但不知不覺完全計算化了,因為釘釘背後的支撐全是雲,只是釘釘將雲變得處處可及而已。”
“我們內部強調要有兩個能力,定義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同一場採訪中,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説。現在,在釘釘的平台定位逐漸明確,併成為阿里雲直接對接大量個人用户的出口後,他也決定“重新定義雲計算”。
“我們説的雲,它不是簡單的IT設施的雲,我們的雲是一系列數字技術的組合,這裏面釘釘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這所謂的重新定義雲計算,其實還是強調今後的競爭中拼的是生態。比如,此次調整中,給釘釘併入阿里雲視頻團隊,是為了更好爭奪對視頻資源需求更高的教育市場;併入政務的多個團隊目標是繼續釘釘在政務上的拓展和向縣區的下沉,整合Teambition團隊等則是為了提高釘釘的文檔等體驗,都是為了建設生態。
不過釘釘上面已經積累的海量用户、企業和開發者,讓阿里雲構建生態的方式有了新路徑。當業界還在用最傳統的PaaS,IaaS,SaaS這樣的普通人一聽就頭疼的分層,來像技術人員一樣一一對應佈局生態時,釘釘讓阿里雲可以讓客户不再關注這些晦澀的分類邏輯,而儘可能“傻瓜”式地直接從真實需求出發,需要啥就用啥。
“雲釘一體”的策略裏,釘釘的角色再次改變。張建鋒形容,釘釘正在從直接提供能力,向變成開發者的新型平台做轉變。“這是一個本質不同。”釘釘要為擴展阿里雲生態服務,它變成了一個平台:
一方面,它搭載阿里雲各種底層能力所拆散成的API,讓人們在這個平台上可以直接使用、拼裝、複用;同時,釘釘上的3億多用户和1500萬組織,也有不少人開發了自己的服務應用,並且對外出售。據釘釘的數據,目前有20萬的開發者開發了數十萬個企業應用。“釘釘應用市場上,軟件開發商年交易額增長超過800%,是中國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企業應用市場。’’
藉此降低人們接觸雲計算的門檻後,阿里雲也可以更加“深入羣眾”,拿下更多在釘釘上佔多數的中小企業客户。
既然已經從一個獨立成長起來的產品,變成如此重要的戰略角色,釘釘自然更要聽從阿里巴巴整體的安排。在有各業務線負責人大輪崗傳統的阿里巴巴,陳航過去則一直待在釘釘,這一次看來他也要開始擁抱變化了,而釘釘的歷史也從此翻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