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綠色環保將成為影響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信息與通信技術(ICT)必將在這一領域肩負重任。作為全球領先的 ICT 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始終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將技術創新這一立身之本用於環境問題的解決,提出“讓科技與自然共生”的綠色保護理念,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減少碳排放、促進循環經濟、科技守護自然,讓科技與自然共生,華為從未停止過努力的腳步。

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 提供綠色電力

讓ICT融入能源產業,是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的關鍵力量之一。華為不斷將 ICT 技術融合到光伏技術中,推出了首款基於人工智能的光伏逆變器,大大提升了光伏系統轉化效率。

在阿根廷北部高原上的胡胡伊省,由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支持的光伏電站已投產,每年發電量約6.6億度,為16萬户家庭提供清潔電力。電站的建成,結束了胡胡伊省長期從外省購電的歷史,讓當地實現了電力自給自足,更讓當地居民的日子“亮”了起來。

在地球另一端,同樣在華為智能光伏助力下,沙特北部地區建成一座300兆瓦光伏電站,為當地4.5萬户家庭供電,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萬噸,邁出了從傳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的第一步。

無論在草場、林地、魚塘,還是在戈壁、沙漠、荒原……華為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與全球客户及夥伴一道,讓更多綠色開始在土地上延展開來。

寧夏黃河東岸,荒漠廣佈,生態惡劣,大風一刮,漫天黃沙。如何走出歷史的沙塵?2014年,寶豐集團對16萬畝荒漠化土地展開了可持續性生態治理,先種植苜蓿,後種植10萬畝枸杞,逐步改良土壤。短短六年,荒漠植被覆蓋率提升了 86%。

2016年開始,在萬畝有機枸杞田上,利用華為技術,寶豐集團建成了全球最大單體農光互補光伏電站,真正實現“一地多用”。

來自華為的智能光伏技術,讓太陽能板像向日葵一樣逐光而動,將每一縷太陽光轉化為更多綠色電力,發電量較傳統光伏電站提高20%。從併網發電至今,光伏園區累計發電38.75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41億千克,相當於每年新種植8000萬棵樹。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阿根廷胡胡伊省智能光伏電站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寧夏寶豐集團農光互補電站

減少碳排放 助力綠色發展

讓 ICT 技術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環境友好之間的新平衡點,探索環境友好、節能減排的新發展模式,是華為的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努力追尋的方向之一。

為減少 5G 網絡能耗,華為與全球運營商一起,部署了名為“PowerStar”的節能方案,涉及 10 萬多個現網站點。比如,在浙江省,該方案就幫助運營商無線網絡主設備省電 12%,每年節省了2600萬度電。在2020年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評獎中,該方案還榮獲了“最佳促進氣候行動移動創新獎”。

在無線站點方面,華為推出了全室外解決方案,一根抱杆可以把所有無線設備、電源設備以及微波設備全部掛在室外,無需配置空調和機房。相對於傳統方案,站點能耗降低40%。

在光傳送領域,華為獨有的光纖印刷技術,可以把1000根光纖印刷到一張A4紙大小的光背板上。這樣僅需一台設備,就可以替代傳統的9台設備,功耗降低達60%。而過去,傳統的波分設備需要大量光纖互聯,佔用大量機房空間,導致過多能源消耗。

在數據中心方面,華為的間接蒸發冷卻技術,讓製冷系統能耗下降40%至60%。而一般來説,數據中心都是“能耗大户”,一個大型數據中心的電費佔據了其70%運營成本。

在人工智能計算領域,華為去年推出業界首個全液冷人工智能集羣。在同等算力情況下,傳統風冷集羣需要86個機櫃,而Atlas 900全球最快的人工智能訓練集羣,只需要16個機櫃,功耗還降低了60%。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華為太陽能5G站點

促進循環經濟 踐行綠色理念

鋁、鈷、銅、玻璃、金、鋰、紙、塑料、鋼、鉭、錫、鎢、鋅……數不清的原材料,經過層層工序,最終才形成一部200多克重的華為手機。

要促進循環經濟,必須堅持從原材料出發,在產品設計階段優選環境友好型材料,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不斷提升產品耐用性。

眾所周知,塑料是電子產品材料當中最難回用的部分之一。2013年以來,華為在多款手機、手錶中廣泛採用生物基塑料,其中,超過30%由蓖麻油提煉而成,相對傳統塑料,可減少62.6%的碳排放。

華為堅持選用再生紙,或符合負責任森林認證(FSC)所提供的纖維原料。自2018年起,華為累計使用認證紙張306噸。按照1噸紙約需要5立方米木材計算,相當於支持了76.55畝森林的可持續經營。華為產品包裝還選擇了100%可降解環保大豆油墨。

華為產品包裝實行輕量化,減少紙張消耗,也減輕重量,降低運輸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用好每寸空隙,Mate40比Mate7系列旗艦機型包裝實裝率提升68%;每部手機包裝重量減少55克,每千萬台手機可減少紙張使用約550噸,相當於拯救了9350棵樹;説明書紙質件頁數平均減少87%。

華為產品使用越久,回收越方便,資源消耗越少,就是為循環經濟做出了切實貢獻: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服務中心,提供便捷的維修服務;與業界領先的報廢供應商合作,負責任地、環保地處理廢舊電子產品,通過提取原材料回用,減少對新資源需求;2017年至今,通過自有回收渠道,收集並處理電子廢棄物超過5000噸。

科技守護自然 捍衞綠色家園

2011年,工程師 Topher White在參與志願者行動中偶然發現,非法砍伐往往距離護林員站不足100米,但熱帶雨林中聲音多樣複雜,護林員很難分辨出電鋸砍伐的噪音。

在Topher及其成立的雨林保護組織Rainforest Connection(RFCx)探索下,一套以華為手機設備為核心的太陽能雨林監聽系統誕生了,名為“守衞者”。

“守衞者”們散佈哥斯達黎加雨林各處,在高温高濕等極端環境下不間斷“傾聽”雨林,並將數據實時回傳到華為雲上。一旦識別到電鋸等盜伐異響,系統會第一時間將定位推送給護林員。兩年來,華為還優化了人工智能聲音分析模型,識別精準度大幅提升到96%。

藉助科技賦能,人類探索、守護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過去100年間,由於棲息地消失和退化、強烈的人類干擾等因素,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野外種羣數量不足600只。中國的生態學家想盡辦法,希望再現“虎嘯山林”,讓“大貓”迴歸家園,回到中國東北廣袤森林。

研究初期,科研團隊往往要耗費大量人力,翻山越嶺架設紅外相機,定期更換數據卡和電池,最終獲取的經常是半年甚至更久之前的影像,保護工作收效甚微。

為此,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與華為等夥伴一起,成功研發了一套集成雲存儲、智能分析、互聯等新技術手段的“天地空”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系統。

其中,在位於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區域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內,華為與吉視傳媒聯合打造了一張700M有線無線融合網絡,可以實時回傳紅外相機圖像和高清視頻,以及土壤、水質、空氣等傳感器數據等。目前,網絡已覆蓋了國家公園全境1.46萬平方公里。

有了這套系統,生態學家就有了“千里眼”,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實時影像。僅一年半,系統就監測到虎豹等野生動物、人類活動、棲息地影像100多萬次。

可以預測,ICT 技術將會不斷協同發展,在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破壞、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更顯著作用。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

先行先試 共建綠色聯盟

鳥瞰華為東莞南方工廠,屋頂由一塊塊藍色板子拼接而成,而這些藍色板子就是華為園區智能光伏電站主體。

自2012年起,華為相繼在東莞南方工廠、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地建成園區光伏電站。2019年,華為園區光伏電站全年發電量達1357萬度,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萬噸。自併網發電以來,華為園區光伏電站累計實現發電量10714萬度,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9萬噸。

堅持踐行高能效、低排放的運營模式,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堅持做綠色經濟的有力示範者,華為在行動:在環保園區方面,2019年,華為完成自由冷卻製冷改造、冷凍泵變頻改造、照明改造等多個節能工程,實現用電量節省1797萬度,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7萬噸。在生產製造環節,華為採用工業企業能源智能化管理技術,通過智能化能量測量儀對電能、電流等進行監測與預警。當設備在無生產,單位能耗顯示超標時,將自動調整。2019 年,華為在製造環節全年累計實現節電1920萬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噸。在物流運輸方面,華為建設了中國、歐洲、迪拜、拉美四大全球供應中心,並在海外112個國家建設了國家級中心倉庫,有效縮短了發貨地與目的地距離,打造了綠色物流體系。華為還降低空運需求,空運比例從2016年的8.7%減少到2019年的6.3%。

減少產品碳足跡,離不開上下游合作伙伴一起構建綠色供應鏈。

華為將環保要求融入採購業務全流程,在供應商認證、選擇、審核、績效管理以及物料選型等環節,明確環保要求,確保環保合規,激勵供應商持續改善。2019年,共計35家供應商參與節能減排項目,累計實現碳減排超過8萬噸。

在2025年之前,華為計劃完成針對前100名供應商碳減排目標的設定。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華為東莞南方工廠智能光伏電站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華為南京研究所智能光伏電站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寫道,人與生物圈之間的力量平衡,被髮端於英國、後波及全球的工業革命所打破,人與大地母親血肉相連、唇齒相依的關係出現了逆轉,人類把生物圈破壞和剝奪到山窮水盡、不可救藥的地步。

這個難題漸漸有了答案,科技是應對環境問題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家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深知科技和自然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存在。企業在以行踐言、不斷向社會貢獻自身力量的同時,也是在開拓自身的發展空間。要想在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這條新賽道上,贏得更多行業競爭及發展優勢,就必須放眼長遠,堅持創新,摸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已經成為20萬華為人共同的環境保護觀念。華為會繼續發揮科技的力量,為自然、為人類、為地球做出更多貢獻。

(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副總裁 璩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39 字。

轉載請註明: 讓科技與自然共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