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供應鏈數字化的價值與未來趨勢

由 度方針 發佈於 科技

未來的供應鏈,是數字化的供應鏈。

 供應鏈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商業模式在不斷變化,客户期望值在增強,需求大幅波動,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加之,宏觀環境異常動盪:無論貿易、疫情,還是國際關係,都讓當代的供應鏈管理越來越難。

此時,企業需要對供應鏈端到端了解得更加細緻和透徹,供應鏈需更加靈活敏捷,更加優化以適應環境的動態變化。這對供應鏈數字化提出了新的以及更有挑戰的要求。

1)供應鏈的重要性

供應鏈(Supply Chain)這一概念來源於國外,隨着外資企業在中國的佈局發展而進入中國。供應鏈涵蓋的範圍很廣,涉及計劃、採購、製造、分銷、物流等多方面內容。

儘管供應鏈概念很早就有了,但很長時間內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這和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畢竟過去的時代屬於“銷售為王”,只要投入就可以掙錢。在此背景下,供應鏈只是被動地應對業務發展就好。 

但是,隨着2008年全球經融危機的爆發,供應鏈開始受到企業越來越多的重視。特別是2017年之後,中國各行業企業對供應鏈數字化與優化的興趣和需求越來越大,供應鏈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一方面,供應鏈需要從內部幫助企業節流,即通過供應鏈優化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直觀來説就是,要花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

我們看到,中國的各個行業都面臨着充分競爭,基本上很難再找到一個“藍海”行業。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單靠投入廣告、投入產線或者擴張門店等方式來擴大銷售,已經不太現實。只有企業在每次競爭中都比競爭對手做得好一點,那麼隨着時間的推移,企業才會漸漸地從競爭中脱穎而出,佔據領先位置。

而如何做得比別人更好呢?無疑是比別人更快、更好,成本更低。企業要從內部下功夫,對整個供應鏈進行優化,實現節流,提高資本回報率。 

另一方面,幫助企業開源。總的來説,供應鏈是為支持銷售服務的。如果支持做得不到位,銷售就會遭遇很大的瓶頸。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庫存管理。如果倉庫內的商品放錯了位置,或者庫存量出現差錯,就會導致銷售缺貨等問題,進而丟單。因此,企業如果能夠不斷優化供應鏈,把正確的商品放在正確的地方,放置合理的數量,能夠快速滿足客户的需要,只要每一次庫存決策比競爭對手做得好一點;那麼,無疑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搶佔市場,實現開源。

需要強調的是,雖然供應鏈非常重要,但是要做好卻很難。供應鏈可以開源節流,並不意味着缺貨就是供應鏈的錯。絕對的不缺貨或者成本降低是不可能的(都是有代價的),想降低缺貨率就會面對庫存放置多的問題,導致成本增高。

供應鏈如同飄在水缸裏的葫蘆,當覺得哪塊做得不好想去下壓其中的一頭,那麼另外一頭就會翹上來讓人更頭疼。供應鏈的管理,需要強調端到端全局的平衡能力,需要流程、人、技術、數據、頂層設計各方面的配套。

接下來,重點講講端到端的供應鏈。

2)端到端供應鏈優化

通常情況下,企業在經營中習慣從供應鏈上的某一個點去入手改善,以為這裏有問題那就改這裏,那裏有問題那就改那裏。但是,供應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很難通過改善一個點去解決供應鏈上的問題。因此,必須從供應鏈全局出發,去推動端到端的供應鏈優化。

以物流為例。物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很多企業優化物流成本的途徑,往往是希望通過提高貨車裝載率或是與第三方物流協商談判降價。實際上卻卻發現,社會第三方物流幾乎沒有降價空間了。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從供應鏈全局去思考和優化。

比如,物流配送中貨車裝載率低的原因,可能是前端採購、庫存分佈、生產規則、客户配送、甚至財務結算等環節的問題;比如,財務規定只有貨物發出了才給銷售人員記提成,導致大家都急於下單後馬上發貨,裝載率無疑會下降;比如,為了提高隔日達的比重,公司會盡量把庫存放到前置倉,不僅會導致缺貨率上升(因為倉庫越多,放錯的概率越大),客户下單時拆單發貨比例很高,那麼裝載率自然就低了;比如,為了提高柔性,工廠改造成了小批次、多品類生產,產品下線後就會發到區域倉,那麼這段線路的裝載率肯定也很難提高;比如,由於過去採購批量太大導致庫存積壓吃了虧,以後單次採購量很少,頻次很高,導致運輸裝載率的降低。

可見,供應鏈上一個點的問題,可能是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其調整變化也會對其它點產生廣泛的影響。 

因此,端到端供應鏈優化難以實現供應鏈中所有環節最優,而是需要從全局觀角度出發,去優化某一個或者某幾個環節;並思考這樣做會帶來的後果以及應對之方,最終實現供應鏈整體能力最優。

通常來説,端到端的供應鏈優化包括很多的方面。舉例如下:

1)供應鏈全局觀下的網絡優化,包括倉庫網絡優化、生產佈局網絡優化等;

2)倉庫位置確定後,接下來便是倉庫內應該存放哪些商品,商品的具體擺放位置、數量等,也就是庫存決策、庫存優化及管理等;

3)在生產端則涉及產品生產計劃和配置,如何配置規模,生產什麼商品,應該配送到哪個倉庫或物流中心;

4)與之聯動的採購策略優化等,大批量採購單價更優,但可能造成庫存積壓;小批量採購避免了庫存但成本更高;還包括供應商的選擇、供貨路徑的選擇等;

5)需求特徵,包括需求預測和計劃的能力; 

6)供應鏈細分,即是否對不同的客户和產品區別對待,將一個供應鏈分成幾個供應鏈;

7)定價優化,即針對商品銷售情況、庫存和生命週期,去判斷何時應該降價打折,如何定價。

這個清單可以不斷地列下去,在此不一一贅述,企業要提升供應鏈的能力,就必須要在搭建這塊能力上下功夫。

前面提到,要做好供應鏈,搭建優化能力,需要流程、人、技術(軟件)、數據(軟件)、頂層設計等。其中,技術和數據都需要軟件,以下對其重點介紹。

1)供應鏈軟件分類 

供應鏈軟件的分類標準很多,沒有統一的標準。下面,我按照其定位解決的問題角度來進行劃分,這個也是很多研究機構所使用的。

第一類是底層數據層的各類軟件,如ERP,這是供應鏈數字化的基礎。ERP將企業的經營通過數據記錄下來,告訴我們企業過去發生了什麼。

第二類是運營管理系統,與企業日常運營相關的各類軟件系統。比如運輸管理系統TMS、倉儲管理系統WMS、訂單管理系統OMS等。這類是在數據層的基礎上加入了流程的部分,管理供應鏈過程中的一個流程,告訴我們正在發生什麼。

第三類是計劃層,包括生產計劃、預測等。告訴我們,如果不做出改變的話明天會發生什麼,下個月可能會發生什麼。

第四類是決策優化軟件,主要是數據決策和優化類的軟件。告訴我們未來應該怎麼改變,以及變化帶來的後果。

總結而言,即數據層、運營層、計劃層、決策優化層,每層的定位和使用者都不同。Gartner(高德納諮詢公司)在某供應鏈模型中,將供應鏈系統分為三個層面:SOR、SOD和SOI,分別可以大致理解為SOR——數據層,SOD——運營和計劃層,SOI——決策優化和其它創新型類別。

2)客户需求變化

基於以上各類供應鏈軟件,供應鏈數字化的發展其實也是逐步進行的。

最早是實現最基礎的數據層。絕大多數企業均通過ERP實現了,只是程度好壞的問題;其次,是日常運營系統,大多數企業也已經實現。這也是過去10年以及當前仍然比較受關注的領域。

而第三和第四層即供應鏈的計劃、決策優化,是大多數企業還沒有觸及甚至不知道怎麼觸及的領域,但是需求在上升。

為什麼説這部分的需求在上升,並且越來越重要呢?

因為,儘管大部分企業在追求供應鏈數字化的過程中,蒐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但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加之各種內外部因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現出來:比如,世界在從全球化向Glocal(全球本土化)發展,各國貿易包括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動;再比如,短視頻的流行,直播帶貨的迅速串紅,外賣即時配送等的興起。

如此情況下,僅僅實現第一步和第二步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需要不斷改變經營策略,改變供應鏈佈局,將供應鏈數字化推向到決策支持的層面。

3)面臨的痛點及對策

很多企業已經紛紛意識到供應鏈優化的重要性,但是痛點在於,如何優化?如何下手?優化後會帶來哪些後果?

需要實現供應鏈優化的企業,往往規模很大,痛點也非常多,這就意味着眾多環節均需要優化。如何優化,以及優化某一個環節會對其他環節造成哪些影響,對企業來説都是巨大的未知。即前文講到的供應鏈牽一髮動全身的特點。所以,重點在於找到病因是什麼,如何入手,以及影響有哪些。

企業的慣常做法是由諮詢公司把脈,借鑑“行業最佳實踐”給出戰略性思考或方向。這種方式過去確實發揮了巨大的價值。但是,隨着市場的巨大變化,所謂的“行業標準”,或者“行業最佳實踐”已經失去了參考價值。因為這些“標杆企業”自身也同樣面臨着鉅變和迷茫。

此時,就需要依靠數據背後的邏輯。依靠算法,依靠人工智能為企業提供基於經驗和最佳實踐之外的視角。

以我們之前做過的一個飲料行業的案例為例。物流配送環節,根據人的經驗來講,通常從附近工廠向周邊城市覆蓋進行配送是距離最近、成本最優的方案。但是,經過供應鏈全局分析,由數據和算法給出了不一樣的思考。結果就是,改變就近工廠服務就近客户的侷限,從全局網絡出發重新佈局,客户因此節省了上億元成本。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人腦只能同時考慮到很少的變量,但是通過數據和智能決策可以綜合分析距離、產能等上千萬個變量,從而打破常規帶來嶄新的思路。因此,企業進行供應鏈信息化升級的過程中,還是建議要以“價值”為出發點,從供應鏈成本佔比最大的一環入手去改善,再一步步拓展。

1)從單機版軟件到雲端

過去,大家賣軟件都是裝在客户的電腦或者服務器上。如今,隨着雲計算的發展,供應鏈軟件上雲已經成為趨勢。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雲計算發展白皮書》,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正呈穩定增長態勢。2018年以IaaS、PaaS、SaaS為代表的全球公有云市場規模達到1363億美元,增速23.01%。未來幾年市場平均增長率在20%左右,預計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700億美元。

2)合作模式從一次性買斷變為訂閲制

隨着供應鏈軟件上雲,供應鏈軟件服務商與客户的合作模式,也由之前的一次性買斷變為訂閲制。

之前,軟件公司的典型做法是售賣軟件,客户支付費用便可終身擁有軟件,每年只需要支付10%~20%的維保費(如果不需要維保則無須付費);轉成雲模式以後,客户則按年付費,客户訂閲有價值的軟件,如果覺得沒有價值,則不再訂閲。

這種模式無疑需要供應鏈軟件企業真正做出有客户粘性的產品,能夠為客户帶來價值。目前,美國市場超過90%的軟件企業採用了訂閲制的模式,中國軟件企業也正朝着這個方向發展。

3)供應鏈軟件將更加柔性可配置

由於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特性和業務特點,而且外部變化因素較大,供應鏈軟件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就必然要求供應鏈軟件朝着更加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具有強大的配置能力,具備一定的柔性,通過模組化實現可配置。

但是從目前的行業發展來看,能夠將軟件模塊化,為客户提供柔性化可配置解決方案的企業並不多。這部分市場還有待成長。

4)供應鏈軟件將更加註重實用性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新的物流技術吸引了大量的投資,科技公司做了很多的探索。但隨着存量經濟時代的到來,投資者也越來越謹慎,技術探索不再以一味超前為主,而是將更加註重如何將這些技術用起來,產生商業價值。

比如,算法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同如果連3G的手機都沒有出現,那麼即便研發出7G的芯片也毫無意義。因此,技術的商業實用性和落地性,是非常重要的趨勢(需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