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前來報到!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陳冬:在“飛天路”上頑強拼搏
6年後,他迎來第二次飛向太空的時刻。作為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指令長,陳冬在實現“儘快返回太空,為祖國飛出新高度”的願望同時,也要迎接全新的挑戰和考驗。
陳冬在2010年5月正式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成為航天員報到的那天,第一批航天員在航天員大隊門口歡迎新隊員,看到以前只在電視鏡頭裏出現的英雄們近在眼前,想到從此能與他們並肩戰鬥,陳冬心裏升騰起了一種自豪感。
成為航天員只是拿到了前往太空的入場券。陳冬告別習慣了十餘年駕駛戰機翱翔藍天的生活,開始常年如一日的艱苦卓絕的訓練,包括重回課堂,學習天文科學、航天技術、空間慣性座標等多類陌生學科知識,也包括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轉椅訓練、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等常人無法想象的訓練。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航天員“總教頭”黃偉芬眼中,陳冬很優秀、很全面。
2016年10月17日,陳冬終於實現飛天夢想,並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天的“名場面”。
當神舟十一號飛船進入太空,包住飛船的整流罩拋開後,陳冬第一次看到太空中的景象,感覺驚豔。第三次進入太空的景海鵬大聲問:“爽不爽?”陳冬興奮地答道:“爽!”
在33天的太空出差裏,景海鵬和陳冬兩人既是航天員,又是工程師、科學家、醫生、飼養員……陳冬也積累了不少的太空經驗,也經歷了考驗。飛船返航前幾天,兩人突然遭遇天地之間的話音通信中斷故障,而收聽不到地面指揮調度的聲音,航天員在太空中就像斷線風箏。兩人就在攝像頭前寫下‘無線電通訊故障’,讓地面科技人員看到。與地面聯手排除故障的3小時,也是安靜得讓人可怕的3小時。陳冬和景海鵬鎮定自若,還在手冊空白頁上寫了“我們很好,請你們放心”,來安慰地面團隊。最後,通信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當飛船返回地面,陳冬由衷説,“經過飛翔和烈焰,我們再次回到了祖國的大地,心裏無比踏實。”
太空的神奇和壯美讓陳冬渴望重返太空,為祖國飛出新高度。他開玩笑地説,“那種願望就好比冰激凌沒吃前,大家都説好吃,就想吃。吃了以後,發現果然好吃,就更想吃了。”
執行完神舟十一號任務返回後,還沒來得及緩口氣,陳冬緊接着就投入到空間站任務的訓練中去。空間站時代,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儲備和應急處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神舟十一號任務,神舟十四號任務的工作量、複雜性和難度呈指數增長,航天員除了要完成長達6個月的太空駐留,還要完成三艙兩船的空間站組裝建造、出艙任務和大量的科學實驗等,作為指令長,陳冬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水槽失重訓練是模擬失重環境,訓練太空出艙的能力。陳冬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應對天上可能出現的未知風險,把訓練中遇到的每個障礙都當成難得的訓練機會。一次,在更換新型水下訓練服後,配套的鞋子和腳限位器第一次進行匹配,陳冬試了幾次怎麼都卡不進去,最好先依靠潛水員的協助穿上,把整個訓練流程做完。
但陳冬覺得,“在太空中也會有各種風險,要是在太空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結束5、6個小時的水下訓練後,儘管體力幾乎消耗殆盡,但他顧不得滿身疲憊,繼續在水下練習使用腳限位器,直到自己穿上為止。航天員教員評價説:“陳冬在水下表現非常出色,對自己要求也很高。他一般都是全流程自主練習。”
陳冬為人低調隨和,但在訓練時特別愛“找茬”“較真”。用他的話説,“找茬是去掉安全隱患的‘茬’,較真是較確保安全的‘真’。”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4次出艙活動,他都認真觀摩過,並針對神舟十四號任務中出艙活動的相關設計,給科研人員提出了幾條改進意見,都被採納。
建造中國空間站,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夢。“在載人航天事業30週年之際,我們將親身經歷中國的太空家園的竣工,我們是多麼的幸運,更是多麼的幸福。我們乘組一定堅決完成任務,用精細保證精準,用精心換來精彩。”陳冬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劉洋:隨時準備挑戰新高度
2012年6月28日,神舟九號飛船即將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分離並返回地球,在回到飛船前,劉洋轉身對着天宮一號鄭重敬禮,心裏默默地告訴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我一定還會再回來!”
劉洋是中國首位飛天的女航天員。從神舟九號的突破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到神舟十四號的建造空間站,正好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關鍵節點。
十年後,作為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再次飛天,劉洋説,“我們幸運地趕上了國家發展的好時代,我們一定會將祖國的榮譽寫滿太空!”
劉洋和陳冬同屬我國第二批航天員。和所有的航天員一樣,能吃苦是標配,但吃的苦各有不同。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經歷的是脱胎換骨般的淬鍊。學習、訓練……劉洋從沒在晚上12點前熄過燈,幾乎沒給自己放過一天假。大年三十晚上跟家人一起守歲,初一一大早又坐在書桌前開始學習。
被確定為“神九”首飛梯隊航天員後,當時34歲的劉洋,既感到被祖國和事業需要的巨大幸福,又深感沉甸甸的責任。但成為航天員短短兩年後就要飛天,除了更刻苦、更勤奮,別無他路。她成百上千次地重複同樣的操作,默畫出無數張座艙、儀表圖、線路圖,貼滿住處,閉上眼睛都知道按鈕的位置、形狀、顏色,並能準確無誤地操作。劉洋隨神舟九號駐留太空13天,浩瀚宇宙留下中國女性的身影,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紀錄。
人類總是一步步走向更遠的地方,“神九”歸來,劉洋只把這次任務看作是她航天員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小目標。第一批航天員們還在跟自己並肩戰鬥,一代代航天人還在刻苦攻關、默默奉獻,自己的使命,就是不斷飛向新高度。
備戰空間站任務,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遠超想象。在太空駐留時間更長,出艙活動成為常態……這些都對航天員的知識、技能、體力、心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舟十四號任務的難度和神舟九號任務不可同日而語,劉洋需要熟悉艙內設備、管路連接、出艙活動、機械臂、科學研究等極為複雜的內容。劉洋認為,沒有捷徑,沒有巧工,只有加強針對性和適應性訓練。
出艙活動訓練是強大最大、訓練時長最長的訓練。其中,水下訓練又是重中之重,單次訓練時長和強度都最大。第一次參加艙外服水下試驗,劉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裝中才工作了3、4個小時,手就已經抖得拿不住筆,握不住拳,而將來真正的出艙活動訓練,一次就要連續工作7、8個小時。出艙活動對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劉洋認為與任務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還有一定的差距,就暗暗給自己加碼。體訓時,她來得早,訓得長,走得晚。回宿舍還要“加餐”,舉槓鈴、練握力器。後來,每次練臂力的時候,航天員“師兄們”都開玩笑地説:“你可別練了,再練就超過我們了。”
新一代飛天艙外服進行水下驗證試驗,劉洋主動報名。當她穿着厚重的水下服被吊車放入10米深的水槽中時,水波紋產生的晃動經過凸面的頭盔面窗後,在視覺上產生放大效應,使得她產生巨大的眩暈感。工作間隙,她“掛”在艙壁上一動不動。醫生和試驗指揮都建議她上岸休息,她回絕了。每套水下服的壽命有限,下一次水就減少一次壽命,她不能因為個人原因而終止整場試驗,給試驗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損失,於是咬牙堅持挺過整場水下試驗。
劉洋曾説過一句話:太空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降低它的門檻,太空環境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對你特殊照顧。
48小時沙漠生存訓練結束時,又累又渴,還要頂着烈日在發燙的沙子裏揹着背囊徒步行進5公里。團隊友讓少背點裝備,劉洋堅決不幹,她認為自己是一名戰鬥員,要跟大家一樣貢獻力量,而不是添麻煩。堅持,堅持,再堅持一下。遇到困難時,劉洋總是這麼告訴自己。
劉洋珍惜每次訓練的機會,認真體驗,形成肌肉記憶。訓練之餘,她還根據自己的飛行經驗,參與各類太空產品的設計改造工作,大到太空艙、環控生保系統,小到太空垃圾收集裝置、太空食品、艙門手柄,她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合理化建議被採納。
再次進駐太空,劉洋對太空生活充滿期待,更期待中國空間站在他們手裏順利“竣工”,期待在空間站迎接下一批乘組的歡聚時刻。
蔡旭哲:為祖國出征太空感到驕傲和自豪
為了這一天,蔡旭哲準備了12年。對他來説,入選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飛向神秘而廣袤的太空,去探索未知的新起點。
蔡旭哲不怵從事危險係數很高的勇敢者職業。作為一名飛行員,蔡旭哲享受駕駛戰機翱翔藍天的感覺,一會兒在朵朵白雲間穿梭,一會兒俯衝下來,翻着筋斗,彷彿是雄鷹在天際自由飛翔。俯瞰祖國大地,領略大好河山時,他的心裏就會升騰起一股自豪感和使命感:我要守衞好祖國的藍天。
蔡旭哲不僅自己飛行能力突出,還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優秀飛行教員。曾有一名學員面臨停飛,蔡旭哲主動要求帶飛這名學員,通過認真觀察這名新飛行員的問題癥結所在,經過細心帶教,這名學員終於成功單飛。
和陳冬、劉洋一樣,蔡旭哲同屬我國第二批航天員。當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我國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時,坐在電視機前蔡旭哲深深被航天員這一職業所吸引,他嚮往飛得更高。當招收第二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時,蔡旭哲正好在外執行任務,返回部隊時,他在報名截止前幸運地搭上了“末班車”。
蔡旭哲牢牢記得當時加入航天員大隊時候的宣誓,“我自願從事載人航天事業……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願為載人航天事業奮鬥終身!”每一個承諾都是他的心聲。
同樣,航天員的飛天之路,都是由繁重的學習、艱苦的訓練堆砌而成。
轉椅訓練曾是蔡旭哲的弱項。第一次坐轉椅練習時,他非常痛苦,臉色蒼白,腹內翻江倒海,久久不能恢復。考核結果是二級,雖然及格了,但蔡旭哲堅持要做就要做到優秀;
水槽失重訓練,一練就是大半天。穿着堅硬的水下訓練服,像是在身上套了一艘“人”形飛船。餓了只能喝水,癢了也不能撓,有時幹活幅度大了,身上被服裝關節的硬結構硌破了皮也只能咬牙堅持;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要求與外界徹底隔絕,在狹小密閉環境中,三天三夜不能睡覺,期間還要忍着疲勞完成大量的工作……上百門科目,每個科目挑戰的幾乎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蔡旭哲就是這樣沿着這些登天台階一步步攀登而上。
2018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參加48小時沙漠生存訓練的經歷令蔡旭哲印象深刻。當乘組進入沙漠時,最高氣温達到40多攝氏度。接着又遭遇了沙塵暴,颳起8級大風。迎着漫天黃沙,他們趕在天黑前搭好帳篷。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幹,幹了又濕。因為飲水量有限,嘴都乾裂了也捨不得多喝。
第二天,他們又趕上了沙漠中難得遇到的大雨,晚上氣温驟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好在搭建的帳篷十分牢固,經受住了風雨的考驗。第三天,他們負重徒步行5公里,整整走了三四個小時。短短48小時,跨過了三天兩夜,卻像是經歷了一年四季。蔡旭回想起來總覺得苦中有樂。
所有航天員都通過考核,全部具備了執行任務的能力。但由於飛行任務次數限制,蔡旭哲一直沒有機會飛向太空。但他知道,中國載人航天跨越發展,空間站時代的任務越來越多,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機會也隨之增多,只有更加努力地訓練,才能更好地迎接機會的到來。
整整12年的執着與奮鬥,蔡旭哲入選飛行乘組,履行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祖國出征太空,他深感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有無形的壓力。空間站從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轉入建造階段,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任務非常繁重。比如,空間站首次出現三艙三船組合體在軌運行,要對這樣一個複雜的航天器組合體進行管理和運行,不僅工作量巨增,也面臨許多新的技術狀態去辨析掌握。
因此蔡旭哲深知每一個操作、每一個細節都關係任務成敗,地面訓練更要分秒不差、毫釐不失。每次大型試驗、大項操作,他都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對任務流程、操作手冊都反覆背記、爛熟於心,一遍遍推演,一遍遍練習。針對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為了實現完美對接,他常常一個人在航天員公寓裏對着桌面模擬器訓練到半夜。
飛天之路上,蔡旭哲無論經歷什麼樣的訓練,都無所畏懼,充滿着鬥志。他説,看到電影《長津湖》裏提到的“楊根思三個‘不相信’戰鬥宣言: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自己有深深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