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即將於1月11日出版的2021年第2期《瞭望》新聞週刊刊發了記者桂娟、袁月明採寫的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摘要如下: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光彩加身。
在向世界邁出“武步”的另一面,有關太極拳的種種鬧劇近年不斷上演,使太極拳在公眾輿論中被“污名化”。太極拳亂象頻出暴露了行業面臨的發展之困。
流派紛繁複雜,和而不統。正統太極拳的傳承講究師承,但目前除了陳氏、楊氏、孫氏、吳氏、武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種民間自創的小門派數不勝數。“況且七大太極社區的發展不均衡,對內難以一統,對外無法形成合力。”河南省温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表示。
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行業缺乏統一標準。目前,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人數過億,多在大大小小的拳館學習。相關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資本介入後,靠行業內部道德規約並不現實。“一個毫無基礎的人,來陳家溝學了兩天拳,就出去開拳館教徒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陳斌説,“從習練者到傳授者,這種身份轉變不需要統一的考核認證,也沒有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教學標準,處於雜亂無序的狀態。”
缺乏規範管理,歸口不清。由於太極拳集健康、武術、文化於一身,以及太極拳不斷走向海外的現實,太極拳相關活動往往涉及體育、外事、文化和旅遊等多個部門。據相關人士反映,目前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職能部門,對太極拳相關事宜進行實質性管理和引領。
業內人士認為,將太極拳打造成與印度瑜伽類似的世界性運動,需政府統籌,實現對機構、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高效運用。
建立高規格的研究機構,對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武學思想、文化內涵、歷史演變、技術要領等進行系統研究和論述。
開設專業化的教學單位。建立專門的太極院校或在現有高校中設置太極專業,培養一支能滿足習練者需求的高水平教練隊伍。
搭建常態化的交流平台。定期舉辦由政府主導的太極賽事,除突出太極拳觀賞功能的表演賽外,還可組織體現太極拳格鬥功能的比武賽,讓真正的“武林高手”有正規渠道交流切磋,而非私下“約架”。
形成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目前,太極拳沒有專屬的段位制,建議設立一套太極拳專屬的評價認定體系,按照“持證准入”原則,對行業進行管理和規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