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太空往事,發生在1981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太空馬桶堵了,航天員們堅強地套上了大便收集袋。然而,在返程途中,報廢廁所中的排泄物還是不小心泄漏出來,如天女散花般噴湧而出,在艙內到處漂浮,場面極為不適!
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太空往事,發生在1981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太空馬桶堵了,航天員們堅強地套上了大便收集袋。然而,在返程途中,報廢廁所中的排泄物還是不小心泄漏出來,如天女散花般噴湧而出,在艙內到處漂浮,場面極為不適!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航天夢,但是對於航天員來説,在太空中上廁所卻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情,一直困擾了他們幾十年。
憋着
人類最早的航天器裏面沒有廁所,並不是科研人員沒有考慮到這一點,而是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既然客觀條件受限,那麼就只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航天員在執行太空任務期間有了如廁的意念,就只能強行憋着。
好在,當時的航天員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一般都在幾個小時到十幾個小時之內,比如前蘇聯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任務時間只有不到兩個小時。
但是也有任務時間比較長的,比如同期美國的水星計劃,最長的一次太空任務時間超過三十四個小時。發射之前,美國航天員只能被迫進食“低渣食物”,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便意。
戲劇性的是,執行任務時間最短的東方1號航天員倒是先出了問題。1961年,人類飛天第一人、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即將步入發射艙時突然感到尿急,不知怎麼回事他很快就憋不住了,只好順着太空服的管子向外排尿。
同年,美國首位宇航員阿蘭·謝巴德由於等候發射時間過長也遭遇尿急問題,地面指揮官直接命令他尿在航天服裏。
看來,想要通過“憋着”來一勞永逸地解決太空如廁問題,那是相當不靠譜。畢竟,人有三急嘛!
“尿不濕”
在NASA後面的雙子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中,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叫做condom-ke unch的裝備來收集和保存尿液,但是這玩意兒可以説相當原始。對於固體排泄物,科學家設計了可封口的塑料收集袋,袋口有粘合劑供航天員粘住自己的臀部;袋內還裝有指套、乾濕紙巾和殺菌劑。
但是這也只是權宜之計。航天員如廁體驗非常差,甚至有人直接抱怨:“在太空中上廁所是整個任務最大的挑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名在美華人科學家發明的太空“尿不濕”橫空出世。他改進了太空服,在太空服中加入了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一千四百毫升的紙尿片,尿急問題才不再是困擾宇航員的難題。
太空馬桶
再後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終於為航天員設計出了一款堪稱“黑科技”的太空馬桶,以期徹底解決航天員太空如廁問題。
然而事與願違。2008年,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馬桶出現故障。2009年,國際空間站美國艙段的馬桶也出現了故障,十三名航天員不得不排隊去航天飛機上廁所。
2020年10月,NASA通過天鵝座貨運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送去了一個新馬桶。這個新型太空馬桶造價2300萬美元、歷時六年研製而成,堪稱史上最貴馬桶!
這個全新的太空馬桶確實物有所值,它配有多個固定扣帶、一個多層內膽、多組風機、尿液分流器、乾燥壓縮器、臭氣和細菌過濾器等設備。航天員的排泄物最後都去哪兒了
航天員的太空如廁問題解決了,那麼他們的排泄物是怎麼處理的,最後都到哪兒去了呢?
對於液體排泄物,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循環再利用。太空用水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往空間站中運送水源的成本是一個天文數字,所以在空間站中的航天員會充分利用每一滴水。航天員在空間站洗澡絕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與其説是在洗澡,不如説是在“給貓咪舔一舔”。他們的衣服也不能洗,穿髒了直接扔掉。所以,對於液體排泄物,也是本着物盡其用的原則,一般是通過特殊的設備進行過濾和消毒處理,然後再作為航天員的飲用水,或者用於加工食品。據瞭解,俄羅斯航天員過去一年在國際空間站使用尿液回收實驗系統,製取了超過171升還原水,用於加工食物和飲品。
對於固體排泄物,科學家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乾燥壓縮保存然後再扔掉。航天員的固體排泄物會通過真空乾燥設備進行乾燥和壓縮處理,然後封存在特製的密封袋子裏。當貨運飛船來送貨時,航天員就會把這些封存的固體排泄物和其他垃圾一起裝上貨運飛船。目前的貨運飛船通常都是一次性的(可重複貨運飛船也在研究當中),當它返回到大氣層時,就會在可控的情況下焚燬,裝上飛船的排泄物也將被大火吞噬,化為灰燼。
所以,當你在夜空中看到一顆美麗的流星劃過,先不要急着許願,那也許只是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