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溯元育新(EnvolveGroup),譯製:王潛/劉嘉培,溯元育新團隊,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老早我們就讀了中本聰的白皮書,我覺得比特幣很牛逼,是未來,一定得投。過去幾年來,我們一直在考慮在比特幣生態系統中進行投資,並且不斷尋找機會。今天,我們很高興能夠公佈我們在該領域的第一筆投資。我們已經與Ribbit Capital,SV Angel和Funders Club的朋友一起對Coinbase進行了投資,大家都是家人。

我們認為,比特幣代表着一種基礎和強大的力量,以一種開放的,分佈式的,點對點的協議,提供了強大的交換「購買力」的方式。它使我們回想起SMTP,HTTP,RSS和BitTorrent的體系結構和超級無敵的開放性。像其他底層協議過去所發生的一樣,企業家和開發人員現在正在比特幣之上構建各種金融技術,賦予其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效率,使其更易訪問且更安全。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Coinbase就是這種趨勢的完美例證。它是由Airbnb的工程師Brian Armstrong創立的,他想要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將比特幣整合到互聯網交易系統中。聯合創始人Fred Ehrsam是計算機科學家,前貨幣交易員。他們兩個已經迅速將Coinbase建成市場上領先的比特幣交易平台。

Coinbase提供了三個重要功能:

1. 一個用於存儲比特幣的在線錢包; 

2. 允許服務接受比特幣付款的商户平台;

3. 以及允許個人和商人將比特幣購買/出售為法定貨幣的服務。 

Coinbase位於舊金山,該公司的詳細信息和關鍵指標可在其“關於”頁面上找到。

Coinbase剛融了錢,正在招兵買馬嗷!來了就是家人。當然,他們也有一個博客(就像USV一樣)。

如果你是中小商户和企業,希望採用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Coinbase可以幫你搞定。比特幣本身的接收是免費的,如果要將比特幣換成法幣,只需要付一點點手續費,而且整個過程都是自動的,沒有銀行那些繁瑣的人工手續。

如果你想購買比特幣並在線存儲,Coinbase也可以幫你搞定。我自己,Fred Wilson,網絡效應、去中心化、無需許可金融基礎設施——比特幣的信徒,我就用Coinbase購買並保存比特幣。Coinbase有適用於iOS和Android的手機移動端原生錢包,並且在移動手機網絡上也能很好地運行。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儘管近一段時間隨着比特幣價格的起飛、崩潰和再次起飛,比特幣被各種媒體黑過來黑過去。但我們相信,我們正處在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起步階段。我們必須要建立足夠多的基礎設施,才能為數字貨幣提供良好的功能,讓它們支持大規模的業務擴張。我們很興奮能投資一支非常適合從事這項工作,並在比特幣領域建立大型成功業務的團隊。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USV一直是thesis driven(投資主題驅動)的基金。我們一直堅持圍繞一些關於互聯網的具體原則和觀點(比如網絡效應 / 去中心化),來驅動我們的投資決策。儘管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投資階段和地理位置(影響更小一些)也很重要,但我們的投資主題,或者説觀點,才是指導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首要因素。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投資回報由溯元育新團隊計算

我們對投資主題的重視和堅持幾年前就在《thesis 1.0》裏寫過了,我們搞早期投資,就是由強烈世界觀驅動的,而且我們還會強力推動這種世界觀的傳播。在那篇文章中,我們也試圖描述了投資主題的動態機制是什麼樣的,或者説可以演變進化成什麼樣的。過去幾年,我們明顯感覺到USV的投資主題在進化,2015年的今天,我們把Thesis 2.0呈現給你。

自USV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專注於互聯網「應用層」的投資。應用層建造在相對開放和紮實的基礎設施之上,而基礎設施讓無需許可的連接(permissionless connectivity,借貸、銀行、券商等等全部不用KYC,這只是地下室那一層)成為可能。

一開始,我們把所有和應用層相關的投資都叫做「大型網絡效應」——它們有廣大的用户基礎、大部分面向消費者、能夠或者有潛力觸達許多人(至少成百上千萬,很可能更多)。

幾年前,Brad把這個投資主題濃縮到了一條推文裏: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這篇thesis介紹了Twitter,Tumblr,Etsy和Soundcloud這類最大的網絡公司。到目前為止,它們已經證明了網絡效應的護城河效應。

久而久之,新的社交網絡擴大規模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不太可行,因為在大網絡公司的格局下,新公司需要搶走用户花在現有社交網絡上(如Facebook)的時間精力。

結果是,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那些支持大型網絡商的服務上,即所謂的「賦能技術」,這些服務本質上是平行的,但考慮到可以支持的網絡數量之大,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的。這些技術是為大量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提供基礎服務。

這些投資,包括Twilio(通信服務),MongoDB(數據庫服務),Cloudflare(雲安全供應商),SiftScience(詐騙保護)和Firebase(數據同步服務),以及最近的一個投資——Clarifai(圖像和視覺識別)。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投資回報由溯元育新團隊計算

然後,大概2012年左右,我們也投入注意力去思考針對特定市場的網絡效應:高價值、高差異、高防禦的細分市場中的網絡效應,部分原因是它們基於特定的領域。這些領域的網絡效應更加不容易被發現,因為它們涉及的領域更加具體和緊密。

這些投資通常可以歸為特定類別,例如教育或學習(Edmodo,Codecademy,Skillshare,Duolingo,Quizlet,Stack Exchange),金融市場(Lending Club,Funding Circle,Circle Up,C2FO),醫療保健和藥物(Figure 1, Human DX, Clue),科學與工程(Science Exchange,SimScale),法律(Casetext)和公司股權管理(eShares)。

這些更細微的網絡效應還包括用户端的遷移,例如網頁到移動端(Amino,Fugure 1或Duolingo),場所轉移(雲企業安全服務,例如Cloudflare)以及數據網絡(例如SiftScience,該網絡通過彙總數千個域名的數據點提供數據保護)。

最後,最近我們一直在思考和談論區塊鏈和比特幣。我們分析大型互聯網平台的網絡效應時發現,它們一部分的壁壘似乎是通過數據集中而積累的,其中包括用户數據、交互數據和交易數據。

我們開始看到,區塊鏈這種基本上去中心化的數據層,隨着時間的流逝可能會逐漸削弱這些優勢(老一代的網絡效應,比如FB/twitter)。

因此,我們的thesis開始尋找大型網絡效應的破壞者:圍繞着去中心化這些已有平台的數據資產,這些去中心化網絡能夠瘋狂搞事情顛覆一切。顯然這個領域還很早期,但我們已經在去中心化的領域投了一些公司,包括Coinbase(銀行和交易所),OB1(基於數字貨幣的商户交易市場)和Onename(去中心化身份)。

最後,隨着基礎設施提供商湧向應用層,在需求增長和新技術可用的同時,他們對連接性本身的投資不足。由於互聯網本身是創造力和創新的推動力,因此我們認為,像Veniam(“移動物聯網”)之類的企業以及我們所做的另一個還未宣佈的投資將成為下一代技術的基礎層。因此,我們還對那些採用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Access 2.0)的電信基礎設施公司進行了一些投資。

重要的是,我們對thesis 2.0的對立面進行投資的方式也是有累積效應的——我們不會因為發現了對立面的投資機會,就粗暴地停止當前這個領域的投資。這張圖看起來就像在展示USV 2004年至今進行的主動投資的成果: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為了把張圖放到我們最新的投資thesis中,我們今天再次把它濃縮成140個字符: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5 字。

轉載請註明: 2013年投Coinbase賺了兩千倍,我當時怎麼想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