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記者探訪|九大國棉廠:六處已“變身”住宅區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科技

國棉九廠老廠區已出租。

國棉二廠地塊大部分已建成新小區。

記者探訪

九大國棉廠:

六處已“變身”住宅區

紡織業在青島有着特殊的地位,昔日的九大國棉廠不僅撐起了青島“上青天”的美名,也在城市的規劃佈局裏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進入新世紀,隨着各國棉廠陸續關停、搬遷或改制,老廠區的利用成為新課題。據瞭解,九個國棉廠老廠區境遇各異,有的已化身創意產業園,有的則被徹底拆除,其不同的境遇引發關注。

記者瞭解到,在九個國棉廠老廠區中,國棉五廠老廠區變身“紡織谷”,國棉六廠老廠區被打造成跨境電商產業園,都得到相對妥善的保護利用,但其他七個老廠區目前的狀況都難言理想。其中,國棉三廠、國棉四廠、國棉七廠、國棉八廠老廠區被拆除,建起了居民小區,國棉一廠、二廠老廠區局部被保留,大部分地塊變成了住宅。

國棉九廠老廠區的情況則更為特殊。這座最早由實業家周學熙投資建設的紡織廠如今已變成華新工業園,廠房和倉庫全部用於出租。記者近日實地探訪時發現,該廠區整體已經非常陳舊,個別區域更是殘破不堪,很難與當年聲名遠播的棉紡廠“掛上鈎”。

與大部分前途未卜的國棉老廠相比,國棉五廠老廠區無疑是最幸運的。如今這個老廠房已成為紡織谷。走進其中,高高矗立的老式水塔和極具年代色彩的老廠房,瞬間把人帶入了幾十年前,那個青島紡織工業無比輝煌的時代。只是如今,這裏不再有機器的轟鳴,文化創意成為主旋律,昔日繁忙的老設備也都停了下來,成為獨具特色的裝飾品。個性化的環境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除了拖家帶口的市民,還有不少新興行業的從業者。在紡織谷,記者遇到了一位專門為商品拍照的攝影師,他每週都要到這裏多次。“今天是過來拍鞋的,這裏的火車、機器、老廠房在青島很少見,拍出來效果特別好。聽説青島還有不少老的國棉廠區,希望都能好好保護起來。”

青鋼老廠區:僅保留部分構築物

青鋼老廠區也是我市具有重要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產。在2017年6月公示的《膠濟鐵路沿線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利用規劃》中,青鋼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工業文明的代表被列入其中。

據瞭解,青鋼老廠區精華部分位於廠區西側,靠近貴陽路一線,包括鍊鐵廠、第一鍊鋼廠和第一高線廠三部分,總用地面積超過20公頃。而記者近日探訪時發現,昔日滿滿當當的地塊如今大部分已是黃土朝天,遍佈西片區的鐵軌已經拆除。三大核心部分中,除了南側第一高線廠還算保留完整外,第一鍊鋼廠目前完全也被拆除,地上已空無一物;北側鍊鐵廠龐大的上料系統雖然得以留存,但原有的4座高爐也被拆除了大半。

如此現狀,讓不少關注青島工業遺產保護的人士感到很痛心。一位長期關注青鋼發展的人士告訴記者,西片區對於青鋼工業遺產保護有着特殊的意義,其完整保護影響深遠。“這是一條從原材料入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鏈條工藝線,集中展示了鋼鐵工業的力與美。大量建築物、構築物的拆除,使得這條工藝線被徹底打斷。從某種意義上説,當下的青鋼老廠區已經‘喪失了靈魂’。”

調研

市場開發不夠 亟需價值認定

青島理工大學教師賈超長期關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2018年3月開始,他帶領團隊圍繞青島範圍內的工業遺產進行詳細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經過近20年的積極探索,青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在政策支持和個別項目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但在整體價值認定、保護途徑等方面存在不足,亟待改進。

據悉,該團隊對我市101處潛在工業遺產進行了全面田野調查和整理分析,將青島工業遺存分為紡織生產類、港口運輸類、食品加工類、重工機械類和其他類五個大項。其中,紡織生產類共調研工業遺產17處。總體來看,青島紡織業遺產現狀並不樂觀,國營九大國棉廠中的三廠、四廠、七廠、八廠均已被拆除,一廠、二廠僅保留局部,目前具有保護身份的紡織工業遺產僅存6處,與青島紡織業“上青天”的身份並不相稱;港口運輸類共調研相關遺產30處,其中港口遺產10處,鐵路遺產20處。總體來看,港口運輸類具有保護身份的工業遺產主要包括辦公建築、站房、燈塔等8處。由於管理上的相對封閉,在其活化利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食品加工類共調研工業遺產16處。總體來看,食品加工類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情況也較差,目前已改變使用功能的有3處,其中僅2處變身博物館,其餘均為閒置或租賃狀態;重工機械類統計的工業遺產共9處,7處已改變生產性質。其中青島北海船廠已改造成為奧帆中心,並順利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上合峯會。四方機車廠、青島一汽解放汽車廠、青島鋼鐵廠、青島紡織機械廠雖擁有工業遺產保護身份,但前景並不明朗;此外,其他類工業遺產包括水電供應類、石油化工類、商品加工類等,目前有的仍在使用中,有的卻或閒置,或被拆除。

青島是我國較早進行工業遺產再利用的城市之一。2001年被改造成博物館的青島第一啤酒廠,是迄今為止青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最為成功的代表。但在其他早期的保護利用中,部分項目對工業遺產價值挖掘不夠,僅對廠區的空間進行二次利用,以致失去了廠房的工業特色,隨着時間的推移,項目也逐漸失去了吸引力。

隨着老企業搬遷的推進,2008年以來,我市陸續確立一批特色鮮明、價值突出的工業遺產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4月,青島市政府批准下發了《關於在城市建設中加強歷史優秀建築和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在明確了工業遺產保護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五保護”,即廠房、設備、技術、人文檔案、歷史淵源的全面保護工作,併為工業遺產改建博物館提供參考。在此基礎上,一批博物館、產業園相繼湧現,但由於利用方法單一,缺少市場支撐,許多項目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2012年,青島市政府發佈了《青島市“千萬平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推進方案》,對市內老工業區的重要工業遺產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活化利用方案。在政策的鼓勵下,具有開發條件的工業遺產陸續被改造成創意園區,着力發展第三產業。該階段對青島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進行了深入探索,無論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開發都加大了開發力度和資金投入,活化利用效果和經濟效益均優於早期活化利用案例,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然而,依託創意產業活化利用工業遺產仍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受城市政策支持、經濟導向影響較大,持續性較弱。

探因

外延發展方式所限 項目開發模式單一

作為較早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城市,青島近年來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與先進城市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在長期從事城市規劃研究的王斌(化名)看來,青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困境與城市的發展階段是分不開的,當下,青島的城市發展仍處於“外延擴張”階段,大拆大建相對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精雕細琢的工業遺產保護有些“費力不討好”,因此,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王斌告訴記者,在老企業搬遷過程中,他曾經針對一些老廠區的保護利用與有關部門對接過,得到的反饋並不理想。“有關部門反應很冷淡,認為老廠區保留價值不大,適合拆除重新建設,即便是要保護,針對部分區域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全面保留。”

近年來,老城區拆遷中的資金“就地平衡”政策,使得項目開發資金只能從項目本身出,也無形中推動工業遺產落入“拆舊建新”的窠臼,影響了保護的“成色”。“對於商業項目而言,資金就地平衡沒問題,但對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一定要嚴格執行的話,就只能引導項目走向大拆大建。好在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近來工業遺產‘不搞大拆大建,不搞資金就地平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王斌如是説。

已活化的工業遺產如何有效地後續開發利用,也決定其是否能有更強勁的發展後勁。“經過調研發現,青島一些工業遺產項目活化利用後,效果並不好,這種情況值得關注。這一方面會影響單個工業遺產的保護,另一方面,更會影響後續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賈超遺憾地説,“通過梳理我們發現,青島工業遺產開發模式相對單一,主要由政府主導,缺乏自足創新能力和市場機制,開局可能不錯,但持久性較差。”

破題

加強頂層設計 全面精耕細作

依託技術創新 積極對接市場

工業遺產是青島的寶貴財富,將其保護好、利用好,不僅關乎遺產自身,對傳承城市文化、構建城市新型競爭力也有着重要意義。採訪中,許多關注青島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有識之士認為,青島應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精耕細作、依託技術創新、積極對接市場,儘快為我市保護利用工業遺產提供最切實的發展策略。

市政協委員、青島大學自貿區研究院院長、教授歐斌認為,保護利用工業遺產首先要在全社會範圍內重塑對工業遺產的認識,尤其是樹立企業主體對工業遺產的正確認識。“工業遺產從來都不是什麼包袱,而是企業和社會的寶貴財富。企業很多時候可能更關注眼前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的方式,出台專門的政策,提高企業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度。”

市政協委員、青島博物館研究員史韶霞非常認可歐斌的觀點。從事博物館工作超過30年,史韶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青島市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這些年來,青島市民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意識不斷提高,但與市民的積極主動相比,企業、集體的遺存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導致城市失去了很多重要的歷史見證物,尤其是工業類的遺產,像全國紡織壓錠第一錘,一些工業局改制前原有牌匾等,令人非常遺憾。目前,青島正在建設國際時尚城,加強工業文化遺產、遺址保護,不但能豐富國際時尚城的文化內涵,更是對青島歷史全面的記錄和宣傳,更好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豐富休閒娛樂的內容,提升城市自豪感和企業榮譽感。”

如何提升工業遺產在城市轉型中的作用,也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毛振鵬認為,青島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更新應當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賦能城市發展,成為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下,青島正在由外延式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城市走向精耕細作,這給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相比城市中的其他建築,工業遺產容積率相對較低,造型多變,非常適合打造區域的中心客廳,為新產業新行業發展提供平台。”毛振鵬告訴記者,在這方面,上海提供了很好的樣本,通過精心勾勒,上海楊浦濱江由昔日的“工業鏽帶”成功轉身“生活秀帶”,對青島很有借鑑意義。

依託技術創新,積極對接市場,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走出困境的重要抓手。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呂紹勳認為,當前,工業遺產主要有兩種利用方式,一是打造產業園,二是建設各類文化設施。打造產業園時,應更加註重市場導向,營造獨特的環境和貼心的服務,吸引新型企業和人才入駐;打造文化設施時,要注意新技術的應用,將“文化味兒”和“科技範兒”有機融合,持續吸引關注度。“智慧博物館是博物館發展的新形態和必然趨勢,它淡化了實物、數據和人之間的界限,提供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我市博物館類型的工業遺產不在少數,能否對這些博物館進行技術升級,比如利用5G網絡,讓觀眾能夠秒獲各類服務設施信息。通過AR/VR等手段,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工業文明時代老青島的魅力。通過將傳統博物館打造為‘網紅場所’,全面提升場館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呂紹勳表示。

編輯點評

從“歷史存量”向“產業增量”跨越

工業遺產,是一個城市工業發展的印記,已融為地方記憶乃至城市認同的一部分,植入一個城市的歷史基因。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重利用工業遺產,打造特色城市文化,擴展城市文化形象。

作為老牌工業城市和較早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城市,青島工業遺存可謂門類齊全,具備極大的開發潛力。但近年來,囿於青島城市發展“外延式擴張”,大拆大建頗多,精雕細琢稀少,工業遺產的保護存在許多“短板”。九大國棉廠六處“變身”住宅區,青鋼老廠區建築物已被大半拆除,這些細節讓我們管窺到青島工業遺產保護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究其原因,活化利用效果差,缺乏創新內涵、開發模式單一、市場對接不足等難辭其咎。更重要的是,整個城市看待工業遺產保護價值存在單一認知傾向,往往只重視物質遺產中的建築使用價值、空間可利用價值,而忽略了非物質歷史文化價值。因此,除了入選國家級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少數“幸運兒”外,大部分散落在城市中的工業遺產的保護之路可謂舉步維艱。

未來,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工業遺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主題。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上海顯然是一個可資借鑑的好樣本。作為近代工業的中心和我國最早提出工業遺產保護的城市,上海目前已經擁有300多處工業遺產建築。從楊樹浦水廠、蘇州河水果倉庫等單體建築的保護,到莫干山路M50、紅坊藝術園等工業建築羣空間再利用,再到黃浦江沿線大規模的整體保護,上海已具備由“文物、優秀歷史建築—風貌保護道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共同構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體系。

想要從城市文化發展和推廣的層面保護工業遺產,頂層規劃、頂層設計必不可少。青島正在建設國際時尚城市,加強工業文化遺產、遺址保護,不但能豐富國際時尚城的文化內涵,更是對青島歷史全面的記錄和傳播。因此,如何高標準、高站位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規劃,是未來決勝之關鍵。

在操作層面上,應積極借鑑先進城市,做好合理規劃下的市場化開發,邀請專業團隊和社會資本,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同時,利用高科技對工業遺產進行全面升級,打造工業遺產的“高體驗”感,吸引更多人氣。未來,希望青島能有越來越多“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工業遺產能積極走內涵式發展之路,被精心打造為文化創意園、休閒街區、愛國主題教育基地,真正實現歷史存量變產業增量的跨越提升。(本報撰稿/攝影 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