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模型分析:你的產品,用户為什麼不買賬

無論產品還是運營,懂用户不是萬能的,但不懂用户萬萬不能。文章介紹了兩個研究研究用户行為的模型,供大家一起參考和學習。

前幾天去拜訪了一位在線教育巨頭的用研負責人,聊天時,説起了一件讓他頭疼的事情:老闆下了一個任務,提升用户轉化率。給老闆彙報既要有理論模型支撐,又要落地有效,給他急得直上火。

我詳細聽完後,給他介紹了兩個之前自己用過的模型:用户心智決策模型和Fogg Behavior Model

用户心智決策模型是橫向定位用户在哪個環節流失;Fogg Behavior Model 則是深挖用户不滿意的背後原因。

佔領用户心智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喊得最響的口號,但用户心智決策模型一直難以有服眾的理論,衍生的流派很多。

筆者一般使用較多的是自己基於羅蘭貝格理論化用的模型,其具體流程是基於用户需求驅動、信息獲取、驅動因素、使用後體驗等因素搭建起來的。

模型搭建的具體流程是:採用定性的方法,對用户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詢問用户:

為了更直觀呈現,以用户購買汽車保險為例,畫出用户心智決策模型,供大家參考。

通過用户心智決策模型,可以明確用户在轉化決策中哪一步出現了流失;但瞭解用户為什麼“不買賬”背後的原因,還需要Fogg Behavior Model。

Fogg Behavior Model 中文名:福格行為模型,其原理可以解釋為:一個人不做某件事,要麼是不想做(沒動機),要麼是不會做(沒能力),要麼就是忘了做(沒觸發)。

Fogg説人的行為由動機、能力和觸發條件這三要素組成,這三個同時都滿足時行為才會發生。

用一個等式來簡化就是B=MAT,其中B是Behavior行為,M是Motivation 動機,A是Ability能力,T是Triggers觸發。

首先,行為的發生必須要有足夠的動機。動機可以分為3個類別,感覺,期待和歸屬感。第二個要素是能力,就是説用户得有能力完成這個行為。最後還有一個觸發其產生行為的點。產生行為的3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如下:

圖形中,縱座標為動機,下方是低的動機,上方是高的動機,橫座標為能力,左邊需要的能力高,右邊需要的能力低。

圖中的這條曲線叫行為成功曲線,曲線和曲線上方是行為成功區,在這塊區域裏觸發是有效的;曲線下方就是行為失敗區,這個區域裏觸發是無效的。

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戴西,説過一句話“動機是行為的能量源泉”。動機為行為的產生提供原始驅動力,也就是很多老闆問你的“驅動因素”。

動機一般分為6個要素,就是我們説過的感覺,期待和歸屬感的正反兩方面:

以在線保險產品為例,進行拆解説明:

提升用户自身的能力短時間內難以有效,而且成本較大;Fogg 對此的解決方案是:提升產品的易用性,這和當下互聯網公司紛紛從提高NPS轉型為提高產品的易用性不謀而合。

提升產品的易用性主要有時間、金錢、體力、腦力、社會偏好和非日常6個要素:

現實社會里,商家們為了讓用户購買使用產品,將觸發點,用到了極致。比如:地鐵裏面,刷牆的廣告“找工作,上boss,和老闆談”、“天眼查、查公司、查老闆”;還有大家經常在生日、節日等時間收到的商家祝福、提醒短信等;這些都是觸發用户購買使用的激活點。

觸發用户產生行為的激活點可以分為3類“火花”、“促進”和“信號”

火花通常不會馬上起作用,直到它被識別,並和目標行為聯繫在一起時,才會產生行動。廣告的作用其實就是在我們大腦裏種下火花,合適的時機就會引導我們採取相關行動。

促進的目的是讓行為更易發生。促進可以用文字,圖形、視頻或其他形式呈現。有效的促進是讓用户覺得這個行為是很容易執行的,並不需要用户付出他們沒有的資源。比如軟件的升級通常會提示我們只需要一次點擊同意就可以完成,京東、淘寶的點擊一次就完成購買等都是很強的促進。

信號通常只起到提醒的作用,它是在動機和能力都充足的情況下起作用,比如大家經常收到的移動/聯通通知繳費的信息。

提升用户轉化率,不僅需要橫向看用户流失場景,也要縱向深挖用户流失背後的原因。一步一步的認真分析用户決策,探查用户“不買賬”背後的心裏動機,最終能找到提升轉化率的有效措施!

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忠誠用户!!!

作者:三金體驗,微信公眾號:用户在左 體驗在右,主要分享用户體驗、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等個人心得。

本文由 @三金體驗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88 字。

轉載請註明: 2個模型分析:你的產品,用户為什麼不買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