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京東到家與多點Dmall 競爭還是協同?| 新零售核心公司觀察⑤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科技

  作者:劉深

  新零售意味着什麼?在內需+在線成為重要確定性的當下,一二級市場正在重新審視它的未來和價值。

  新零售並不新了,隨着上半場的羣雄逐鹿,其格局大體分為阿里+蘇寧、騰訊+京東兩大陣營。場景、物流、支付為觀察新零售平台價值最重要的三條主線,而場景又細分出前置倉模式、新零售超市+餐飲模式、平台模式和傳統商超模式。

  後疫情時代,站在中場的新零售行業如何解決上半場的問題?如何打開下半場的空間? 我們將以產業和資本為主線,對其進行中場覆盤。

  本篇將從新零售的“前線戰場”——場景開始,盤點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京東到家、多點Dmall。

  京東到家

  隨着近年來新零售的快速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趨勢逐漸增強,作為連接線上線下的中間平台——本地生活服務行業,正向着萬億市場邁進。2016年,行業整體市場規模超3000億元,持續多年40%以上的高增長之後,2019年上半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的線上交易規模已經突破9000億元人民幣。

  本地生活服務O2O市場目前主要分為到家O2O和到店O2O兩大模式,此前,到店模式一直佔據了整個O2O市場近80%的份額,美團與餓了麼 口碑則形成了兩強爭霸的局面,分庭抗禮,幾乎壟斷了到店O2O的全部市場;而到家業務的滲透率一直處於偏低水平,2015年時僅佔本地生活服務市場一成的市場份額,直到2019年,新零售玩家逐漸意識到到家O2O的重要性,業務佔比不斷攀升,才達到近四成的比例。到家模式逐漸成為本地生活O2O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東到家和多點Dmall就是其中平台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為當前商超大快消到家O2O的代表之一,京東到家的核心業務就是邀請商超門店入駐平台,消費者購物後,配送員到店取貨,基於LBS定位,結合自家眾包物流達達,將3 公里內資源一小時快速送達到消費者。

  京東到家的模式類似於商超在網上開店,平台方承擔的大多屬於網上引流和線下配送的角色,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入駐商家的銷售扣點向消費者收取的運費。這意味着,任何一個超市都可以在京東到家上開店,實現線上銷售,這種輕而快的模式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由於門檻較低,更容易快速實現商家接入規模化,京東到家可以在很快的時間就能夠進入到很多城市,並且覆蓋到眾多用户。

  截至目前,京東到家業務覆蓋全國超過700個縣區市,註冊用户7400多萬,月活躍用户超3000萬,日單量峯值超150萬單。

  然而在與大型商超的規模化合作背後,其SKU數量並沒有成比例放大,即便是永輝超市,其線上商品也僅有1000種左右,遑論中小門店。這源於京東到家與大型商超“同店不同倉”的合作模式——同一個門店分設兩倉,一是傳統的後倉區,為門店線下經營提供存儲供貨服務,二是“電商專屬工作區”,為線上銷品的倉儲區和揀貨、打包工作場所。兩倉平行作業,互不干擾,雖然提高了一定的履約效率,卻很難充分打通、實時共享庫存數據,導致商超與電商間的協同性不足,缺貨率較高。

  不過,就目前看來,消費者對於到家O2O的需求更多還是聚焦於便利性與及時性,從這一點上來説,京東到家還是擁有着其他平台所不及的優勢。2016年,京東到家與即時配送服務平台達達整合,去年12月,二者正式更名為達達集團,並確立了“零售 配送”的雙核驅動戰略——京東到家作為本地即時零售平台,搭建從大賣場、便利店到精品超市的多類型、全業態商超矩陣;而作為本地即時配送平台的達達快送,則搭建起由落地配、即時配、個人業務三大板塊組成的立體化配送服務體系。

  清晰的生態體系下,加之疫情的催化影響,京東到家的的平台優勢逐漸顯現,2020年春節期間,京東到家全平台銷售額同比增長540%。其中,超市商品銷售額同比去年春節增長600%,醫藥產品增長430%,水果和蔬菜均增長達200%。今年5月13日,京東到家所屬的達達集團已經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公開遞交招股書,計劃籌資約1億美元。

  多點Dmall

  同樣是與商超進行合作,多點Dmall採用的是系統級打通模式,通過系統深度對接,在技術、商品、庫存、倉儲、物流、會員、營銷等方面實現供應鏈的線上線下完全一體化運營。多點Dmall實際承擔兩部分功能,一是給傳統零售商做升級,通過互聯網技術提升他們的店內管理效率,二是通過提供完整的電商能力,使他們具備成為電商平台的基因。

  因此雖然多點Dmall與京東到家常常接入相同的傳統商超分食市場,由此也存在一定的業務衝突與競爭關係,但二者的的側重點與佈局均有不同。

  一方面,京東到家的優勢主要在於和達達形成的“零售 配送”體系,可以為入駐商户提供1小時送達服務,而多點Dmal雖然也為合作商超提供物流配送,但配送團隊大多采用自營 第三方合作的模式,自營配送員佔比並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京東到家作為開放平台,合作業態眾多,囊括了生鮮、超市、醫藥、鮮花、蛋糕、家居、百貨、服裝、個護、美妝、數碼等十數個實物品類銷售,而多點Dmall主要聚焦於區域零售巨頭,更像是合作商超的“電商平台”,用户在一定區域內,只能看到一家多點Dmall合作的商超,這不僅避免了合作商超之間的惡性競爭,也可以讓打開多點Dmall APP的用户,都成為合作門店的線上用户。

  其實,從京東到家和多點Dmall的定位佈局來看,二者間本質的不同就在於一個是互聯網平台的思路,一個是傳統零售人的思路,一個是為線下帶來更多的流量,創造更多的可能性,一個則是基於傳統零售的切身痛點,從門店後端的數字化改造入手。

  但相對而言,多點Dmall的模式更具有差異化優勢,這也是其摸索了很久之後的選擇。創立之初,多點Dmall也是採用當前很多生鮮平台的前置倉“代購模式”,並曾在全國20多個城市攻城略地,瘋狂“燒錢”,一年的狂奔之後發現,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模式的調整之後,多點Dmall將側重點放到了後端的數字化改造,深入傳統零售的供應鏈體系,這一模式也得到了市場的驗證。截至2019年12月,多點APP註冊用户8000萬,月度活躍用户1600萬,已經蟬聯QuestMobile、易觀、極光大數據等各大生鮮電商排行榜首位近3年。

  而據多點Dmall披露最新數據顯示,多點在2020年春節期間,GMV同比增長232.2%,新增註冊用户同比猛增236.3%;2020年1月,GMV超42億元,環比去年12月增長162.2%。

  站隊騰訊新零售:京東到家與多點Dmall互為競爭、互為補充

  有趣的是,京東到家和多點Dmall背後,站着相同的一位大佬——騰訊。

  此前金融界的中場盤點中曾提到,騰訊 京東、阿里巴巴 蘇寧是目前新零售戰場的兩大主陣營,騰訊京東本就同氣連枝,而京東到家就是京騰賦能線下的排頭兵,其正是憑藉京騰的聯合背書,才能迅速接入傳統商超,形成規模化優勢。

  2018年8月,多點Dmall公開確認接受了來自騰訊的融資,並與其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這意味着,在新零售的兩軍對壘中,多點Dmall也正式站隊騰訊。

  多點Dmall選擇騰訊也是出於二者的互補性——騰訊作為互聯網平台,數字化能力更強,可以助力Dmall對傳統商超的數字化改造;而相比騰訊,多點Dmall在賦能傳統商超的過程中,曾親自為每個區域零售巨頭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後台對接系統,更瞭解傳統零售,是騰訊在賦能線下時必不可少的幫手。

  而最重要的時,盤點京東到家與多點Dmall的模式不難發現,二者之間雖有交叉、互為競爭,卻又在業務方面有着很強的互補性,一個依託專門的商超平台和最後一公里物流服務能力,為C端用户提供極致的配送體驗;一個深入傳統零售的供應鏈體系,為B端做各個鏈路的數字化改造。二者合圍,騰訊將在新零售的平台佈局中,形成一個覆蓋B、C兩端的閉環。

  由於業務的交叉,京東到家與多點Dmall未來的局部競爭總是在所難免,而二者究竟能否實現更好的協同效應,還有待時間驗證。但對騰訊而言,只要雙方不會出現惡意競爭,就一定是利大於弊,這也是騰訊一貫的投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