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聯網醫療的四個目標|琚文勝

我國互聯網醫療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對它的發展充滿了期待。

信息化天然具備變革的基因。互聯網雖然源自西方,但中國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它讓我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改變,猶如孵化了一個新的社會。如今,我們既感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諸多有益變化,也能預見到互聯網未來可以帶來的變化將遠不止於此——當下的醫療衞生行業正是這樣一個值得期待的領域。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2018年9月,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制定了,對醫療機構利用互聯網開展醫療活動提出具體規範意見。自此,我國迎來了真正的互聯網醫療時代。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倒逼互聯網醫療加快了發展步伐。

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總體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們對它的發展充滿了期待。我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目標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便捷、豐富、智能、人文。這種期待,基於我是一名醫療衞生信息化工作從業者,也基於我是一位在其他領域被“互聯網 ”薰陶過的普通百姓,更基於我是一位不可避免要到醫院就醫的患者。

第一個目標:便捷

互聯網的突出優勢是面向大眾,互聯網醫療的主要特徵就是直接面向大眾提供醫療服務。在這種面向大眾的信息系統中,患者是系統的主要用户,他們操作信息系統的能力參差不齊,因此簡單易上手是對互聯網醫療的第一要求。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挑戰,因為醫療信息系統過去以醫生、護士等醫務人員為主要用户,直接面向患者提供的應用很少。

便捷性,體現在互聯網醫療的診前、診中、診後以及線上線下一體化,也即診前、診中、診後和線上線下的有效協同中。我們現在處於互聯網醫療的初級階段,互聯網醫療的相關信息系統會側重實現最核心的功能,即醫生和患者的線上交互,所謂在網上“看醫生”,這是診中部分,是診療活動的核心。但是患者必然要經歷診前、診中、診後各個環節,才能完成一次就醫。這些環節有的可以在線上做,但抽血化驗、影像檢查等只能在線下完成。因此,如果我們的信息系統能夠做到診前、診中、診後的無縫銜接,使得患者線上線下就醫的過程平順轉接,互聯網醫療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目前,在線問診、分診導診、上傳個人病歷資料等診前各環節,結算、藥品物流下單、隨訪、複診預約等診後各環節,基本上都實現了相應功能。雖然能夠做到各個環節合理銜接、平順流轉的,在現階段還是鳳毛麟角,但醫院已經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了,比如有的醫院已開通線上開檢查單和預約檢查的功能,這就是互聯網醫療從以診中為主,向診前、診後延伸,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融合的做法。

另外,線上線下一體化還體現在: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醫院把線上醫生候診和線下醫生坐診等同對待。目前,線上醫生和線下醫生的一大區別是,線上醫生以自己的業餘時間、碎片化時間為患者提供服務,而線下是有排班安排、有特定出診時間的。今後,醫院也將給線上醫生排班,醫生在安排好的時間裏在線上出診。這時線上醫生手中的手機或PAD,就和線下醫生辦公桌上的醫生工作站的概念與作用是一樣的。

要實現上文所説的診前、診中、診後全程化,線上線下一體化,就要做到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我們用過微信、支付寶都有體會,一開始微信是社交工具、支付寶是支付工具,但現在它們已經能方便地轉接到其他我們可能需要的程序之中,如點外賣、手機充值、生活繳費、叫網約車等,形成了各自的生態圈;同樣,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也已不僅是導航工具,而是連接了很多與生活場景相關的應用,成為其他應用的便捷入口。如今,這樣的系統互聯互通無處不在,不同的系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互聯網醫療需要這樣的互聯互通。比如一個有醫保支付的高血壓患者,一直在線上看醫生,醫生開出電子處方,患者付費後,藥品送到家;當患者有了新的症狀,線上醫生能開出電子檢查單,患者付費並在線上預約檢查,到了預約時間就可以到線下實體醫院做檢查;檢查結果出來後,系統把電子檢查單發給線上醫生,線上醫生看了檢查結果後,診斷還是高血壓,開出電子處方。在這樣的過程中,醫院內部的信息系統,如電子病歷、藥房、檢查、收費等業務系統要互聯互通,同時還要與外部的醫保、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

通過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現診前、診中、診後和線上線下一體化,讓患者感覺很方便。另外,各地目前都在建設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重點的區域衞生信息平台,如果各互聯網醫療系統能夠與區域衞生信息平台聯通,線上醫生可以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查看患者在其他醫療機構的就診記錄,充分掌握患者情況,不用患者自行上傳病歷資料,有助於提高線上診療的準確性和效率,也有助於判斷是否複診。當然,與其他領域有所不同的是,醫療業務的複雜度和專業性要求很高,每家醫院的就醫流程也往往各不相同,所以,實現如前所述的目標難度很大,也難免有理想化的感覺,顯然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實現的,但這應該是互聯網醫療的努力方向。

第二個目標:豐富

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目標應該是豐富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提供豐富的操作功能,患者在不同的就醫環節、不同的應用場景可以獲得相應的功能服務和支持,如健康知識、找醫院、找專科、找醫生、問診、導診、預約掛號、線上診療、電子處方、線上結算、電子檢查單、藥品物流、線上續方、檢查檢驗結果查詢、預約檢查、電子健康記錄、線上隨訪、滿意度調查、温馨提醒等;二是信息服務的類型豐富,互聯網醫療信息系統不僅功能豐富,滿足各種實際應用,還應融合資訊與知識,提供就醫指南與健康科普;三是適應的應用場景豐富,互聯網醫療信息系統應能涵蓋診前、診中、診後等不同的就醫環節和應用場景。

要實現上述豐富屬性,業務與信息的協同很重要。很多功能的實現,都需要不同的業務部門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另外,業務引領也很重要,業務方要主動梳理適合互聯網診療的業務清單,因為醫療實在複雜、環節實在太多,比如“複診”就分為很多種情況。

我碰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位患者住院做手術,出院時醫院開出複診單,讓患者一週後複診。複診時,醫生説這次複診主要看有沒有發燒等不適,如果沒有就開個CT檢查單,一個月之內做完CT檢查,等CT報告出來後再掛這位醫生的號,他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患者説自己各方面感覺都挺好。整個複診過程沒有進行測體温、量血壓等需要線下現場完成的診療活動。

如果醫生對這位患者的本次複診符合診療規定的話,那類似的醫療活動就可以變為線上複診。互聯網醫療系統可以設計由程序先問診,患者如果選擇“沒有發燒”就進入線上診療,如果發燒了就進入線下診療。這樣既可以方便患者,又能提高醫療效率,在疫情期間還可以減少人羣聚集。所以,建議各醫院對不同的複診項目進行梳理,列出適合線上開展的複診項目清單,逐步擴大線上診療的服務項目。

第三個目標:智能

所謂“智能”,就是要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更多地應用到信息系統中。例如,患者可以自助問診,提高線上複診成功率;智能客服通過文字或語音,進行導診分診及解答問題;設立個性化健康管家,能夠根據患者情況自動推送知識或提示;智能顯示,根據患者特點突出常用功能等。當然,在此過程中,系統要注意尊重並保護患者隱私。

第四個目標:人文

醫療要以患者為中心,信息系統也要實現這樣的宗旨,應該建設有情感、有温度、會主動交流的信息系統。

現在很多信息系統都已自帶情感:早上打開電腦,一幅絕對吸引眼球的絕美照片映入眼簾,讓人賞心悦目,再看還有一行字,馬上元氣滿滿,這行字是什麼呢?“生活原本沉悶,但跑起來就會有風”。細看屏幕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做一做眼保健操,活動活動頸椎”。這樣的系統調節了我們的情緒,讓用户更加舒心愜意。現在,我們在其他系統和應用場景中遇到類似情形的機會越來越多。實際上,系統的情感、温度並非“自帶”,而是系統背後的人或醫院利用信息技術,將自己的人文關懷設計開發進了系統。

互聯網醫療信息系統的相當一部分功能是面向大眾的,需要從一開始就重視這樣的設計,理解患者使用系統時的需求,並且設計響應流程,讓患者的情緒有人關心。這是互聯網時代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在實踐中的體現。

互聯網醫療信息系統如何做到人文關懷?我認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一是界面設計,美觀大方、清晰温馨;二是交流文字,親切友好、温暖尊重;三是系統功能,豐富適宜、操作方便;四是表情圖符,積極樂觀、風趣關愛。

以上是我對互聯網醫療的美好期待。可能這四個方面的目標定得有些過高,特別是由於醫療服務的複雜性、公益性等特點,導致醫療機構、企業在很多方面的投入效益不明顯,從而缺乏足夠的動力。實現這樣的目標必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也呼籲政府部門能加強引導、創新機制、加大投入,促進醫療機構加快提升互聯網醫療服務水平的步伐,滿足人民羣眾的新期待。

作者簡介

琚文勝,北京市衞生健康委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市衞生健康委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管理學碩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管理學訪問學者。

主持制定了《北京市公共衞生信息系統建設規劃》、《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全民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等。主持電子病歷共享工程、社區衞生服務管理信息系統、計劃免疫管理信息系統、婦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統等二十多項北京衞生行業重大信息系統建設。《數字醫學概論》、《醫院管理學——信息管理分冊》編委,《醫院電子病歷數字簽名實施指南》主編。

原標題:互聯網醫療的四個目標:便捷、豐富、智能、人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44 字。

轉載請註明: 【IT】互聯網醫療的四個目標|琚文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