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風火火開場、冷冷清清退出” 區塊鏈項目落地遇阻

央廣網北京6月10日消息(記者任夢巖 柴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些地方政府在開展區塊鏈應用時遇到了“風風火火開場、冷冷清清退出”的困局。有地方政府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一個區塊鏈管理平台,以提高當地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能力。本意雖好,項目推進兩年後卻偃旗息鼓了。

記者通過中國政府採購網搜索發現,半年內,與區塊鏈相關的各地政府採購有30多項,如果算上採購時“提及區塊鏈”的項目,則多達2000多項。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大勢所趨,但為何有些地方卻沒能把技術應用到位呢?專家解釋,區塊鏈技術雖好,但其應用場景有限,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神器”。

據報道,當時參與項目的工作人員張德勝介紹,2017年,他們的主管領導認為,區塊鏈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在司法、執法等領域進行示範應用,解決電子數據“取證難、示證難、認證難、存證難”等問題。比如,將區塊鏈技術與法院執行工作深度融合,把區塊鏈智能合約嵌入裁判文書,後台即可自動生成未履行報告、執行申請書、提取當事人信息、自動執行立案、生成執行通知書等,完成執行立案程序並導入執行系統,有助於破解“執行難”。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區塊鏈平台需要有足夠的數據支撐,成為真正的數據庫後才能實現落地運轉。但地方政府沒有出台明確的政策作支撐,工作人員在與其他部門溝通過程中處處碰壁。整個區塊鏈管理平台需要的數據涉及當地的銀行、保險、電信等部門,有些部門願意提供數據,有些部門並不願意。

再到後來,重視區塊鏈項目的主管領導換了工作崗位,一度“風風火火”的項目也就偃旗息鼓了。

長期關注區塊鏈技術的中國數字資產研究院副院長孟巖介紹,這樣的案例也許只是區塊鏈技術在推廣中的個案,但的確反映出無形的“信息壁壘”給區塊鏈技術落地帶來很大挑戰。他解釋説:“大部分區塊鏈應用的基本邏輯有問題。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區塊鏈,首先需要把各個不同政府部門或者一些不同企業的數據集中到區塊鏈上,然後再發揮區塊鏈不可篡改、易於溯源的優勢。這個想法聽起來很好,但在實踐當中,哪一個部門、哪一個企業願意把自己的數據無償捐出來,然後放到一個鏈上,讓所有人都能看得到?這種阻力的核心問題就在於,數據即權利,尤其對於政府和企業而言,數據是他們的核心資源,把這些東西毫無保留地捐出來,至少要為其付錢,這些問題沒有考慮到,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理想狀態下,企業和政府區塊鏈的應用場景應該是怎樣的?孟巖這樣設想:“區塊鏈技術其實是個協議層技術,正確的使用方法應該是將區塊鏈整體融入到互聯網內,也就是變成互聯網的一個價值層協議。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互聯網界和國家力量共同協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勝劣汰法則下,允許各個不同的企業推出互聯網的價值層協議,這其中一定會涉及用區塊鏈的方式來構造一個基礎設施。理想的狀態下,區塊鏈就像4G、5G一樣,我們開發應用的時候不用再關心區塊鏈的問題,而是可以直接使用底層所實現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在它上面去定義自己的需求、開發自己的應用。”

而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認為,從國家層面來説,區塊鏈發展非常重要,但該技術並沒有普通民眾想象的那樣“神奇”,如果沒有物聯網等配套成熟技術的支撐,它目前能做的事情還不是很多。他説:“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它的存儲空間有限。比如一個區塊只有幾兆,多的30多兆,但在現實裏,一個視頻、一張圖片就很可能會超過這個範圍,在物聯網裏,每時每刻都會有攝像頭數據的產生,不可能把這些原始數據都放到區塊鏈上去。”

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是“不可篡改”。但是,鄒傳偉提出,區塊鏈只能保證中間環節不被篡改,信息源頭的真偽其實無法比對。“如果數據的源頭不是真實的、寫入環節不能真實準確,則整體的真實準確性並沒有任何提高。區塊鏈並不是一個神奇的技術,現實的問題遠遠超過了它能解決的範圍。”鄒傳偉説。

鄒傳偉舉例,如果想要實現大閘蟹全程“溯源”,難點在區塊鏈之外,每一隻大閘蟹身上都要裝有物聯網芯片,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相關驗證。目前來看,使用物聯網芯片的費用要遠高於螃蟹本身的價格。

那麼,目前區塊鏈技術真正的應用方向在哪裏?鄒傳偉認為,全球比較前沿的應用領域仍然在數字貨幣方向,不同於“比特幣”等炒幣概念,我國正在討論的DC/EP數字貨幣技術就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前景也很廣泛。他説:“DC/EP的核心技術和一些特徵跟區塊鏈是一樣的。這類應用會讓貨幣和支付出現一個新的形態,目前在提高金融普惠性、改進跨境支付等方面已經有很多研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1 字。

轉載請註明: “風風火火開場、冷冷清清退出” 區塊鏈項目落地遇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