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這麼多高科技,珠峯“人肉測高”為何仍必不可少?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科技

▲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時隔15年,再次丈量珠峯。

5月27日11時,2020珠峯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衝頂隊員成功登頂珠峯,完成丈量珠峯的關鍵一步。據報道,他們於當日凌晨2時10分開始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向珠峯峯頂挺進。

珠峯“變矮”,源於測量精度“升高”

精準測量地球之巔,既源於科學準確性的要求,也能夠體現儀器和人類能達到的高度。如今雖然有遙感衞星、無人機、直升機等設備,但在測量珠峯方面或缺乏精度、或缺乏可行性,所以,珠峯再高,也需要人腳踏實地測量。這既是現實需要,也是科學精神的體現。在科學中,沒有腳踏實地的實驗和身臨其境的勘測,很難得到真實而準確的結果。

此次的珠峯高程測量有幾個方面的任務和創新,分別是:依託北斗衞星導航系統,開展測量工作;國產測繪儀器裝備全面擔綱本次測量任務;應用航空重力技術,提升測量精度;利用實景三維技術,直觀展示珠峯自然資源狀況;登頂觀測,獲取可靠測量數據。

其中,登頂觀測既能獲得可靠測量數據,也能在山頂利用實景三維技術獲得珠峯一系列地貌地質和景觀方面的實地資料,這就是科學研究的腳踏實地。而且,這樣的腳踏實地對於科學尤為重要。

如果不到達峯頂設置覘標進行測量,利用任何科學儀器測量的珠峯高度都是不準確的。1987年,意大利人阿迪託·德希奧帶隊採用全球定位系統測得珠峯高度為8872米。不過,這一高度誤差較大,既不被專業界認可,也不被國際社會認同。

儘管1975年,中國在登山、測繪、科考一體的行動下,首次在珠峯設置3.5米的覘標,測定珠峯高程為8848.13米,但這一高度也並不完全準確,原因有幾點。

一是起算面也就是海拔原點的選擇不同。地球海平面也存在高低差別,例如,黃海海平面與印度洋海平面就相差約20釐米。

二是珠峯冰雪層的變化。已經公佈的珠峯高度均為珠峯冰雪層高。但隨着季節變化,珠峯頂部的冰雪層厚度會有1至2米的變化。這也意味着不同季節測量,所得的數據也會有不同。

三是測量精度。由於採用不同的測量方法,測得的高度精度差別可達50釐米左右。

2005年5月22日,也是由中國登山隊登上珠峯,在峯頂完成了GPS、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和覘標豎立等項測量工作後,通過實測,獲得珠峯新的高程。中國於2005年10月9日向世界宣佈,測得的珠穆朗瑪峯峯頂岩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這是當時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峯高程測量中最為精確的數據。

▲5月26日下午,修路隊員通過第一台階。旦增羅布 攝

5G覆蓋,讓珠峯實時“直播”

然而,世界和事物總是在運動和變化,15年過去了,珠峯的高度也在發生變化,因此,需要重新登頂測量珠峯,測量工作還必須腳踏實地。

首先要在珠峯峯頂建立覘標,才能讓在海拔5000-6000米的測繪隊員瞄準覘標進行交匯測量。此外,要用衞星定位接收機測量峯頂的位置和高層,還要用雪深雷達在山頂,對山頂雪深進行測量,才能獲得除去積雪後的珠峯的實際高度。

當然,科研並非是簡單的重複,既有薪火相傳,也還有突破和創新。此次的測量珠峯也要藉助於架設到海拔6500多米的5G基站。4月30日,中國已經開通了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首次實現5G信號對珠峯北坡登山線路及峯頂的覆蓋。

這使得任何時候都能把珠峯的實時數據傳回地面的數據中心。後者對這些數據的分析既可以指導實地登山的測量,還可以獲得珠峯一系列可靠的數據,同時也不用登山隊員和測量隊員像過去一樣要從峯頂去取回觀察數據。

2005年的登山測量雖然也是在5月份進行的,但是在上午11點開始的。這次的登頂實測,是在凌晨2時10分開始的,也體現了從實際出發的求實精神。一是保證安全和有利登山,凌晨雪不粘腳,避免登山隊員爬山的靴子加重。登山靴原本就有4斤多,如果再粘上雪,行動既不便,也很危險。

其次,珠峯峯頂的風特別大,在1點以後就必須回撤,所以此次登頂是要求登山隊員在上午11點登頂後及時回撤,以保證安全。

此次登頂獲得的成果,貨真價實,含金量極高。因為精準的珠峯峯頂雪深、氣象、風速等數據,可以為冰川監測、生態環境保護等提供實際信息,也有助於分析地殼運動變化情況。

而從社會層面講,為了科學“會當凌絕頂”,也説明了一點:珠峯再高,高不過科學家的雄心。

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