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淏仔十歲,玩遊戲五年了。
他五週歲那個春節,我老公成功地把電腦小遊戲帶入了我們的生活,雖然他不玩,但是那天他高興,就打開了一個小遊戲,陪着淏仔玩了半小時,於是遊戲便成為了淏仔的一項日常娛樂。
如果你在我這段看似陳述客觀事實的話語中,讀出了一絲對老公此舉的不滿,不要懷疑自己,因為我真的有。
對於遊戲,我從來不是“禁止”的態度,但是我一直堅持:越晚讓孩子接觸越好。
因為孩子年齡越小,視力發育越不完善,自控力越弱。家長如果監控不到位,孩子很容易因為玩遊戲,把眼睛玩壞。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遊戲上用去的時間越多,就越沒有發展其他興趣愛好的機會。
當孩子的娛樂方式只有“遊戲”這一項時,對孩子的發展非常不好,不但容易遊戲成癮,更會讓孩子失去很多。
比如:
如果,孩子接觸遊戲之前,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打籃球、下圍棋,養成了“閲讀”的習慣,還形成了一定的自律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遇到遊戲,玩遊戲也只會是他娛樂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放下手機,他依然能在籃球、圍棋和閲讀中享受更多的樂趣。
如此,孩子就不容易遊戲上癮,更不容易因為遊戲虛度光陰,荒廢人生。
淏仔玩遊戲這五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也做過很多調整。
他玩遊戲的狀態,以及我用的方法,我已寫過很多文章,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搜索“遊戲”。
每次遇到問題,我都會努力思考合適的辦法和他溝通與調整,效果還不錯。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影響學習,也沒有影響我們的親子關係。
但是,我無法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因為,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長和變化,他給你帶來的挑戰,是我無法猜測的。對此,我也做好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我不斷學習及時反思,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任何問題,只要用心,總會有解決辦法。
這不,開學一週多了,我們因為“遊戲”再一次發生了摩擦。
網課時期,兩天一次遊戲,每次半小時。開學了,規則調整為一週兩次,每次半小時。
淏仔最近寫作業很積極,課間不讓出去玩,他就在寫作業,放學到家也馬上坐到學習桌前寫作業,基本都在晚飯前就把所有的作業都寫完了。
他説:“媽媽,遊戲每天打卡會有積分,攢夠X天就可以得皮膚。我想每天打個卡,行嗎?”
我説:“大約需要多久?”
他説:“五分鐘。”
我同意了,因為五分鐘,影響不了視力,也影響不了學習。
可是這幾天過去了,我發現淏仔沒有一次是五分鐘結束。我發現他超時了,喊他的時候,他才會停下。對此,我有些失望,對他的“信任”逐漸減少,甚至開始用計時器,然後批評他又超時。
我開始不信任他,而他也對我的“提醒”越來越反感。
當又一次淏仔超時的時候,我放下我正在做的事情,不再像前兩次那麼批評他,因為我認為這件事,必須要談一談了。
我和他談話的方式,有些像對待來諮詢的家長。當這些家長不知道這樣對待孩子是對是錯的時候,我就會給他們提出類似下面問題。
我坐在淏仔身邊,看到他因為再一次超時而抱歉的表情,問他:“你告訴媽媽,你每次做的只有打卡嗎?”
他説:“嗯。”
我又問:“那五分鐘,真的夠打卡嗎?”
他説:“設置的是十分鐘,但是經常五分鐘就結束了。”
我説:“所以,五分鐘不是準確時間,是打卡需要的最短時間,是嗎?你是擔心説多了媽媽會不同意,所以才這樣説的嗎?”
他點點頭。
我問:“淏仔,你覺得你説五分鐘,我同意了,你確實因此得到了一次玩的機會。但是你超時,我會有什麼感受?你在我眼裏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
問家長的話,便是:“如果你這樣做,你在孩子心裏是什麼樣的媽媽?孩子在你心裏是什麼樣的孩子?通過這件事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這類問題會幫助我們更加看清事情的本質。
淏仔説:“你會生氣,會覺得我是個不守信用的人。”
我又問:“這樣做,你感覺好嗎?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媽媽會怎樣?”
他説:“我感覺不好,總是擔心超時,擔心你會生氣。如果一直這樣,你可能再也不讓我玩了。”
我説:“一邊擔心,一邊玩遊戲的感覺,好嗎?”
他搖搖頭:“一點兒也不好。”
我説:“那如果你告訴最長時間呢?”
他説:“可是,媽媽,如果你不同意怎麼辦?”
我説:“我是有可能不同意。不同意的時候,你不能玩,但是如果我同意,你是不是可以不用有任何擔心,痛痛快快地玩一次?這樣的話,我還會生氣嗎?你在我眼裏會成為什麼樣的孩子?”
他笑了:“你不會生氣,也會認為我守時。”
我説:“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好?哪一種更長久?”
説到這裏,他已經懂了。用“五分鐘”只能換來有限的幾次遊戲機會,而且每一次超時,我們兩個感受都會更糟糕。而且,長期下去,我有可能因為忍受不了這種的感受,取消他每天打卡這件事。
這不是長久之計,他既玩不好遊戲,也不利於我們的親子關係,更不利於他形成正向的自我認知。
所以,他仔細想了一下,告訴我:“媽媽,打開遊戲,打卡,領禮物,大概需要15分鐘。”
我點點頭。
每天15分鐘,也沒什麼。
這兩天,他都沒到15分鐘,就完成了這些事,然後把平板放回原處的時候,告訴我:“媽媽,我弄完了。”語氣中掩飾不住的開心與驕傲,因為每一次守時,都讓他更加認可了自己,增添了一分自信。
在現在這個社會,讓孩子與遊戲隔絕,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反正我是做不到。
既然,隔絕不了,那麼我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讓孩子正確看待遊戲,在玩遊戲的同時,加強時間管理,提高自律能力。
在淏仔玩遊戲這件事上,我回憶了一下我對他的支持: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淏仔十歲,玥玥八歲。
這兩個孩子,性格完全不同,對待遊戲的態度也有着天壤之別。
淏仔會因為玩遊戲輸了,傷心的哭,沮喪的趴在那裏,情緒低落。他會因為要玩遊戲,興奮到熱切期盼,如果玩遊戲的那一天作業特別多,他會非常急躁,甚至會發脾氣,也會因為剛剛玩過一次遊戲,失落好半天。
玥玥玩遊戲,非常隨性,輸便輸了,贏就贏了。玩的時候很開心,不玩的時候一句都不提,學習的時候就認真學習。有的時候,連續好幾天都想不起來玩遊戲這件事。
所以,在這件事上,讓我費心的是淏仔,讓我不斷調整規則的,也是淏仔。
玥玥想玩的時候,我基本沒有控制過,因為總體來説她玩遊戲的時間比哥哥少很多,更重要的是,她放下平板的時候,就把遊戲全部放下了。而淏仔玩遊戲之前,就已經進入了興奮狀態,玩完遊戲好半天,依然沉溺在剛剛的遊戲場面中。
如果非要選擇,我當然喜歡玥玥對待遊戲的態度,不會沉迷,也不會影響情緒和學習。如果淏仔也是這樣的態度,我想,我根本不會給他制定遊戲的時間規則。因為若能拿得起,放得下,便可以做很多事。
不同的性格,呈現出不同的感受和行為,這裏,沒有誰對誰錯。
既然不同,就用不同的方法。
在遊戲這條路上,淏仔還要走很遠。我與他在遊戲上的溝通與調整,還會繼續。
他説,他想當遊戲直播。
這已經是他説的第N個將來想做的事情。
每一次説他的想法,我都是鼓勵和支持。包括這一次。我説:“不錯喲。你可以想想,若是想當一個好的遊戲直播,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和水平,如果你願意,現在就可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