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文 | 周天財經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一個朋友的孩子今年高中畢業,大學快開學了。臨行前和他媽説:能不能給他點錢,他想在閒魚上買個二手電腦。

説實話,我的朋友一開始是很不理解的:為什麼要買二手的的呢?

這大概是兩代的人之間的代溝。

改革開放四十年,前半段成長起來的都在追求新,改革開放,其命維新。但是現在的孩子想法變了,他們成長於新反而沒有對新的飢渴感,對舊沒有厭惡,對新沒有反彈式的追求。我和他媽説:這孩子其實比你先進。

最近,國家在大力倡導不浪費糧食。但其實,需要反對浪費的不只餐飲領域,所有社會資源都是稀缺的。

經濟學家説,每個人都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換句話説,形成浪費,實際上本身就和每個人的利益相違背。因此,之所以還是出現了大量浪費,除了感召人們的道德感,實際上還是要從很多社會機制上找原因。

制止浪費,並非簡單地「不買東西」,其實,「買對東西」和「讓買錯東西轉移到對的人手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命題。

算法時代讓人和貨的精準匹配成為可能,每一個消費者都有可能能用最短路徑拿到適合自己的貨品,科技解決了「買對東西」的問題。減少錯配,本身是減少浪費。

但是,當快時尚成為突出趨勢,人們生活加速,口味變得很快,三個月前買的,三個月後再用就顯得不合時宜,閒置物品也越發增多。

也就是説,即便買時「對的」東西,也不一定一直是「對的」。

當效用發生變化,讓物品實現二次甚至 N 次流轉,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這才是減少浪費的題中應有之義。

人們容易看到「萬能的淘寶」買一切的 A 面,卻不容易看到,阿里巴巴生態體裏還有一個 B 面,是生產 - 流通 - 消費之後的再流通,閒魚就是這個 B 面。

01 「讓 2000 億浪費變成 2000 億消費」的 B 面

不久前,阿里巴巴副總裁平疇在接受採訪時稱,「全社會都在反對浪費,閒魚是堅定支持者。因為閒置就是最大的浪費。過去一年,閒魚通過撮合 2 億人交易,成功讓 2000 億浪費變成了 2000 億消費」。

我覺得,不止 2000 億。

經濟學裏有個名詞叫乘數效應。舉個例子,如果有 2000 億元資金,流入經濟體之後,會變成橋樑高鐵、核心科技、新的商業模式,也會成為員工收入。收入一旦消費出去,又會成為下一個人的收入,依此循環往復……這種自我放大就像水波紋碰到牆壁又會反射折回,源源不斷,能形成數倍的乘數。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其著名的動畫短片《經濟是如何運轉的》當中,用卡通的形式,生動闡述了這個過程。

閒魚每「拯救」2000 億浪費,實際上就是在變成數倍於 2000 億的社會資源,重新進入到經濟體中,促進更多「買對」的行為發生,而消費力會持續獎勵「生產對的貨品」的企業,讓他們獲得利潤,規模化之後,自然就有了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因此,往更深遠來看,這個過程也是在產生更多強勁的中國企業。

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而對於單個用户來説,再微小的回血也是血。2019 年,賣家平均在閒魚上回血的收入是 4000 多元。緊日子裏,這彌足珍貴,因為這相當於給很多三四線城市居民發放了一份 13 薪。

可見,閒魚的乘數效應攪動的,既是經濟價值,也是社會價值,而閒魚乃至整個阿里巴巴生態,就是這兩種價值的放大器。

02 「前半段」的萬億與「後半段」的萬億

對於其他平台,「購後」意味着交易結束,但對於閒魚恰恰是開始。

阿里巴巴實現了超過 1 萬億美金交易額,意味着超過 1 萬億美金的貨到了用户手中,這樣的新品規模下,閒魚快速爆發顯而易見。

中國經濟的蓬勃動力,和生產力的極大噴湧,是每個家庭閒置物品增多的根本原因,而非出於故意的浪費。馬雲講過一個故事:2003 年初剛成立淘寶時,他要求員工每人回家找 3 件物品,放到淘寶上賣。

然而,7 個員工找了 3 天,才找出了 17 件東西。

可以相信,如果今天馬雲再有同樣的要求,相信任意 7 個員工可以在 3 小時內找出 170 件東西。時代使然。

可以這麼説,阿里巴巴的前 20 年,是在拼命促進物質流通和生產,讓 7 名員工不因為「找寶貝」捉襟見肘,那麼現在,不僅要促進新的流通,還要讓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物品,繼續流動起來,進入更多百姓家。

呼吸吐納,其實是個等式。前半段阿里已經塑造了萬億美金級的市場,後半段達到萬億也並非難事。除了物質的自然損耗,對於非易耗品而言,吸入和呼出會越發接近於「等值」。這個無限逼近的過程,充滿想象力。

最近我也在和長輩們聊天,不少人都養成了去閒魚淘二手貨的習慣,而認識的 95 后里,很多人迅速出手自己玩膩了的相機和手機。可以説,閒置用品的消費羣體,正從一線到四五線下沉,從年輕人向老年人的滲透。

一呼一吸之間,淘寶和閒魚相繼成為國民級應用。如果説淘寶是創業基地,天貓是品牌之城,閒魚更像一個循環樞紐。讓物質流動不再停歇。

03 閒魚為何在閒置交易平台中脱穎而出?

在周天財經看來,主要原因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它不是像目前同類平台集中做手機等高價值、有利潤的商品,而是做全品類,從潮玩到摩托,從線上到線下,從年輕人羣到老年人羣體,這個平台始終是在思考着一個「全社會命題」。

事實上,專注於高客單價標品,討巧而不費力,能很快把業績做高,但門類太狹窄,僅輻射小部分人羣。阿里的人設,始終是做難且正確的事情。閒魚自然不會去「偷閒」。

在閒魚我們既能看到白領賣年會獎品,也能看到主婦在出售自家寶寶用過了的嬰兒車,還能看到攝影發燒友在交換鏡頭。不夠高頻,也極度非標,但也能有了一些人情味和用户黏性。

不全力做標品、3C,而是堅持用普惠方式,這是閒魚。解決全社會命題雖然難,且在短期內看不到甜頭,但其實會收穫更長期的回報。

這也是為何,在過去的一年,每個月,有 9000 萬用户會使用閒魚;每年會有 10 億件物品在閒魚上掛牌,並最終有 2 億人在閒魚完成交易,相比於其他平台,閒魚也更稱得上社會性的基礎設施。

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其次,閒魚堅持的 C2C 模式,交易鏈路短、交易效率高、成本低,而面對巨大的存量和增量閒置,只有這個模式才可消化、可承擔。

閒置經濟雖然已經奔着萬億市場去了,但總體看,行業處在朝陽期,讓每處細微的毛細血管充分發育,就有可能壯大成為主動脈。反過來,如果一開始就選擇中間商賺差價模式,雖然能實現高效率成交和高客單價,但可能大大降低閒置交易的受眾,壓抑更廣泛的人羣交易積極性。從一開始是打開大門還是隻開一扇小窗,事關行業格局。

此外,還有阿里生態裏天貓、淘寶、閒魚等不同板塊的協同。阿里掌握了物質流通的數個節點,比如「淘寶一鍵」轉賣閒魚,在產品體驗層面來看,這條順暢的鏈條,賦予閒魚的優勢更大。

實際上,這就是周天財經在電商領域長期的寫作和觀察中,所論述的「集團軍協同」的優勢。

還比如,閒魚和淘寶目前是 One ID 的策略,賬號打通,共享一箇中台服務,這就意味着,假如現在有一位對馬歇爾音箱感興趣的用户,不光在 APP 裏能看到天貓上的新品,同樣也會在推薦流裏被個性化推薦閒魚裏的二手馬歇爾音箱。也許這位用户在對比後發現,二手音箱完全不影響使用體驗,而這位用户原本還因為新品高昂的價格而猶猶豫豫,被攔在美好生活的門外,但在閒魚的幫助下,就能很快成交,這種強大的中台能夠挖掘出用户的潛在需求,正在被閒魚所共享。

這樣的大中台戰略,並非每一家都能夠實現,這就成為了閒魚獨特的競爭優勢。

再就是信用層面的基礎設施。很多用户在面對個人賣家的時候,最大的顧慮是信用,芝麻分就提供了很好的可量化參照,再加上陪審團等制度的創新,也讓不少用户吃下了定心丸。就我個人而言,在閒魚上買東西,看看對手的信用分,已經成了必要的程序。

結語

今天的互聯網都在講人設。所謂人設,歸根到底是一種選擇。

全品類的閒置交易,真的只有閒魚能做嗎?其實也不是,根本上還是願不願意去做。

閒魚的萬億 GMV 價值並不是零售或商業的價值,或者準確地説它沒有短期的商業價值,就像高速鐵路的客票收入相對於其基建和運維成本是非常不經濟的一件事。但鐵路帶來的不光有客票收入,還有物品和思想的交流、親情的流動、陪伴的增多,幫更多人看到更大的世界,這些都是顯性的「正外部性」紅利。因此,正如客票收入無法衡量高鐵的價值,單純以 GMV 還是 ROI 來衡量閒魚,也都是片面的。

當前,決策層已經提到,中國這個經濟體,正在由外循環為主轉向內循環為主,如今看來,從誕生之日就着眼於成為全社會基礎設施的閒魚,就是一個有力的內循環加速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8 字。

轉載請註明: 從“2000億浪費變消費”,看閒魚的“乘數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