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能智慧礦山啥樣?生產用上機器人 井下不上夜班了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新基建”熱潮下,礦業領域轉型升級提速。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引領傳統礦業加速向綠色、安全、智能、高效方向發展。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獲悉,山東能源集團(下稱“山能”)圍繞煤炭主業發力“智慧礦山”,今年底力爭建成80個自動化智能化採煤工作面、80條快速掘進作業線、10對“單班百人”示範礦井,45對礦井取消夜班生產,掘進工作面全部實現遠程操控。

隨處可見的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已遍佈山能旗下各個礦山的多個生產環節。

日前,在山東新河礦業有限公司的集控系統監測大廳,通過大屏幕就可以將地下400米深礦井裏煤炭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經濟導報記者看到,一塊塊“新鮮出爐”的原煤正在源源不斷地通過傳送帶被運出,巡檢工原本是原煤離開“大地母親”後見到的第一個礦工,不過,在這裏,巡檢工的工作已經完全被巡檢機器人替代了。

這台巡檢機器人所在的位置是一處斜角21度-23度的巷道,坡度大、濕度大、能見度低,如此惡劣的條件給人工巡檢增加了難度。不過這對智能機器人來説,完全不是問題。“它一旦檢測到煤炭裏有矸石等異物、託輥超過正常温度、皮帶撕裂等異常情況時,就會自動報警。”指着屏幕上正在工作着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公司機電副總工程師趙仁漁對經濟導報記者説。據介紹,自從智能巡檢機器人運行以來,共監測異物並拍攝圖片1279張,木頭6塊,編輯帶16個,軟管1次,託輥超温22處,不轉託輥61個。

“巡檢效果比人力更精準,每天可節省人員6人,年可節約人工費用90餘萬元。”趙仁漁説。

在魯西煤礦選煤廠,經濟導報記者見到了不同類型適應多個生產環節的智能機器人——皮帶機智能巡檢機器人、壓濾機煤泥自動清理機器人、智能測灰機器人等。

打造“智慧礦山”

除了多處啓用智能機器人,山能打造“智慧礦山”還包括透明化工作面、5G應用等多個層面。

淄礦集團的智能化掘進近期將迎來重要突破。“我們租賃的TBM智能掘進設備將於8月份投入使用,在正常掘進一月80米的基礎上,TBM掘進可以使掘進速度提升到300米,用人少,安全保障率高。”淄礦集團煤炭產業部採煤技術管理李民對經濟導報記者透露。

據悉,該集團11個掘進工作面已實現了可視化遠程操作或人機分離、遙控操作。年初確立的6個智能化採煤工作面的建設目標,已經全部完成。全部實現了液壓支架中部跟機自動移架、自動頂溜、採煤機中部記憶截割和遠程控制、多設備聯動的“一鍵”啓停等功能,並穩定運行。

經濟導報記者還了解到,備受業內關注的透明化工作面智能開採“郭屯-彭莊”模式也取得重要進展。

“6月底,我們將完成透明化工作面智能開採系統與5G、大地座標傳導、高精度導航定位、地質模型和三機設備等系統的聯調,最終實現透明化工作面技術的高度集成和實用化。”臨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孝孔説。

節約人力成本 提高勞動效率

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力,打造“智慧礦山”,帶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人力成本的節約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魯西煤礦選煤廠在經過一期智能化改造後,員工由原來的65人減少到了25人。“如果平均人工成本按6.24萬元/年計算的話,年可節約374.4萬元。這樣算下來,一期智能化改造投入的525萬元不用兩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正在謀劃二期智能化改造的魯西煤礦副礦長楊尊勝對經濟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

礦工們坐在調度室裏就能實現採煤機一鍵啓動、掘進工作面遠程操控、智能機器人巡檢、設備故障智能點檢,智慧礦井不僅讓礦工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強度大為降低,而且生產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人均工效提高了9倍,產量同比普通採煤工作面更是提升了近30%。”新礦集團生產技術部部長莫技説。

據統計,山能“智慧礦山”將大量井下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危險惡劣的工作場所中解放出來,截至目前,已累計建成智能化工作面70個,成套快速掘進作業線50條,6對礦井實現“單班百人”生產,36對礦井取消了夜班生產,8對礦井實行了週末集休,累計減少採掘一線用工6967人,原煤全員勞動效率提高9.6%。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8 字。

轉載請註明: 山能智慧礦山啥樣?生產用上機器人 井下不上夜班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