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流量時代,忽視品牌就是失去未來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科技

編輯導語: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品牌的價值還存在嗎?產品應該如何打造品牌呢?本文作者圍繞流量時代的品牌問題,展開了詳細地論述,讓我們一起思考學習吧。

做諮詢這幾年,經常會和很多人聊起品牌。

遇到正在上升期又意氣風發的企業,常常會聽到老大拍着胸脯對員工説:“未來我們要在地鐵、機場、電視上大量投廣告,全面品牌推廣”;正在起步階段的創始人一般則會面露難色,“品牌的事我們以後再説,先活下來,把銷售搞上去”

大家的潛台詞都是品牌是有錢、有閒時才會考慮的非剛需,是營銷中的高配。

各大媒體(自媒體)也大力鼓吹流量為王、能賣貨才是好營銷,專家們則頻頻拋出“品牌無用論”,比如:

  • “品牌是無效的”
  • “有流量,才有品牌”
  • “打造爆品勝於做品牌”
  • “ToB企業做什麼品牌!”
  • “做品牌,你做好燒錢的準備了嗎?”

那麼,在營銷N.0時代,打造品牌真的不需要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先從品牌起源説起。

一、什麼是品牌?

品牌的英文單詞brand,源於古挪威文“randr”,意思是“烙印”。遊牧時期,人們在牲口背上烙下標誌以示區分,意思是“這是屬於我的”。

到了中世紀的歐洲,手工藝人要在自己的產品上做標記,便於讓顧客識別產地和生產者。這也意味着要為質量負責,出了問題能找到事主,如果想再買也記得起來。

所以最初品牌(brand,注意開頭的字母是小寫b)是用來區分和證明所有權,體現的形式是名稱、logo圖形、顏色等,或者是這些元素的組合。

不過隨着工業化的規模生產,品牌越來越多。僅靠口碑來吸引新客户變得吃力,於是商家嘗試在報紙上刊登產品信息。這就是最初的廣告雛形。

1955年,廣告教父大衞.奧格威在其《品牌與形象》的演講第一次定義了品牌,認為“品牌代表一種形象。”

品牌形象來自顧客對產品,企業和使用者本身的綜合聯想。

品牌從此不僅僅是“商標”,變成了消費者的“內心戲”。為了區別,美國廣告協會用Brand(大寫的B)來表示心理認知意義上的品牌。

從brand(品牌識別) 變成 Brand(品牌內涵)是從產品為中心到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巨大改變。通過口碑、廣告、銷售溝通、親身體驗等消費者對產品及服務產生認知,逐漸形成內心“烙印”。

所以,品牌是企業要實現的結果。

二、打造品牌是品牌ing

要實現這個結果,需要持續的動作branding(中文翻譯成:做品牌、打造品牌、成就品牌等等)。

Sean的解釋比較精確,打造品牌是影響消費者對產品、服務、企業認知的藝術和科學。

打造品牌與銷售、公關、廣告的區別用這張圖表示很貼切:

男生説:我是一個好男人,考慮我吧-【銷售】

男生説:我是好男人呢,我是好男人,我是好男人-【廣告】

閨蜜説:這男的是個好男人-【公關】

女生説:我知道,你是個好男人-【品牌】

如果説銷售,廣告和公關都是推力,那麼品牌是拉力,打造品牌就是促使消費者主動選擇。但是,每個消費者可以記住併產生共鳴的品牌數量有限,所以每個品牌在“搶佔”用户心智。

在營銷中常常用thought leadership(心智領導力,類似的詞有mind share 等)來量化消費者心目中品牌佔比。毫無疑問,比例越高,考慮購買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打造品牌是搶佔消費者心目中認知的策略。

三、品牌的價值

20世紀90年代美國學者大衞.艾克提出品牌資產“五星模型”理論,指出管理品牌就是管理品牌資產。品牌資產包含知名度、認知度、聯想度、忠誠度,專有資產(商標,專利,渠道等),這些無形的資產帶來巨大的價值。

營銷大師凱文凱勒的CBBE模型更是強化了品牌與用户之間的關係,並把最高級別定義為共鳴。

從認識-認知-認可-認同,也是從消費者從路人成為忠粉的過程。

先記住品牌名字、logo、代言人;然後瞭解品牌產品的特點,跟其他同類產品及服務有什麼不同;逐漸有了認可與信任,最後與品牌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品牌是企業與消費者簽訂的無形契約。企業承諾品質、服務、價格,消費者承諾持續購買。

兩者的約定可以簡化購買決策的時間與風險,某些品牌還能提供身份認同和地位標籤,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認同與滿足。想想愛馬仕、香奈兒等奢侈品,以及奔馳、特斯拉這樣的品牌。

對於企業而言,品牌帶來的價值包括有效區分、信用背書、帶來溢價等多個方面。

強勢品牌還會帶來對競爭對手的營銷行為有更高的抵抗力,對危機有更高的包容度,營銷傳播更加高效,吸引更多夥伴合作,員工招募與留任更加容易,更大的金融市場回報。

如果説品牌是一種資產,那麼打造品牌就是長期投資的過程。不僅僅需要投入資金,還需要時間、耐心與專心。

品牌價值就是企業的未來,強勢品牌會持續帶來高回報。

四、打造品牌每次接觸都算數

在消費者的體驗中各個接觸點(touch point)都對品牌留下印象。

簡單來説就是在購買前、購買時、購買後階段是的各種互動,也是從認識-認知-認可-認同的不斷深入。

  • 購買前(所看、所想):通過廣告、朋友或KOL推薦、搜索、網站、文章等形式主動或被動的瞭解信息——這個階段是從不認識到認識以及有認知;
  • 購買時(所買):產品UI、零售陳列、現場體驗或試用、銷售人員溝通等——這個過程可以理解成消費者的認可過程;
  • 購買後(所用):會員關懷、售後服務、社羣溝通等,如果消費者產生了認同或者説共鳴,很容易推薦給別人併產生復購以及長期的忠誠。

在用户和品牌關係中,產品雖説非常重要,但僅僅是一個環節。

大家説的爆品,實際上使用創新的產品吸引用户的關注和購買。一個成功的爆品,會讓消費者越過認知的過程,直接變成忠實用户。但是想要產生長期的忠誠,還必須持續有品質如一的產品,持久的創新,完善的服務。

所以,品牌遠比產品的含義廣泛,增加了情感因素,更富有內涵,對企業的價值更大。

流量是購買前吸引認識的一個階段,有了流量不一定有銷售,更不一定會有品牌。“私域流量”僅僅是把特定客户羣留下來,如果沒有持續的溝通互動,一樣不能實現品牌帶來的價值。

品牌的打造需要漫長的時間,但是毀掉一個品牌卻非常快,一次安全事件,創始人醜聞都可能將品牌置於死地。

(品牌破壞後重建需要從頭再來)

外界的客户溝通之外,員工也是品牌傳播大使。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員工包括在職離職的都為公司説好話,自然説明這是一家偉大公司,值得客户信賴。

五、如何打造品牌

品牌從認知到共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來,用錢也不能砸出來。短期的急功近利往往會傷害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比如電梯裏的洗腦廣告,對於長期構建品牌的形象來説一點好處都沒有,除非企業是為了想找接盤俠或者賺熱錢。

僅通過KOL代言、直播等如果沒有後期的組合拳推廣,對於品牌也沒有好處。消費者記住的只有自己信任的人,對於具體的產品或者企業不關心,也不能有強關聯。

所以,打造品牌需要從品牌定位、識別、內容傳播、客户體驗、溝通反饋等角度不斷深入。

  1. 目標客户是誰,需求是什麼?獨特之處在哪?帶給客户的價值有哪些?
  2. 制定品牌VI、規範包裝、logo、顏色、圖片,甚至還包括聲音、味道等(比如英特爾的等等等,星巴克的獨特咖啡味;
  3. 內容傳播,包含廣告、自媒體、口碑等渠道,在硬廣告鋪天蓋地並讓人反感的階段,用心製作有温度的文字、視頻更能讓人記得住,想得起來;
  4. 數字化精準運營,根據客户消費、行為等數據,與客户時常保持溝通與聯繫,推送客户有興趣的信息等;
  5. 規範內部員工與客户溝通交流的規範與準則,珍惜每一次與消費者溝通的機會。

品牌的打造需要根據企業所處的階段、行業特性、目標人羣等各不相同,沒有標準答案。讓消費者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認識到認同,並且最終產生共鳴是打造品牌的底層邏輯。

再來説説當下經濟下行,不確定因素又這麼多,大家都在降本增效了,還怎麼做品牌?

這個階段,消費者的所需,所買以及如何買都發生了改變,越是生意不好做,越要貼近消費者。

企業可以更多的瞭解忠誠顧客,思考預算優化,並嘗試用創新的營銷方式,還可以在產品設計上更加人性化,客户體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用心考慮,客户服務貼心到位…

一味降價與打折只會損害品牌。多品類企業可以優化產品組成,削減收益不好的品類,重點打造優勢品牌。

最後以科特勒的老先生的一段話最為總結:“品牌的意義,是企業要強化自己最值得驕傲的特質,並且向外溝通這種特質。最終,品牌的建立靠的不是廣告,而是企業對自己承諾紮紮實實的表現。”

備註:為了行文方便,廣義的消費者包含了用户、客户、顧客等,而品牌的價值既適用於To C企業,也適用於To B行業。

#專欄作家#

Hanni;公眾號:時光筆記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終身學習者,樂於思考與分享,關注成長型公司的營銷戰略、產品營銷、用户運營等相關領域。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