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優秀研究生獲評 復旦大學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
日前,第十一屆“學術之星”特等獎答辯會舉行。經過文、理、醫科三個專場的評審答辯,10名特等獎候選人從獲評“學術之星”的31名優秀研究生中脱穎而出。答辯會以“潛心科研、追求卓越”為主題,彰顯復旦學子的科研追求與創新精神。
本次答辯會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人禾等9位專家作為評審,評選產生“學術之星”特等獎獲得者5人: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管理學院李婷、物理學系鄧雨君、公共衞生學院劉聰、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
答辯會現場,10位候選人回顧了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科研經歷,並就個人研究方向與相關領域熱點問題與專家評審交流。
新聞學院徐偲驌關注傳播政治經濟學等領域,通過結合傳播研究興起的“物質性轉向”,對新媒介的平台架構、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
在稀土摻雜納米材料領域,化學系顧昱颺在做出傑出研究成果外,還成功組裝多套成像與檢測設備,推動了交叉學科研究。
物理學系鄧雨君在導師張遠波教授的指導下,通過發展二維材料的解理技術,針對巡遊磁性二維材料和本徵磁性拓撲二維材料開展研究,成果分別在《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上發表。
管理學院李婷積極投入函數型數據分析相關理論研究,並將其與阿茲海默症實際數據分析相結合,探究大腦白質和大腦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
基礎醫學院霍香如在研究重複序列核糖核酸(RNA)會促進核基質蛋白相分離,進而參與異染色質高級結構維持的過程中,探尋到影響PCH穩定性的又一關鍵調控方式及調控因子。
現代物理研究所莫方傑主攻固態電池及中子散射技術應用方向,他講述了自己因為熱愛研究的方向,在讀博期間數十次往返復旦與相關研究院所的科研經歷,表達潛心學術、孕育創新的科研態度。
公共衞生學院劉聰講述了自己所在的導學團隊在顆粒物空氣污染與人羣健康方面的研究歷程。他們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公共衞生和政策意義,為世界衞生組織共享了很多原始數據。
先進材料實驗室趙天聰圍繞在微納尺度構建各向異性展開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將會為今後設計全新的納米診療體系,利用納米技術解決目前難以攻克的病症,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攻讀博士期間,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黃振乾克服巨大困難,歷時三年建立了首個非洲土地改革的數據庫,為之後學術界系統分析非洲土地改革問題與國家建設問題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腦科學研究院李朝陽專注亨廷頓舞蹈症研究,所在課題組發現了特異性降低亨廷頓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為亨廷頓病的臨牀治療帶來新曙光,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
作為復旦大學研究生會的學術品牌,“學術之星”評選活動自2010年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受到師生的廣泛關注、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了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台,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峯。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