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無法出示“健康碼”進站遭拒、高齡老人被抬進銀行辦理自助社保業務、不會使用移動支付難以繳納醫保……動動手指完成在線服務對年輕人來説並非難事,但對於部分老年人可能就是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發改委、國家衞健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多部委負責人紛紛拿出“實招硬舉”,權威解讀“國家隊”進場後“適老化”改造如何改。
看病:“絕不能讓老年人因智能技術掛不上號”
“我們絕不能讓老年人因智能技術掛不上號、看不成病、辦不了事。”國家衞健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在吹風會上表示。
智能技術為患者提供了自助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便利服務,卻也給一些不使用和不會使用智能技術的老年患者帶來很多困難。
為此,方案提出,醫療機構應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場號源,保留掛號、繳費、打印檢驗報告等人工服務窗口,配備導醫、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王海東介紹,國家衞健委要求醫療機構在使用智能技術的同時保留傳統服務方式。掛號環節,醫療機構將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掛號渠道。就醫環節,將進一步簡化網上辦理就醫服務流程,為老年人提供語音引導、人工諮詢等服務,盡最大力量方便老年人看病就醫。
此外,針對一些服務場所拒收現金現象,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將會同相關部委引導規範高頻服務場所的現金使用行為。通過暗訪等方式開展摸底調查,建立違法主體名錄庫。
出行:“不能把‘健康碼’作為出行唯一憑證”
疫情防控常態化,“健康碼”成為通行必備,卻也成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無法掃碼的老年人的出行阻礙。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蔡團結介紹,各地落實“健康碼”分區分級查控措施,一旦疫情升級,確需查驗“健康碼”時,應當保留人工服務,並且指導地方優化親友代辦、工作人員代查等服務。
“不能把‘健康碼’作為出行的唯一憑證,要採取線上線下多種方式相結合手段,方便羣眾出行。”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主任盧向東説,下一步,要保留其他方式替代查驗。比如,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憑有效的身份證件或者紙質證明等替代查驗。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場所,為老年人開設“無健康碼”通道。
日常出行中,不會使用網絡約車、網絡購票成為一些老年人的“頭疼事”。
“要保持電召、揚召服務,保障老年人不會上網或者沒有手機也能打車。”蔡團結表示,各地應保持巡遊出租汽車揚召服務,充分發揮95128等電召服務的作用,為老年人提供電話預約或者即時叫車服務。同時,在各地組織愛心車隊、雷鋒車隊等,提供一對一的結對保障服務。此外,在醫院等老年人出行集中的場所,推動設置臨時叫車點。在一些地方設置人工按鍵,可一鍵叫車,為老年人提供方便。
“鼓勵網約車平台優化約車軟件,增設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一鍵叫車功能,降低操作難度,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蔡團結説。
辦事:“兩條腿走路,兜住底、能兼容”
“哪怕是小眾需求,我們也要充分尊重。”吹風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給出了在便利老年人“網絡辦事”上的出發點。
信息技術便利了各項高頻辦事服務。“但同時,確實要關注和照顧到各類社會羣體的需求,整個社會都要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趙辰昕説,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兩條腿走路,兜住底、能兼容”。
“兜住底”,是在鼓勵推廣新技術、新方式的同時,強調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趙辰昕劃出如下重點:
第一類要保留傳統紙質憑證,比如不會掃碼或者不方便掃碼的老年人,可以由社區、醫院提供紙質證明,還要求車站、文體場館保留車票、門票等傳統紙質憑證;同時,要加快打通後台信息,擴大身份證件、社保卡、老年卡、醫保電子憑證等證件的通用範圍。第二類是專設老年人服務綠色通道。第三類是保留人工服務,讓窗口服務、電話專線、引導人員能夠更好幫助老年人;消費場所要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社保、民政、電信、繳費等便民服務要保留線下辦理渠道。
“能兼容”,是指提供服務的企業和相關機構,要在軟硬件設計上優化提升,使傳統的方式和創新的方式雙軌運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隋靜説:“我們已經篩選近百個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媒體、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生活娛樂、網絡購物、政務服務平台等互聯網網站、手機APP,在字體大小、字體色彩、語音閲讀、臨時彈窗、文字輸入提示等方面做出調整,儘可能考慮到老年人在視力和聽力等方面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