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一家科技公司的一場發佈會,轟動了整個汽車行業。
3月29日,小米一年一度的春季新品發佈會如期而至。
但在今年,這場春季發佈會卻與以往有些不同。一方面,這場發佈會連續舉行了兩晚;另一方面,除了旗下電子產品推新以外,發佈會上,小米還正式啓動了其的造車計劃。
根據小米發佈的“公告”顯示,其董事會正式批准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將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十年投資為100億美元。而該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就是小米首席執行官——雷軍。
如此一來,這個小米春季發佈會的最大彩蛋“小米造車”,輕鬆霸佔了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與頭條。
意料之外?意料之內!
毫無疑問,小米正式宣佈造車的消息是出乎大家意料的,甚至因為公告是在當天休市後才發出,讓不少網友紛紛表示後悔沒有及時買入小米股票。但事實上,小米造車也是意料之內的事情。
因為在近年來,關於小米造車的消息就不絕於耳。而“小米造車”,更早已不是新鮮詞語。
翻查資料顯示,最早在2013年,小米首席執行官雷軍曾發佈了一張與特斯拉CEO馬斯克的合影,這是雷軍兩次前往美國硅谷拜會馬斯克時的合照。合照背景,是特斯拉的第一款車型。作為第一家智能電動車新生品牌的第一款車型,其中意義,足夠讓人浮想。至於這張圖片的附文,雷軍坦言了其對造車的興趣。
而就從彼時開始,小米造車的傳聞就首次出現在了大家的視野。
來到今年春節前後,小米造車的消息再次被提及。更有不少外媒表示“小米確定造車、雷軍親自帶隊”等信息。再到3月25日,小米被曝出與長城汽車談判使用其工廠生產汽車,雖然該消息均被雙方否定。但如此種種,都足以引起廣大消費者的熱議。
其實在傳聞階段,小米都曾對各種消息或造車傳聞有所回應。但回應的變化卻頗為意味深長。
2020年12月,小米總辦副主任徐潔雲發微博表示:“但凡説小米要造車的,都是假新聞”;到2月回應外媒的報道,小米迅速表示:等等看看,暫時沒有;再到最後,小米回應與長城汽車的談判報道時,僅表示的“不予置評”。
誠然,所有的傳聞曝出到小米的否定回應,最終隨着造車公告一紙的落定而告終,但從小米此前的回應,就早已呈現出小米對造車的思路調整。
所以小米造車,不過也是意料之內。而且作為頭部科技公司,小米宣佈造車,也註定了其在科技板塊、汽車板塊乃至廣大消費者圈中的巨大關注度。
順勢而起,也是被勢所逼
關注度越高,留給雷軍的壓力就越大。
正如在後來的採訪中,雷軍也表示希望大家能夠降低對其的關注度,降低其的最後一次創業壓力。事實上選擇再一次創業,對於已年過半百的雷軍而言,更像是一次不必要的挑戰。
2020年,小米營收人民幣來到2459億元,淨利潤高達130億元。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等科技產品的交付量節節攀升,哪怕放到全球來看,小米都早已奠定了其的定位與規模。繼續穩定的投入、研發、銷售以及創新,保持穩定的增長與營收,對於這個僅是8位創始人創立的科技公司規模,相信早已超過了雷軍最初的想象。
造車,成之能提升雷軍的行業價值,但敗之也會有損小米的地位。
那麼雷軍乃至小米為何仍然選擇冒這一個完全陌生領域的險?雷軍造車背後的大背景,絕對不可忽視。
首先,會有消費者輿論上的推導。正如上文所言,小米在回應各種傳言時的態度是隨時間而有所改變。最初回應是“一律假消息”,之後為“等公告”,最後是“不予置評”。因此正是看到消費者對小米造車的期望與樂觀,從小米的回應就能看到小米對造車的重新思考。
其次,在於趨勢。在新能源、智能化等的新四化趨勢上,不少造車新勢力乘勢而起。特斯拉市值一度登上全球車企之最,蔚來、小鵬也成功“超車”多個傳統品牌。而且除了市值,國內乃至全球的新能源車型銷量也在節節攀升。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風口。
而“乘着風口,豬也能飛起來”,偏偏是雷軍最著名言論之一。這意味着的,其實就是雷軍對風口的重視與洞察。可以説,就是風口追求,成就了小米。
當年智能手機行業如此,如今的智能電動汽車也是如此,雷軍都不會輕易放過。不過,借風口的順勢而為,也催生了小米不得不造車的第三點——被勢所逼。
在智能科技板塊大趨勢,小米迅速崛起成為手機交付量排名前幾的廠商。但此時非彼時,隨着LG退出智能手機業務,也意味着科技板塊進入到紅海時代,包括小米。據數據顯示,自2018年從香港上市兩年以來,小米股票樂觀來説就是一直非常穩定,而客觀來説就是漲不上去,這並不是高熱度新公司應有的表現。所以尋找新機遇、新風口,成了小米提升的核心命題。
而此時,汽車市場就給了機會。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94億台,同比下降6.7%。相較之下,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達到324萬輛,逆勢增長43%。這就是區別,而這也是雷軍乃至小米造車真正看中的地方。
顛覆,才最值得期待
小米造車之所以備受關注,知行君認為,是大家都在盼望小米能夠帶來怎樣的顛覆。在這個汽車行業急速改革的時代,提升、改善、改變,都不及顛覆來得有看頭。簡言之,就是需要質變的時代。
而且,小米一直以來的厲害之處,就是對行業的顛覆、對行業規則的顛覆。
小米2,是我高中時代的一款明星手機,不是因為其有多高端,不是其有多創新,而是能夠在出色的成本控制下,把三星手機4千多的硬件放置到一台不足2千元的手機中,正中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掀起一番“跑分”時代。
類似的案例,還有小愛同學音箱、小米MIX手機,小米MIX FOLD手機、小米透明電視乃至小米生態等,都顛覆大家對智能的理解,顛覆了大家對智能所帶來的體驗。
所以小米造車的優勢與強大之處,都註定是令所有人期待。
小米造車的第一大優勢,首先就是錢。蔚來創始人李斌曾這樣説過:“知道造車燒錢,但沒想到這麼燒錢”。錢從來都是造車的核心資本。甚至對於大部分造車新勢力而言,如何走出虧損泥潭都是一個重點課題。而背靠小米集團,雷軍直接展現出小米的“鈔能力”——1080億現金流。
“不怕虧錢”、“不用融資”都是小米甚於其他新勢力的底氣與資本。
第二大優勢——造車理念。頗有意思的是,“不考慮融資”在知行君看來特別耀眼。在當下的汽車市場,跨界造車、PPT造車比比皆是,但越來越多的沒有成效,也讓越來越多人對新勢力失望。不論PPT再理想,落不了地的,其實都不免讓人質疑——他到底是來融資的還是造車的。這是理念上的區別。
一味的融資不幹事實,就必定被看待成“騙子”。而無需融資,反而讓大家看到了小米造車的理念。造車,其實就是需要這種決心。只顧“圈錢”?汽車市場並不歡迎。
第三大優勢,則在於經驗。跨界創業,經驗何來?一方面,作為天使投資人之一的雷軍,其實也是不少造車新勢力的核心投資人。所以對於造車,特別是新勢力造車,雷軍並不算是外行人;另一方面,為樹立造車計劃,雷軍表示在過去75天中做了85場業內溝通和200多位資深人士交流。
第四大優勢,小米生態。而這,也將會是可以預見小米對汽車行業顛覆的第一步。在吉利剛開始造車的時候,李書福曾説過——汽車就是一張沙發加上四個輪子。而在春季發佈會上,雷軍表示:“智能電動車像一個手機加了四個輪子”。
話雖糙但理不糙。這講明瞭變革下的汽車行業趨勢,也講明瞭雷軍的造車方向。未來的汽車生活不會與日常生活獨立,相反,其會密切相連。誠然,在現時已經有廠商在做,但完整的生態鏈更依賴強大的資源與周邊產品。而對於智能手機第三、智能家居第一的小米而言,卻是強項,甚至更容易落實。
第五大優勢,則在於用户羣體。這是一個哪怕傳統車企都頭疼的命題,但小米卻早已有不少成功經驗。小米手機、小米電視、小米傢俱等等,小米都能夠通過產品力與性價比來準確瞄準不同的消費者,或是年輕消費者,或是商務消費者,或是高階消費者。
據小米2020年財報顯示,小米LoT(開發者平台面)連接設備達到3.25億,擁有五年及以上連接至LoT平台的設備用户數也達到620萬。這並非説明小米能夠把用户轉化到汽車業務上,而是表明小米對用户需求的精準捕捉。
這些挑戰,都在等着小米
不過,真正落實造車夢想,還有一些挑戰是小米不可逃避的。
其一就是缺乏成熟造車產業鏈。這是任何造車新勢力相較於傳統車企都老生常談的問題。一款車,重點不僅是軟件,電池、車架、平台都缺一不可。而生產資質、生產工廠、生產經驗、研發人才、研發技術、研發經驗都是造車新勢力的不足之處,包括小米。以目前市面上的解決方案,無外乎兩個,一是與傳統車企深度合作,形成長期代工生產的關係;二是收購傳統車企,獲得生產資質。
而以目前的消息來看,小米或將計劃自主核心研發軟件部分,而硬件生產則依靠其他企業合作。這並非壞消息,能夠降低成本,而且也是小米曾經科技板塊的路線。但在造車方面成不成,都還需時間驗證。
其二則是產品定向的提高。從科技板塊跨界到汽車,這必然是需要小米解決的。首先兩者售價跨限大,產品屬性也截然不同,其次小米的電子產品多以性價比為賣點,與高端智能電動車定位有較大落差。如此一來,消費者的購買觀念也需要時間調整。
其三,則是市場上滿滿的強悍對手。可以説,市面上每一個車企,都將會成為了小米的競爭對手。不論是傳統車企的豐田、大眾、本田等,還是高端陣型的奔馳、寶馬、奧迪,又或是新勢力領域的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甚至是華為在汽車行業的動作,都值得小米去注意。
因為從目前的市場趨勢來看,不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生品牌,都開始陸續往電動化、智能化發力。當餅乾越來越多人分,突出的產品實力就愈漸顯得重要。
知行有話説
在近日雷軍接受採訪中透漏了造車的具體信息:一,首款車型將會是轎車或者SUV;二,售車型售價為10-30萬元;三,首款車型將在3年後發佈。
如此消息的放出,顯然要比發佈會上只有一張房車照片的PPT更為吸引力,但關於大部分核心技術在目前都只是未知數。畢竟小米整體也仍在籌備階段。
不過,哪怕是隻有一張毫無吸引力的房車PPT,知行君對小米造車依然抱有信心,不是因為我作為小米產品的用户,而是因為小米在這十年期間都確實證明了其的實力、野心與給行業帶來的顛覆。也是因為如此,小米造車才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正如文中所提到,市場不缺改變,缺的顛覆;同時市場也不是不歡迎新選手,而是更歡迎有實力的選手,而小米,或許會是其中一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