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户看宇宙”16歲“追星”少年考入北大天文系
“從窗户看宇宙”的16歲“追星”少年,終於考入北大天文系!
從2015年11月16日發出第一篇文章《宇宙從哪兒來?》至今,上海市實驗學校高三男生韓佳恆的公眾號“從窗户看宇宙”已經堅持開設了6年,追蹤前沿發現,普及天文知識。雖然也曾因為學業繁忙“斷更”許久,但仍有千餘名粉絲“不離不棄”。
在上週日發佈的第106篇文章《發現河外星系》中,韓佳恆“官宣”了好消息——他通過了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強基計劃選拔,夢圓北大天文系。
即將正式亮相的上海天文館“吸粉”無數,但在很多人眼中,天文仍是一門“高冷”的專業。而在韓佳恆的心裏,學習天文是一件讓自己真正能感到“幸福”的事。
星空震撼無以復加
韓佳恆父母的工作都和天文毫不搭邊,他説,自己對天文的愛好,可能是從浩渺的書海中產生的。從他幼兒園起,一家三口的閒暇時光時常在浦東圖書館度過,看着看着,他對天文和航空航天類的書籍就特別感興趣。小學時,父母給他買了一台天文望遠鏡,於是,每晚,他總愛通過窗口,對着星圖,遙望星空。
“在酷暑,我們能欣賞夏季大三角和壯麗的夏季銀河;在寒冬,我們能欣賞冬季大六邊形。春季和秋季的夜空並沒有夏季和冬季那般燦爛,但是,只要靜下心,仔細觀察,加以星圖的輔助,你一定能找到它們的美麗之處。”在一篇文章中,韓佳恆如此寫道。當他反覆調試,終於發現了木星和它的衞星小夥伴時,內心的滿足無以復加。
他告訴記者,第一次見到一個遠離光污染、完全純淨的星空,是一次和父母坐郵輪出遊時。船行至公海,漫天繁星真實地在頭頂閃耀,北半球夏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天琴座、天鵝座等清晰地鋪陳在眼前。在上海天文台天荒坪觀測站,他第一次在科普專家帶領下,領略了專業觀星的魅力,比如學習如何在夜空中利用亮星搭建“星橋”去發現較為暗淡的星體,如何用“指星筆”在夜空中“導航”,也第一次感悟,天文觀測亟需耐心——原來,傳説中的流星雨並不會如影視作品中的那樣“雨滴”頻落,需要漫長的等待,方能見到一顆流星劃過天際。
漸漸長大後,美國宇航局(NASA)、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等專業機構的官網,中國國家天文公眾號以及權威天文雜誌“Sky &Telescope”網頁版等,成了韓佳恆每天瀏覽最多的網站。他最愛的一本天文類書籍很“樸實”——大學教材《基礎天文學》。他説,儘管有時候有點“燒腦”,但他喜歡這種“乾貨”滿滿的閲讀體驗。
《當太陽走進了CT室》《除了生成黃金,中子星還有哪些意義》《用3分鐘解讀3視差法》……在公眾號平台,韓佳恆努力把艱深的天文知識説得通俗易懂。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思考得愈加深入。高考結束,他重新啓動了公眾號的寫作,眼下,他有了一個初步的計劃——按照主題進行更有規劃的創作,第一個系列便是“星系”。星系的發現、星系的分類、星系中包含的動力學原理、如何測量星系的旋轉速度、如何促進暗物質的發現……這些盤桓在他腦海的問號,他希望能一點點“拉直”。他説,從一個天文愛好者,即將變成真正的天文系學生,不是“湊熱鬧”,而是可以沉下心來挖掘現象背後的原理,學着用更好的模型去闡釋一些現象,去嘗試設計更好的觀測設備,着實令人期待。
在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天文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部長施韡看來,這個經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的少年天文迷,有着出色的學習能力。“學好知識的最佳途徑莫過於講給別人聽,但要做到這點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的。“平日裏,施韡也會經常和他交流公眾號的創作心得,鼓勵他在保持自己的好奇心的同時,去發現知識背後的邏輯,並用更清晰的表達吸引更多人感知天文學的魅力。
為了夢想 學業“開掛”
從小學起,韓佳恆就在上海市實驗學校就讀。出生於2004年底的他,現在還不滿17週歲。他説,在這所可以用10年時間完成從小學到高中12年學業的學校,“牛娃”雲集,單論學科成績,自己並不出眾。
是老師“護長容短”的教育理念和不斷的鼓勵,支撐起他的天文夢。自從他開設了公眾號,蒐集資料,整理文案,核對科學原理,每週花上四五個小時是常事;每逢節假日,他則是各類天文講座的常客。校長徐紅不僅將他的公眾號轉發在自己的朋友圈,還將這個神奇的天文小子請上講台,在新生見面會上和同學們分享愛好。隨着“粉絲”的增加,韓佳恆當選上實“年度有影響力學生”。他坦言,進入高中後,自己有段時間成績下滑明顯。但得知他要赴“天眼”參加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學校還是准許了他一週的假期。
韓佳恆説,去年,他偶然看到了一份北大強基計劃的招生簡章,“天體物理”四個字讓他動了心。“我仔細想了下,天文帶給我的不僅是短暫的滿足,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快樂,就是那種回憶的時候會覺得很幸福的感覺。”韓佳恆説,正因如此,他意識到,對天文自己是“真愛”,為了抓住機會,他決定在學業上奮起直追。
天資聰慧的他,“逆襲”之路一路高歌猛進,高三時,他衝上了年級前十。網課期間養成的良好自律習慣,也一直保持至今——7月5日“強基計劃”錄取結果公佈後,他就忙着向學長們請教哪些科目難度較大,並找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普通物理等基礎學科教科書,每天六七點起牀,開始了自學。
上海天文館開放內測,韓佳恆第一時間去探營。他最愛的是“征途”展區,他説,因為那裏展示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人類探索太空、探索未知的精神。
“在廣袤無垠的空間中,人類的力量非常有侷限。天文可以讓我有短暫離開繁瑣生活的機會,更好地去反省現實生活中的煩惱。”仰望星空的時候,這個追星少年的思想也日益成熟。他説,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人類認知的侷限性,才會不斷告訴自己,結果並不是唯一,突破的過程更加珍貴。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