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拓展網絡時代的關係理論

由 納喇曉枝 發佈於 科技

本文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隨着網絡時代對社會生活的滲透,虛擬空間互動已經廣泛存在於青年人日常生活之中,網絡社交行為對青年人的社會關係網絡產生了深刻影響。例如,點贊、轉發、羣聊大大加強了青年人之間的互動頻率與連接程度;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啓了朋友圈屏蔽父母、領導的功能,卻又熱衷於社交軟件的陌生人社交;主體社交社區聚集了多樣的參與主體,使得信息資源的流動突破了圈層、空間與時間的侷限,現實社會關係強度不再是決定互惠程度的因素。網絡時代互動行為和社會關係的動態變化作為一種既成事實,強弱二元分割的關係理論已然不能充分解釋,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研究和青年研究領域的熱點。

互聯網絡推動關係理論發展

格蘭諾維特的弱關係研究打開了一扇理論的窗户,網絡時代的到來使關係理論面臨着一系列挑戰。

格蘭諾維特對強弱關係的界定基於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和互動,隨着互聯網的普及,與現實社會並行、交織的虛擬空間中也存在着大量交往行為和互動關係。既有的研究發現,虛擬空間的人際互動方式和關係類型存在着較大的不同,而虛擬空間關係網絡又有可能與現實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從格蘭諾維特對關係功能的界定來看,信息資源與發展機會的流動是弱關係的意義所在,而虛擬空間關係網絡也可以實現類似的功能。這意味着在互聯網已經普及的時代,研究者對關係類型的分析必須同時考慮虛擬空間關係與現實社會關係的影響,對關係的界定也應該兼顧和結合現實社會和虛擬空間,重新建構符合互聯網時代研究需求的社會關係類型。

格蘭諾維特及其後續的研究者們較多基於關係強度的、二元對立的角度來看待關係類型,強關係和弱關係之間涇渭分明,並不存在一個可以填補的中間地帶,將任何一種關係都強硬地納入強弱之中的做法有失偏頗。在後現代理論者的反思中,消除二元對立是其努力的一個方向。因而研究者也需要反思格蘭諾維特提出的關係強度的連續性,在強弱關係二元對立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來解讀介於中間地帶的關係類型。

在以往關係理論研究中,強關係和弱關係都是出於靜態視角的觀察,缺少時間維度的考察。一旦引入時間維度後,可以看到強關係和弱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能隨着時間流逝、互動頻率的變化進行轉換,甚至也有可能出現強弱關係轉換或者弱強關係轉換過程中的過渡性關係類型。

格蘭諾維特關係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弱關係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弱關係建立在強關係羣體相互橋接的基礎之上,其理論假設在現實社會中是成立的。但互聯網本身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公共性的平台作用,這使得一些源自陌生人的信息和互動也有可能發揮類似於弱關係的作用,比如在推特、微博等帶有極強開放性和公共性的平台上,比弱關係還弱的“陌生關係”或者“點贊之交”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

識別網絡社會關係模式

伴隨着社交軟件數量的激增與功能的完善,虛擬空間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社交關係網絡,能夠移植、拓展,甚至獨立培育新的現實社會關係,並充分發揮關係效用。青年人的強關係連接所需的互動頻率能夠藉助青年人習慣的跨時空限制的社交軟件輕鬆達成。豐富的網絡社交功能為青年人提供了多樣的社交形式,新出現的點贊、評論等輕量級行為以及多主體互動的羣體聊天等社交形式都能夠起到溝通情感的作用,甚至要比傳統的一對一私聊更為高效。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淡化,虛擬空間內的現實強關係在虛擬空間依舊信任親密,並且網絡管理的進步融合了規範與脱域兩種優勢,信任與親密在網絡社交內的實現,帶動了虛擬關係獨立培育強關係的可能。親緣、地緣或業緣不再是強關係產生與維持的限制條件,基於共同興趣而形成發展的強關係羣體主體異質性更強,打破了強關係同質性強的主要特點,加之網絡社交不斷降低強關係互動頻率與情感維繫的成本,推動虛擬強關係在青年人社交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虛擬空間對擴展青年人的弱關係連接所作出的貢獻也是十分顯著的,這不僅在於其開發出的跨時空社交軟件與社交機制增加了青年人的社交機會,還創造了諸多可傳遞關注信號,同時便捷且成本低的維繫方式,形成一種與現實親密關係相似卻又不同的親密互動行為。虛擬空間擴大了異質性羣體接觸的可能性。虛擬空間大大降低了互惠門檻,互惠機制由雙向互動向多向互動轉變,實質性的互惠可在多向互動中完成,信息交互的同步性異步性相結合,社交平台同時也作為資源儲備平台,推動虛擬弱關係互惠的效率與效用範圍的提升。

基於此,虛擬空間與現實社會在同一個體上互洽可形成四種網絡社會關係模式:現實強關係虛擬強關係;現實弱關係虛擬弱關係;現實強關係虛擬弱關係;現實弱關係虛擬強關係。其中,現實強關係虛擬弱關係與現實弱關係虛擬強關係的關係強度在兩個維度上有所差異,是關係理論適應網絡社會的最大挑戰。現實強關係虛擬弱關係的模式主要出現於現實社會中存在固定關係且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情況下,往往是青年人自我導向的結果,究其緣由可分為補充式關係不一致(如親緣關係)與逃避式關係不一致(如地緣關係、業緣關係)。現實弱關係虛擬強關係的模式大多基於社交雙方共同的目的與愛好,是青年人主動選擇的結果。與現實社會相比,虛擬空間給予了社交者極大程度的自主權,高互動效率、強擴展能力以及豐富的社交內容能夠充分滿足青年人的該類社交需求,加之脱域的虛擬社交給予了青年人更為自由的社交體驗和搭建關係的廣闊空間。

挖掘“潛關係”與“隱關係”的理論價值

關係動態演變是以往研究容易忽略的部分,為契合網絡社會關係模式的雙維度演變,本文引用了“潛關係”與“隱關係”這兩種“去強度,重狀態”的概念,試圖解釋關係模式之間的發展、過渡情況。其中,潛關係是一種關係的胚胎狀態,與存在於當代虛擬空間內龐雜的輕量級互動連接十分契合。只要社交者與他人在較長的時間內共存於同一虛擬空間(羣聊、論壇、話題等),則視為潛關係成立。青年人在微信羣、QQ羣、論壇等多方互動中積累了大量的潛關係,通過篩選,青年人可能會與其中部分潛關係進行交流,以交換基本信息的方式預估社交對象的資源與質量。若出現負向評估結果,則關係滑向消亡,關係互動暫時告一段落;若出現正向評估結果,則關係強度上升,通過頻繁的互動與資源的互換,甚至可以發展成為長期穩定的強關係。首先,社交者需要具備對高價值潛關係的識別能力。其次,社交雙方的共同興趣目標也需保持較高的穩定程度以維持後續關係發展。再次,虛擬空間內互惠門檻的降低給升級關係強度的需求帶來較大沖擊,社交者可能會主動放棄繼續升級潛關係。最後,社交者可能會出於規避強關係模式限制關係價值的考慮,拒絕關係的升級。

隱關係來自下降的強關係,所需的互動頻率極低,大多發生在關係重複、信息冗餘的情況下,是青年人主動隱藏部分關係以逃避社交壓力的經濟選擇。尤其是網絡時代為隱關係的出現與維持提供了恰當的社交環境,使得隱關係成為大多數強關係的長期狀態。一方面,虛擬空間使得互惠廣泛存在,高投入的強關係不再是深度資源信息交換的必要條件,進一步降低了發展強關係的需求。另一方面,虛擬空間發展出點贊、評論、羣發、廣播式交流等輕量級的互動方式,與隱關係的互動要求契合,成為隱關係的主要維持方式。雖然隱關係在當下並不活躍,但只要社交雙方在一定時間內萌生出新的共同興趣或互惠條件,則僅需極輕量的互動便可恢復至強關係狀態,若超出時間未恢復,則關係下降直至消亡。就目前而言,出於社交效率考慮的隱關係被社交者以同樣的理由淘汰,已成為青年人的普遍社交現象。

本文所提出的社交關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當下青年人社交關係的“虛實結合”給予了梳理與解釋,可為引導青年人健康社交、預防青年人現實脱節等相關研究提供支持。但不可否認,網絡社會背後藴藏着社交方式的更替、社交機制的變革、社交過程的提速甚至是社交觀念與態度的顛覆,無疑會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處於社交轉型期,社會應對網絡時代青年人社交改變持何種態度,如何協助青年人“控制技術”而非“被技術控制”,單維度社交、輕社交與陌生人社交存在的影響與可行性等,都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