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夾縫求生的青雲科技,能等到盈利的那一天嗎?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科技

產業作者|王晶晶

編輯|譚松

來源|一鳴網

隨着數字化浪潮的迭起,腰部雲計算玩家接連在資本市場闖關成功。

繼去年1月優刻得登陸科創板、5月金山雲登陸納斯達克後,最近,青雲科技也如願敲響了上市的鐘聲,但這之後的戰役更不輕鬆。

雲計算板塊歷經近十年的蟄伏,正處於發展熱潮,賽道強敵環伺,青雲科技不僅要面對互聯網巨頭的強勢碾壓,還要應對傳統IT廠商的集體圍攻,堅持去IOE。

價格戰引發的毛利率下降開始與市場規模、盈利展開博弈,玩家撕開的一道道差異化競爭的口子也開始被巨頭的規模化進軍覆蓋。這是一個強者恆強、贏者通吃的競爭邏輯,巨頭有足夠的底氣進行座次重排。

羣雄逐鹿時代來臨,這必定是一場野蠻的競爭,腰部玩家有何底氣抗住資本,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市場覺醒,這是巨頭的戰場

2010年在深圳的一場IT峯會上,阿里巴巴搭起了雲計算的班子,率先在市場上打響了自己的旗號。

隨着阿里“飛天系統”的穩定,經歷了3Q之戰的騰訊也開始將視線放在雲計算上,組建自己的技術團隊。

年底,嗅到了其中契機的華為啓動了“雲帆計劃”,開始面向全球公佈雲計算戰略及解決方案。

兩年後,國內初代頂級黑客季昕華創辦了優刻得。同年4月,擁有IBM工作經歷的黃允松、林源和甘泉,共同創辦了青雲科技。這時,國內雲計算市場的帷幕才正式拉開。

當然,在其中混戰的還有國外巨頭AWS、微軟和甲骨文,不過囿於數據安全問題和適應性問題,海外巨頭並沒有贏得好處,AWS份額大幅度下跌、甲骨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

此後,隨着資本和技術的持續加碼,頭部效應在雲計算市場顯現。頭部玩家阿里雲憑藉入場早、技術驅動、400億高投入等先發優勢,已經在雲計算市場上佔據了難以撼動的龍頭地位。騰訊雲憑藉社交、電商等生態優勢,收割了大量相關用户,疊加在過去五年斥資近百億的大手筆也在不斷助力其追趕前者。

時至今日,阿里領跑的雲計算市場,除了騰訊緊隨其後,華為、優刻得、青雲科技、金山雲等第二梯隊的玩家已是遠遠落後。

從財報數據上來看,阿里雲在2020財年內(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營收達400.16億元,騰訊雲2019全年營收超170億元。

這一年,金山雲的營收是39.56億元、UCloud的營收是15.15億元、青雲科技的營收是3.77億元。

華為雲的營收數據並未公開,但市場預測仍在百億元以內。

難以望其項背的規模差距,註定了腰部玩家必定要在這些資產雄厚、技術超羣、擁抱開源的大廠面前另闢蹊徑。

短暫的喘息

巨頭在前,腰部玩家各自謀劃着自己的突圍法則,但殊途同歸,大家都走上了上市謀“錢”的道路。

邏輯在於,這是一個技術壁壘難打破,耗錢高,收益慢的賽道。

整個雲計算行業還是以虧損為主,短期內難以盈利已經是業界的共識。即便目前全球排名第一的AWS也是耗時十年才謀得盈利,阿里則是在去年才開始有盈利苗頭,對於腰部玩家而言已是積重難返,唯有以上市謀求資本,才能轉圜出一時生機

但資本市場的買單只是一時的。

去年,同一梯隊的玩家優刻得上市後,股價經歷斷崖式下跌,靠着小米系”奶活”的金山雲也在上市後多次面臨股價下跌窘境,青雲科技的耐力恐怕並不能支撐多久。

青雲科技在招股書中強調其虧損主要在公有云業務,青雲科技在其他業務上的雲解決方案的銷售收入年增長率是50%以上。

黃允松表示,“按照這個增速再往前跑兩年的時間,基本上所有的問題都消失了”。

這句話顯然是過於樂觀,不過也點出了青雲科技在公有云之外的加碼行動。

與此前已經上市的優刻得、金山雲相比,青雲科技業務類型有很大不同,其營收貢獻最大的部分為私有云。

數據顯示,2017年度-2019年度,青雲科技私有云營收分別為1.25億元,1.59億元,2.46億元,2019年在總營收中佔比達65.25%。

但這期間,公有云營收分別為1.12億元,1.18億元,1.26億元,2019年在總營收中佔比為33.72%。

從創業之初進軍公有云,到2014年進入私有云市場,再到2019年後選擇混合雲戰略,青雲科技不斷避開巨頭,尋找生存的縫隙,但還是免不了與同場玩家貼身肉搏。

相比於公有云的巨頭林立、私有云的能者多勞,青雲科技盯上了混合雲這塊肥肉。

混合雲既能部署互聯網化應用,擁有開放性,又有私有云本地數據中心,兼顧安全性,還可以靈活地根據各部門工作負載選擇雲部署模式。但這樣的一塊肥肉怎麼會逃過其他玩家的眼睛,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華為、金山也開始將其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這樣的趨勢下,青雲科技所謂的差異化競爭成為了一個偽命題。那其依舊向私有云、混合雲發力,背後的邏輯在哪?

從數據上來看,2017年-2019年度,青雲科技毛利分別約為0.53億元,0.31億元、0.47億元。其中,私有云業務毛利分別為0.50億元、0.53億元,0.81億元,2019年私有云毛利佔比達172.37%。

這一時期,公有云毛利分別為0.03億元,-0.23億元,-0.35億元。公有云不僅沒有產生毛利,還在拉大虧損。

重資產與低迴報的公有云模式將青雲科技逼上了私有云、混合雲的道路。

未來,青雲科技表示將深耕私有云以及混合雲領域的傳統企業用户,但私有云客户要求高,定製化程度重,對於安全和穩定性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謀求利潤的青雲科技在之後恐要付出更為高昂的成本。

這不是一個腰部玩家能夠建立護城河的賽道,優刻得上市之後,多家頭部客户被巨頭以投資入股等方式挖走就是最為典型的案例。疊加,在巨頭打響的價格戰面前,腰部玩家只能是被不斷擠壓與蠶食。

過去十幾年,雲計算市場演變速度一直較快,但相關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是否能夠獲得下游客户的認可還有待市場反饋。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賽道,但也需要小火慢熬的功夫,腰部玩家雖難有“好風借力”,但如果能守住耐心,在其深耕的一畝三分地上,足以贏得一時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