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自古以來,鹽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質,人們對於鹽的需求從來沒有減少,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對鹽的控制力度一直都非常大。早在周朝時,就已經有了專門管鹽的官職。唐朝國力強盛的時候,對鹽實行不專賣也有收税的方法,但安史之亂後,國力衰減,從唐肅宗乾元元年開始推行“榷鹽法”,也就是專賣專採,裏面規定:偷賣鹽一石者死,一斗以上杖背。我們能看出已經非常嚴苛,但還有更嚴苛的,裏面還規定,就算是偷刮一斗鹽鹼土,罪名都跟偷賣一斗鹽一樣,這簡直就是匪夷所思。那有人就會好奇,海邊的人不能直接用海水曬鹽嗎?如果能,鹽也就沒有那麼金貴了。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製鹽是需要工序的,也是需要技術的。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説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Ⅰ:天然和人工在古代的時候,鹽有兩種方法獲得,一種是天然,一種是人工。所謂天然,就是天然產生的鹽,但這個在古代不叫鹽,叫“滷”,而人工做出來的鹽才叫“鹽”。所以,我國古代記載鹽字,用的是繁體字“鹽”。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中解釋這個字時是這樣説的:鹹也,從滷監聲。古者,宿沙初做煮海鹽。我們看這裏交待了很多信息,不但説了鹽這個繁體字的來歷,而且還説了最開始煮鹽的一羣人,他們是一個叫“宿沙”的部落,這羣人住在海邊,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用海水煮鹽。當然了,我們不能空口去説,也不能只憑一句去推斷,這個是有佐證的,比如在《世本》中也説到了宿沙氏煮海造鹽,裏面是這樣説的:夙沙氏煮海為鹽。我們看這裏寫成了“夙沙氏”,但這裏仍然有不清楚的地方,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這個是個人名還是個部落名,而在《呂氏春秋》裏,呂不韋對這個做出過解釋: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部落。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煮海為鹽的歷史非常久遠,而當時有天然和人工兩種,天生的叫滷,人工的叫鹽。清代經學家段玉裁在注《説文解字》時作出過解釋,他對鹽這個字是這樣説的:滷也,天生曰滷,人生曰鹽。那有人還會疑惑,古代人是怎麼煮海為鹽的呢?這也是我們下面要説的。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Ⅱ:古人如何煮鹽跟我們現代人不同,古代人對於煮鹽這種事可不直接説成是煮,它們叫“熬”,對於煮海這種事,他們有個更加形象的稱呼叫“熬波”。元朝的時候,有個叫“陳椿”的人曾經就煮海為鹽寫過一本書,叫《熬波曲》,裏面記載的數種古人煮海為鹽的方法。但可惜的是,這本書早已經失傳,或者是佚失,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版本其實是明朝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錄的。另外,跟我們想象中不同,很多人覺得,既然是煮海為鹽,那肯定是直接燒海水,也就是説,直接熬這個海水,最後得到了晶體,或者是殘渣應該就是鹽了。這有些想當然了,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也不是這樣的一個熬法。古代人煮海鹽,首先得“種鹽”。可能有人看到這個詞會發懵,什麼叫種鹽?鹽能種嗎?其實這個不是這麼理解的,所謂種鹽,就是引鹽,先把海水中的含鹽的水份給引出來,這就叫種鹽。方法其實不難,但特別繁複。首先得前天晚上把一些鬆散的東西鋪在海邊,可以是稻穀杆,也可以是茅草。等夜裏霧氣升騰,這些鬆散東西上會附上一層白色的鹽霧,然後把這些帶着鹽霧的東西收集起來回去煎熬,這樣才能得出來海鹽,所謂海鹽,在古代並不是直接煮海水,那樣得不到鹽。當然了,我們這也不是胡亂説的,明朝人宋應星根據元朝人陳椿的《熬波圖》,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得海鹽的方法:無雨日廣佈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於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霽,灰、鹽一併掃起淋煎。這個記載在《天工開物·作鹹第三·海鹽》篇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閲。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Ⅲ: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先民煮海作鹽的歷史由來非常早,但工藝卻並不那麼普通,這當然是古代人的智慧和經驗結晶,是多少代人總結出來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