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丁文嫺 王楚捷 張寒)速度與美麗能否共存?一個劍拔弩張,一個優雅翩躚,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在冬奧會上素來共享一塊冰面。
速度與美麗如何共存?且看場地轉換與時間賽跑。
回首歷屆冬奧會賽事,短道與花滑多隔日交錯進行。上屆平昌冬奧會少見地在同一比賽日安排了這兩個項目的比賽。而根據北京冬奧組委最新發布的第八版競賽日程,冬奧會時有一天花滑、短道均有賽程,間隔時間不足5個半小時。
4月3日,運動員在花樣滑冰項目測試活動中。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場地轉換至關重要。正在首都體育館進行的“相約北京”冰上測試活動中,轉場演練密集且高壓。6天,7次,轉場時間兩小時。
“這是測試活動裏唯一一個在同一天進行轉場的比賽場館。”談及面臨的壓力,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主任丁東第一個就想到了賽事轉場,“對場館運行團隊來説,必須做好準備。”
轉場前後,有的變化很直觀——花滑的防護墊比
工作人員在做花樣滑冰與短道速滑的場地轉換。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短道薄,裁判台比短道長,還設有花童坐席、等分席;短道的攝影記者席位主要在彎道方向,花滑在主席台方向。
也有的變化觀眾看不到——花滑需要軟糯的冰面保證起跳,短道需要脆硬的冰面助力提速,冰温分別為零下3-5攝氏度、零下7-8攝氏度。
要在短短兩小時內完成轉換,首體場館(羣)運行團隊場地轉換負責人申鴒最初也犯愁。本職做裁判工作的她,頭一回接手場地轉換,“一開始感覺很難,對所有人都是新課題”。
工作人員在做花樣滑冰與短道速滑的場地轉換。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團隊前期進行了充分準備,借鑑平昌和索契冬奧會的經驗,對場地轉換工作進行詳細規劃,並與各相關業務領域召開協調會,既聽取意見,也對各個部門展開培訓、明確職責。此後團隊又組織了兩場模擬演練,各部門協同合作,環環相扣。
按照計劃,先進行防護墊、形象景觀、攝影機位、場地臨建等的轉換,這一部分控制在30分鐘內,剩餘時間交給製冰團隊。在沒有進行冰面轉換的情況下,第一次演練花了40多分鐘,第二次沒超過半小時,申鴒鬆了口氣:“有信心,總體轉換兩小時內肯定會完成。”
運動員在花樣滑冰項目測試活動中。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但法國人雷米·伯勒爾還繃着弦。作為首體場館(羣)運行團隊聘請的製冰專家,他將在轉換後半程登場。16歲那年,伯勒爾就開着掃冰車踏上過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的冰面。
為參加本次測試活動,伯勒爾3月初來到中國,隔離期間一直通過視頻方式指導製冰。他坦言,快速進行場地轉換確實是賽事的一大挑戰,因為要獲得上佳的冰面質量,通常需要做長時間的調試。但是通過幾次演練,他對首體的冰質感到滿意,“目前為止,所有事情都很順利”。
既有國際助力,也有中國力量。場邊的防護墊來自河北定州。去年5月,定州天華體育用品公司生產的短道速滑防護墊通過國際滑聯檢測,成為唯一一家入圍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防護墊備選的中國供應商。此後又通過競標,成功預訂一方冬奧“席位”。這幾天申鴒特意去摸了摸,和裁判們一致認為:“質量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
此前花滑已經開賽,4日,短道也拉開戰幕。申鴒有點緊張:“場地轉換迎來了真正的考驗。”
運動員在花樣滑冰項目測試活動中。新華社記者彭子洋攝
首體場館(羣)運行團隊常務副主任蘭立則把測試活動看成“唯一的機會”。“短道和花滑常年都是自己比自己的。今年下半年測試賽,還是分開進行,不存在冰面轉換的測試。”他介紹,測試活動結束之後,運行團隊會向組委會作一個完整的報告,也將交給國際滑聯,彙報場地轉換情況,“為冬奧會進行更充分的準備”。
視頻:王楚捷
文字編輯:樹文
新媒體編輯:周欣
校對:鬱思輝
簽發:公兵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版權歸新華社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