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建設“開局之戰”四大看點
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成功。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實施,規劃了“三步走”戰略。從發射載人飛船,到航天員出艙活動、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作為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開局之戰”,此次成功發射意味着什麼?後續有何新期待?記者採訪有關專家,解讀天和核心艙發射四大看點。
看點1:天和核心艙是中國空間站首個升空艙段,將與後續發射的2艘貨運飛船和2艘載人飛船共同在軌驗證空間站關鍵技術
中國空間站名為“天宮”,有三個艙段——1個核心艙和2個實驗艙,每個艙都是20噸級,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6噸。其中,天和核心艙全長16.6米,發射質量22.5噸。發射如此“重量級”的航天器,在中國航天史上前所未有。
圖片來源:新華社
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問天)和實驗艙Ⅱ(夢天)分別連接於兩側。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於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
“核心艙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既是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員生活的主要場所,還支持開展部分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告訴記者,核心艙分為節點艙、小柱段、大柱段、後端通道和資源艙五部分。其中,大柱段直徑4.2米,小柱段直徑2.8米,前者主要是航天員工作和實驗的地方,後者則是航天員的睡眠區和衞生區。
空間站任務具體分為關鍵技術驗證、組裝建造和運營三個階段。其中,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首個升空艙段,將與後續發射的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共同在軌驗證空間站推進劑補加、再生生保、艙外操作等七大關鍵技術,為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運營任務奠定基礎。
看點2:空間站將於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在近地軌道飛行10年以上,成為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天和核心艙升空後,天舟二號發射任務緊隨其後;天舟二號和核心艙實行對接後,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二號飛船也將進入發射倒計時。中國航天時隔5年,將再度送航天員重返太空。
“完成關鍵技術驗證之後,空間站任務轉入組裝建造階段,陸續發射另兩個空間站艙段(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與之配套的還有兩艘貨運飛船——天舟四號和天舟五號,為航天員和空間站輸送物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説。
據悉,中國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共安排4艘載人飛船飛行,每次飛行都有1個乘組,每個乘組有3位航天員。他們將執行這個階段的空間站技術驗證、建造以及科學實驗的任務。乘組的駐留時間根據任務安排,長期在軌可達6個月。
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我國將接續實施 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發射和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22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實現“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任務目標。
看點3:多型長征火箭聯手共建空間站,其中長五B負責發射天和核心艙等空間站艙段
如果把空間站比作房子,那火箭的使命就是把建材運上太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專家姜傑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建造空間站需要多型長征火箭首次進行組合式發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舟貨運飛船,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神舟載人飛船。三型火箭共同構成我國空間站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
長征五號B遙二火箭負責執行核心艙發射任務,這是長征五號B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它是我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專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研製。“可以説,這型火箭代表我國目前運載火箭技術的最高水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22噸,是不折不扣的‘大力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系列火箭總指揮王珏説。
看點4:中國建空間站比國際空間站晚20多年,但充分利用當代先進技術研製,且歡迎全球科學家參與科學合作
空間站是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滿足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員尋訪的載人航天器,被稱為航天員的“太空之家”、開展科學研究的“太空實驗室”。
連日來,俄羅斯可能在未來退出國際空間站並自建空間站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國際空間站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規模約有423 噸,由美國、俄羅斯等16國聯合歷經12 年建造完成。1998年,國際空間站發射了第一個模塊。中國空間站建造比國際空間站晚20多年,但“晚有晚的好處”。
“我們充分利用當代先進技術,高度重視空間站今後在軌運行的經濟性效益要求。”周建平説,從規模上看,國際空間站比中國空間站大很多。“中國空間站從科學需求出發,目前規模可以滿足從事科學研究項目的需要,未來也留有發展空間。”
中國空間站由我國自主建造,實現了產品全部國產化,部組件全部國產化,原材料全部國產化,關鍵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從被排除在國際空間站“俱樂部”之外,到中國空間站向全球科學家主動敞開大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
2018年5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面向聯合國各成員國發布了合作機會公告,邀請外國科學家參與圍繞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科學應用,事後共收到來自27個國家的42個項目建議書。經審議,太空腫瘤、星雲氣體的光譜研究等9個項目成功入選。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和聯合國外空司推進落實第一批實驗項目,也和多個國家、地區的航天機構有合作協議。
“我們歡迎國外科學家參與空間站科學合作。當然,中國空間站也會有具體‘門檻’,此前我們已發佈了中國空間站對外提供的資源,以及想在空間站從事科學研究實驗必須要滿足的條件和具體選拔要求。”周建平説。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